一个爱“称王”的孩子
案例背景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只要从孩子的发展出发,将爱贯穿于班级管理当中,选择最佳的方式方法与家长沟通,提高与家长们沟通的质量,让家校沟通成为一种习惯。
让家长知道你是爱孩子的,只不过你爱的方式和他有所不同。
在发展孩子个性和管理班级共性的交融中找到平衡,再多一点耐心,就会使沟通成为一种享受。
案例描述
我们班的王希康同学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
在年级里可是“挂了号”问题学生。
从小喜欢引起他人的注意,所以行为举止特别夸张。
这样特殊的孩子,我的教育侧重点就放在与他家长联手上。
当然在联系的过程中我也注意到先肯定学生的优点:诸如很可爱,热情……再提出缺点:做事拖拉。
言语中也不免责怪之意——家庭教育过于宽松。
家长在听了我的言语之后也显露出无奈之色,但并没有放弃对他的教育,这使我对的教育充满了信心。
案例分析
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时刻要有一颗爱心,一颗发自肺腑的对学生充满热情的心,只有出自真心的关爱,才能让家长真正接受。
所以,我们要让家长感受到老师是出自真心关心她的孩子,而不是在应付他。
不是因为孩子出了一些问题,让家长来收拾烂摊子。
真挚的感情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灵,让交流和沟通更容易也更愉快。
用我们的爱感染家长,用我们的情温暖家长,用我们的心融化家长。
双方交流过程中,难免会谈到孩子的缺点,这时我们就要巧妙使用语言。
首先,要先扬后抑。
即先肯定孩子的优点,然后指出不足。
这样家长易于接受。
其次,要避实就虚。
即不要一开始就切入正题,待家长心情平静的时候再自然引出主题。
这时,家长就会减少心理顾虑,沟通更加流畅。
在与这个案例中的家长沟通时,我也注意运用以上的策略。
在首先肯定了学生优点的基础上指出学生的不足。
并告诉学生家长一旦养成这样的习惯,将给今后的学习生活带来许多不利。
今后学习内容会越来越多,做事拖拉会形成恶性循环,让家长明白这种习惯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不要急于求成,沟通需要时间,不是通过一次两次谈话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认为短期内没有效果就觉得办法不灵,就不再继续沟通了,这就是错的。
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做什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要学会等待,慢慢来。
有了过程,才会有结果。
案例反思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做好一名班主任,首先要学当春雨,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用教师深沉而博大的情怀去滋润幼苗,特别是哪些亟需呵护的稚苗,用一种声音告诉孩子们——让我轻轻地靠近你……
一个爱“称王”的孩子——学生成长案例分析
陈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