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券商资管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1.变革:新资管时代下的券商资管1.1. 通道业务1.2. 资金池业务1.3. 大集合:公募化转型箭在弦上2.现状:2018 年券商资管数据统计和重要事件2.1. 规模统计2.2. 集合理财产品发行统计2.3. 集合理财业绩统计2.4. 纾困基金缓解股票质押风险3.展望:券商资管转型路径探讨3.1. 资金端3.2. 产品端3.3. 资产端3.4. “全业务链”助力券商资管回归主动管理1.变革:新资管时代下的券商资管2018年4月27日,央行联合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共同发布《资管新规》并答记者问。
在征求意见颁布半年之际,资管行业纲领性文件终于落地,100万亿的大资管行业开启统一监管的新时代。
《资管新规》全文31条,“破刚兑、去嵌套、降杠杆”的精神贯穿始终,彰显了监管层“防风险,回归投资本质”的坚定决心。
7月20日,证监会、银保监会就《资管新规》配套细则公开征求意见,在吸纳了市场及社会合理意见之后,证监会、银保监会在2018年年底前相继发布配套细则正式稿。
表108 2018年《资管新规》及配套政策资料来源:央行网站,银保监会网站,证监会网站,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1.1. 通道业务:“去嵌套”终结野蛮生长通道业务证监会尚未给出明确定义,通常认为是相对主动管理业务而言的。
通道业务的通道方让渡管理权,主动管理责任由委托方承担,按照委托方指令执行开展业务,从而收取通道费用。
通道业务发展可追溯至2012年,证券公司召开的创新发展研讨会拉开了金融创新的序幕,各资管子行业之间壁垒相继被打破;同年券商资管“一法两则”施行,券商通道业务在以“银证(信)合作”为代表的业务模式下开启野蛮生长的时代。
2012年底券商资管管理规模达到1.89万亿元,同比增长14.75倍。
其中,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定向资管占比近八成,贡献了主要的规模增量。
2012年起,市场利率不断下行加速资管行业负债端的扩张;而出于稳增长的需要,货币持续宽松。
在实体企业投资回报率较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偏好于将金融资源投入房地产、地方政府平台、国有企业等有土地担保或政府信用的主体。
这一时期,伴随着银行、信托、券商、基金等行业监管政策的放开,分业监管下各类资管产品准入门槛、投资范围、税收优惠等政策存在差异,为规避监管,以券商资管、信托计划、基金子公司资管产品为载体的通道业务发展迅速。
借助通道手段,银行业务范围不断拓宽,资管行业资产端同时扩张。
多重因素的刺激下,2012年起以银行理财为主体的大资管行业在“宽货币、紧信用”的温床下野蛮生长。
通道业务的多层嵌套下,券商资管等资管产品成为了“银行的影子”,虽然短期内规模急速扩张,但通道费率很低,对于机构收入贡献不大;业务模式单一,不考察券商投研和创新能力,规模激增逐渐偏离资管“代客理财”的本质;层层嵌套拉长资金链条,模糊底层资产,加上分级产品杠杆倍数累积,造成风险的成倍聚集,导致金融脆弱性大大提高,同时对国家宏观调控及金融监管形成了严重的干扰,因此通道业务是本轮金融监管重点治理的领域。
监管层对通道业务的态度明确。
早在2016年,证监会颁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新八条”)明确限制通道业务,后来施行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大幅提高定向资管业务消耗的资本金,严格控制定向业务规模。
2017年5月,证监会首提全面禁止通道业务,强调不得让渡管理责任。
2018年10月22日,证监会发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运作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资管业务新规》)。
作为《资管新规》的配套实施细则,两份文件在“去通道、去嵌套”等方面表述如下:表109 《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对于“去通道”的要求由此可见,监管层在投顾、穿透等方面从严监管,禁止通道业务的态度坚决。
我们以上市券商为例,估测通道业务的规模和收入。
2018年上半年定向资管业务收入大约占资管收入的32%,占券商收入的3.5%左右,通道业务收入占比仅2.5%(按通道业务占比70%算)。
通道业务的收紧对于券商业绩影响比较有限,但对于资管业务规模影响较大。
在通道业务势必不断收缩的情况下,未来费率较高、体现券商综合实力的主动管理业务必将不断扩张,成为新资管时代下的券商资管的主力军。
表110 2018年上半年定向业务费率及券商资管业务收入占比注:1.由于2018年上半年中信建投未披露资管业务分项收入,因此统计时将其剔除 2.定向业务占券商收入比例≈32%*10.97%=3.5%1.2. 资金池业务:“破刚兑”推进净值化转型资金池业务的发展追溯至2006年,银行将募集的低价、短期资金投放到长期的债权或股权项目,以集约化管理的方式达到收益最大化的目的。
资金池模式下,金融机构出于利益,对投资者做出刚性兑付承诺。
刚性兑付的存在无形抬高了无风险利率,而资金池到期能否兑付依赖于产品的不断发行能力,一旦难以募集到后续资金,大概率导致流动性紧张,并通过跨资管行业的产品链条向对接的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传导。
当产品层层嵌套,杠杆效应将不断放大,最终将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爆发。
根据同业调研,在券商集合资管计划中存在约为2000亿左右的资金池业务。
根据《资管新规》的定义,资金池业务具有“滚动发行、集合运作、分离定价”的特征。
券商资管资金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产品的滚动发行,投向存续期较长的资产,实现期限错配的目的;当兑付环节出现问题时,理论上只要资金端保证滚动发行,刚性兑付就可以实现。
在资金池内,不同期限和类型的产品集合运作;资金池产品多采用“预期收益型”估值的报价型产品,账面总会反应产品稳定正向的收益率,引导投资者产生刚兑预期。
从风险偏好的角度来看,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存在抬高了无风险收益预期,扭曲了投资者对风险的认知。
监管层对于《资管新规》及《资管业务新规》对于“破刚兑,禁止资金池业务”同样态度明确:资料来源:证监会网站,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表111 《资管新规》及配套细则对于“破刚兑”的要求资料来源:证监会网站,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年底,券商集合资管计划规模1.91万亿元,假设资金池规模为2000亿,仅占集合计划的10%,资金池业务的停摆对于券商资管影响同样有限。
1.3. 大集合:公募化转型箭在弦上券商资管大集合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2012年版《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确定券商可以发行人数大于200人、单个客户参与资金不得低于5/10万的集合资管计划,被业内成为“大集合”。
2013年,新《基金法》认定投资者超过200人的集合资管计划定性为公募基金。
同年6月证监会《关于加强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监管的通知》明确各证券公司不得新设大集合产品,之前发行的大集合产品可继续运作。
至此,存量的大集合产品处境较为尴尬:既不能划分到私募范畴,也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公募产品。
2018年11月30日,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对于大集合对标《资管新规》进行公募化改造给出了细化整改方案:1)适用范围: 证券公司设立管理的投资者人数不受200人限制的集合资产管理计划。
2)存量大集合在2020年12月31日之前(与《资管新规》过渡期一致)在产品销售、份额交易与登记、申购赎回等方面对标公募基金进行管理。
对于连续60个工作日投资者不足200人或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存量大集合产品,在过渡期内逐步转为私募资产管理计划。
3)未完成整改前,大集合应当控制产品规模:非现金管理类大集合产品原则上不得新增净申购额,现金管理类大集合产品不得新增客户。
4)过渡期满后,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的13家券商,可以申请将存量大集合变更为风险收益特征匹配的公募基金。
未持有公募基金牌照的券商,鼓励其通过将大集合产品管理人更换为其控股、参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并变更注册为公募基金的方式,提前完成规范;或者就该大集合产品向证监会提交合同变更申请,合同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3年,3年期满仍未转为公募基金的,将适时采取规模管控等措施。
2017年5月,证监会明确提出叫停资金池业务,窗口指导内容包括“规模逐月递减”“严控投资范围”“严控久期错配程度”等要求。
本次《指引》延续《资管新规》及配套实施细则的精神,大集合的后续改造方案终于落地。
考虑到监管层给予大集合整改一定过渡期,采用柔性处理方式,因此大集合整改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对券商行业收入冲击有限。
2.现状:2018年券商资管数据统计和重要事件2.1. 规模统计:集合和定向资管计划规模负增长2018年,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以及相应配套细则的颁布实施,资管行业正式迎来变革重构的新时代。
券商资管在整体“去通道、降杠杆”背景下,同样开启了转型之路。
根据基金业协会和Wind 统计,截止2018年底,券商资管总规模14.32万亿元,同比降低18.71%。
其中,集合资产管理计划1.91万亿,同比降低9.41%;单一(定向)资产管理计划10.99万亿,同比降低23.62%;专项资管计划规模1.41万亿元(含ABS),同比上升27.42%,以通道业务为主的单一(定向)资管计划规模收缩明显。
由此可见,在监管高压之下,券商资管依赖通道业务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结束,在《资管新规》框架下,资管行业将延续从严态势,正本清源,逐渐回归投资本质。
图182 2018年券商资管数量(只)图183 2018年券商资管规模(亿)资料来源:基金业协会网站,Wind 资讯,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注:1. 2017年起,基金业协会将企业ABS 数据从专项资管计划一栏中剔除。
这里我们规定专项数据仍包含了企业ABS 规模。
2. 企业ABS 数据来源于Wind 资讯3. 券商资管规模统计不含券商直投子公司的直投基金4.“单一资管计划”即“定向资管计划”,系《资管新规》后基金业协会改变表述,下文中出现的“定向资管计划”均为“单一资管计划”)从2018年全年存量规模来看,各季度券商资管存量规模持续下降,分业务类型来看,定向资管业务的大幅缩水导致资管规模锐减。
由此可见《资管新规》力度空前,去通道成为证券公司资管业务发展的趋势。
图184 2018年券商资管业务规模分季度统计(亿元)资料来源:基金业协会网站,Wind 资讯,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图185 2018年券商资管业务规模分类统计(亿元)资料来源:基金业协会网站,Wind资讯,华宝证券研究创新部根据Wind对于券商集合理财的统计,2018年《资管新规》及配套政策影响下,券商发行集合资产管理产品份额较去年有所下降。
根据Wind统计,2018年年底,券商资管共发行了6368只集合理财产品,环比2017年8474只的数量,下降25%;发行份额为2213亿份,下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