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碟、磁能、反重力讲座》刘中凯 2011年3月于北京第二部分.反重力提纲(1)A、什么是反重力技术引文:《飞碟·磁能·永动机》附录词语详解反重力技术条目中写道:反重力观念具有很强的历史沿革性,在不同的研究者的笔下,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例如试图切断引力场,或屏蔽引力场,从面摆脱地球的吸引力,使飞行器自由飞翔等设想,都是这种观念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产物。
这个观念也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变化过程。
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反重力技术的研究在世界范围展开,日美、前苏联和西欧的一些先进国家,先后展开了这方面的研究。
其中以前苏联科学家A-N.魏尼克的研究,英国发明家基德的研究,法国物理学家利格雷·加斯东的“静能”研究较具特色。
通过对这些装置的分析可以看到,反重力装置同磁能装置一样,也具有动态和静态两种主要类型,其共同的特征是会使实验受体本身的质量产生变化,这种现象应用经典物理理论同样是解释不清的,这涉及到对物质质量的来源,本质的理解。
这一问题由于涉及相当复杂的研究,作者将另著文加以探讨,本书只将这个研究的部分重要结论加以了透露,这些结论对正确理解飞碟和磁能的关系是不可缺少的。
这些结论主要包括:l.反重力技术是一种可以自如控制物质质量的技术。
2.反重力场是一种特殊的物理场,可由多种方法产生,这种场除了可以使物体的质量产生变化外,还可以产生一系列奇特的物理效应,例如引起时间、空间的变化,导致物质物理化学特性的改变等等。
3.反重力技术同静态磁能技术的有机结合,即可制造出以超高速飞行的新一代航天装置,本书作者认为这种装置也就是外星人的飞碟。
引文:《飞碟·磁能·永动机》第五章飞碟的各种神奇效应及其他中写道:反重力研究涉及了反重力场的多种复杂的效应的问题,从这种研种研究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反重力场既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任意一种物质的质量,同时也可以改变物质的其他特性,比如改变物质的各种物理的或化学的特性等等。
对这些效应的理解,必须在反重力的本质认清之后方能彻底了悟。
这里谈到的现象还仅只触及了这些效应的一个极浅的表层,远没涉及到那些意义深远的,对人类自身有着重大意义和影响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寿命极大延长的问题。
引文:《飞碟·磁能·永动机》第六章拥抱未来,世上本没有路中写道:通过深入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一个与当前流行观念完全相反的结论,即外星人同地球上的气功大师所以表现出如此奇特的相似性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外星人是什么天生的奇人,或是靠着苦行僧式的痛苦磨炼,靠着抱一守中,抽铅添汞,阳神冲举,面壁还虚等等练出来的特异功能大师。
外星人所以个个都能表现出气功大师的非凡功能,其根本原因是飞碟技术的影响,是飞碟技术,特别是反重力技术长期作用于人体产生的一种必然的,合情合理的结果。
B、这些结论的依据是什么?引文:《飞碟·磁能·永动机》结尾写道:至于孔洞和舷窗中为什么会射出亮光,以及这种静态磁能装置究竟是怎样变成了飞碟,成了宇宙中一种赖以生存,延长寿命,及普遍应用的“三位一体”式的奇特交通工具,我们将在反重力的研究专著中进一步透彻地加以说明。
〖反重力思想、认知的四个来源〗:Ⅰ.现代物理科学实验及西方经典科学理论----Ⅱ.飞碟目击资料----提供了海量的实证,事实和奇特的科学现象。
《飞碟·磁能·永动机》无疑是飞碟理论和实践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对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体科学研究,磁能研究,飞碟研究的最重要总结。
Ⅲ.人体科学----有海量的实证,事实和奇特的科学现象。
有近100年的实验,但无理论,无核心突破。
Ⅳ.中国古代道学、丹经(圣经,佛经)----有实践,有理论,有海量的实证,事实和奇特的科学现象。
自有人类以来,就开始了人体科学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实践和实验。
古代道学、丹经就是古代的人体科学,神仙传就是古代的特异功能人大全。
道学、丹经=圣经=佛经,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
真理只有一个,也只能有一个,多元论是过时反动的哲学认识。
正统科学对人类远古发展史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颠倒的。
道学、丹经(圣经,佛经)的起源是人体自发特异功能,经过古代圣人的总结,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和实践——道学和丹经。
《道德经》中的圣人,指古代修炼者。
《阴符经》: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道德经》是人类最高科学——道学,的最高理论总结。
其地位相当《相对论》在正统科学中的地位。
《道德经》是针对圣人——古代科学家和人体科学实验专家,的讲学和最高的理论指导。
重阳祖师《论得道》:夫道者,神异之事。
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不测,影响莫求,不知其然而然。
至圣得之于古,妙法传之于今。
〖反重力思想、认知来源之一〗Ⅰ.现代物理科学实验及西方经典科学理论㈠现代物理科学实验①与反重力能直接扯上关系的东西不多,主要发现是:1. 一个、两个、乃至三个高速旋转体的重量减轻现象。
国际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有多次实验报道,并有重要专利。
【刘注】前苏联科学家A-N·魏尼克的研究,英国发明家基德的研究,法国物理学家利格雷·加斯东的“静能”研究,日本的高速陀螺实验等等。
2. 广为流传的加拿大的哈奇森效应。
见百度哈奇森效应视频:纪录片《发明的故事,哈奇森效应》3. 1987年,中国发明家刘武青,通过实验发现电磁力对重力有影响,同年申请了《建立电磁力减轻物体重量概念的教具》的专利。
【刘注】200?年,中科院范良藻教授在重庆,观看刘武青有关永磁体相吸时,磁体重量增加约千分之二,相斥时减轻约万分之四的实验全过程。
同时还观看了冯劲松用红外测温仪,测量永磁体相吸时的表面温度变化,与样品原有的温度环境对比,样品有一个升温和降温的过程。
在室温是13.6°C时,样品表面温度最高升温有7~8°C之多,随着样品材料的不同,低的也有2~3°C左右。
全过程从升温到降温到复零,再降温,最后再复零,全过程达到二十分钟之多。
经过专家咨询和查新,尚未发现有类似的记载,因此,它有可能是两个崭新的、从未被人发现过的物理现象。
另两个有趣的实验是《被屏蔽的电磁力影响万有引力效应》:当一个物体内部有被屏蔽的电磁力后,外部测量不出有电磁力存在的条件下,此物体与另一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不能用现有的万有引力公式计算。
说明了两个物体在质量、距离不变的条件下,而且两个物体之间无法测量出有电磁力存在的条件下,当其中一个物体或两个物体内部的原子、分子、电子的排列发生变化后,此两个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有改变。
被屏蔽的电磁力强度大小影响万有引力强度大小,证明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中绝对化的“任何”二字应删除。
和《光源旋转效应》:同一束光,光源与光电池受光面的距离、入射光单位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入射光源、光源所在物体的运动状态,影响光电池的输出功率。
物体的运动速度愈高,光电池的输出功率愈大,光源、光源所在物体的动量影响光量子的能量。
增加的能量证明了机械能直接转换为光能。
光与物理运动相互作用的量子效应,在爱因斯坦光量子的能量公式、光电方程中没有涉及到,由于地球、宇宙中大部份光源、光源所在物体是运动的,因此,爱因斯坦公式、方程不具备普适性,仅在光源、光源所在物体静态时适用。
爱因斯坦公式、方程中的普朗克常数不是普适常数。
4. 美国华裔科学家李宁,1991年曾阐发过在强磁场中旋转的超导体可能会破坏周围地心引力的理论。
【刘注】1996年,该理论据说在芬兰坦佩雷大学所进行的一项例行实验中偶然获得验证,实验显示,所有处在超导装置上方的物体,由于受引力场效应的影响,其重量减轻了百分之二。
该验证在“物理学界引起了轰动,被认为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
非常搞笑,捡着个芝麻,以为是西瓜,可谓眼瞎耳聋,大惊小怪。
再对比下面两则报道:1992年,芬兰坦佩尔大学的尤金.波德克列诺夫博士发表了他用瓷超导材料做的实验。
在实验中,他把用超导材料制成的一只盘磁化后悬置起来,并使它在有外磁场存在的情况下高速旋转,直至每分钟数千转,在实验过程中,波德列诺夫注意到,预先放在转盘上的物体出现了一种变化的、但可测量的失重现象,失重的比例在百分之零点五到百分之二之间。
本报讯在芬兰坦佩雷大学就职的俄国物理学家欧仁.波德克勒特诺夫通过试验发现一种反重力现象。
这一发现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反响,这几周来世界科学界尤其物理学界对此争论激烈。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决定重做这一试验。
波德克勒特诺夫做的这一实验实际并不复杂。
他将一个超导陶瓷盘在摄氏-210的温度下以每分钟5000转的转速旋转。
盘上放着一个物体,物体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木质或塑料的。
旋转的结果发现,物体的重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平均减少1%。
根据其材质不同,重量减少辐度在0.5%至2%之间。
芬兰坦佩雷大学所进行的实验详情不得而知。
什么叫“所有处在超导装置上方的物体”?是悬在高速旋转超导体之上,还是放在高速旋转超导体之上一起转?近100年来,正统派的东西大部分是这种含糊不清的玩意儿。
如果是放在高速旋转超导体之上一起转,如后两则的报道,那么这种关于高速旋转超导体存在引力场效应的理论,就值得认真检查一下了。
因为前面已经说了,任何高速旋转的物体的重量都可以减轻,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闻。
国际上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就有多次实验报道,并有极重要的,物体已升空的专利。
最后再对比另一则报道:李宁博士1991年在世界上首先提出自然界存在超导引力场效应的理论。
她认为:超导中的晶格离子在吸收了外界电磁场的能量后,将处于同一个量子态并快速旋转,由此会产生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引力场,若将不受电磁作用的物体置于该引力场,则其所受到的地球引力将发生变化,并预言这种超导引力场应完全能够抵消物体的原有重量。
什么叫不受电磁作用的物体?什么叫所有处在超导装置上方的物体?什么叫物体的材质可以是金属、木质或塑料,这些物体叫什么物体?正所谓学术不明,流祸无极。
另外,这个理论中的晶格离子的快速旋转同高速旋转的超导体有什么关系,确实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不禁让人生疑,这个所谓的理论疑点甚多,暂时放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5.最近几乎同时被中国和俄罗斯科学家发现的,金属物体加热引起重量减轻的现象。
6.最近报道的,俄罗斯科学家鲁世金和果鼎研发的磁能转换器MEC。
据称,该MEC能够自我维持运行,并且使7公斤的负载减少35%的重量,及其他种种奇异效应。
【刘注】注意,后两条不是上述所说反重力结论的依据,可以看做是对我们就反重力所做预言的小小验证,而惊人的的验证还在后面。
在96年以前还没有人敢公开提反重力。
反重力是超级永动机,比永动机还永动机,在今天,这已是非常清楚的事情。
但是在96年,当我在《飞碟——一个静态的磁能装置》中第一次使用“反重力比永动机还永动机”这句话时,结果《飞碟探索》的编辑因为完全不理解,把它给改了,记得好像是改成了“反重力是最大的永动机”,结果意思全变了,变得文理不通了,如果反重力是最大的永动机,那请问,最小的永动机又是什么?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