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当前北京传统四合院保护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北京传统四合院保护问题的思考

三、对传统四合院保护的认识过程对老北京四合院、胡同的保护,经历了一个漫长而逐步认识的过程。

在建国初期的那段关键时期,我们最终没能采纳保护旧城另建新城的建议,而是确立了对北京旧城进行改造利用的方案。

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北京旧城及存量最多的传统四合院就始终面临着无休止的现代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冲击。

回顾建国以来北京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不难看到,北京旧城及四合院、胡同等历史传统建筑,在建国后曾受到过多次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冲击:其一,是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确立在旧城之内后所开展的多项建设工程,其中包括各类国家机关行政办公设施的建设;其二,是70年代后开始实施的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工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市先后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对旧城的改造、建设、发展的规划,如《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和《北京市区建设高度的控制方案》等等,规定旧城内的建设高度以故宫为中心,其东西两侧的建筑可向外逐步建成9米、12米以及18米以下的楼房;旧城边缘一侧的建筑高度可以达到30米至45米之间……。

自实施改造工程以来,旧城内多条传统街道被改造、展宽;大体量的楼房建筑不断出现……。

旧城内原有的四合院、胡同也在一系列的改造建设工程中逐步缩小。

在总体改造规划的要求下,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也实施了改造工程。

但由于缺少保护规划的指导,改造后的街区其传统风貌及原有建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老北京著名的王府井传统商业街区、西单传统商业街区等在经过改造后,已建设成为与传统商业街完全不同的现代商城;前门、琉璃厂、隆福寺等传统街区,在经过改造和部分改造后,原有的传统建筑风格也有很大改变。

20世纪90年代开展的危旧房改造工程,曾一度对传统四合院、胡同的保护构成较大威胁,一些实施危房改造工程的四合院、胡同区域被成片的楼房小区所替代,部分文物建筑周边由四合院、胡同构成的历史环境也被一派崭新的现代环境所替代。

如牛街的清真寺、齐白石故居、蔡元培故居、朱彝尊故居、林白水故居、于谦祠等文物单位,其周围原有的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已不复存在,这些传统建筑已完全“淹没”在高楼形成的小区之中成为“盆景”。

全市性的危改工程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引起了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纷纷呼吁改变旧城内的危改方式,全面保护旧城内目前存留不多的四合院、胡同。

一些学者断言,旧城内若全部失去反映老北京文化传统的四合院、胡同,北京历史名城也必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市政府高度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于2003年初做出决定,明确要求停止在旧城内以拆除四合院、胡同的方式开展的危房改造项目和一切开发建设工程;保护好旧城内的每座四合院和每条胡同。

通过调查,在危旧房区域内先后确定了一批(658处)挂牌保护的四合院;在全市研究制定和实施了有关传统四合院维修、保护的多项办法和规定,一时间,在全市形成了保护传统四合院、胡同等历史建筑的浓厚气氛。

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这一保护活动,有的企业还出现将早年建于四合院区域的厂房、车间拆除后,重新恢复原有四合院、胡同的事例。

如著名的老字号企业同仁堂医药公司,为支持全市开展的四合院保护工作,已决定将企业在20世纪50年代建于什刹海等四合院区域内2万余平方米的厂房、车间、办公楼全部拆除,恢复历史上原有的四合院建筑,做为企业的办公、接待使用。

由此可见,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的保护已得到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从而使社会及民众对北京四合院、胡同等传统建筑的认识观念实现了转变和价值重估,将以往开展的“拆房建楼式”的危房改造转变为对危旧四合院的维修、保护。

这种过往而复归的社会认识与保护工作的实施,将使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最终重新回到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原有位置,并纳入到历史文化名城所永久保护的范畴。

四、传统四合院建筑的历史性 与时代局限性北京历史上的四合院、胡同始终都是国际社会普遍青睐的、具有东方传统特色的民居建筑,它以独特的建筑围合、庭院布局形成胡同、街巷,并最终构成幽雅的都市景观,在世界民居建筑史上独树一帜,已成为北京历史文化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都市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广大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北京旧城内原有的四合院、胡同不可能全部按历史原貌保留下来。

从社会发展和人们现代生活需要的视角观察,历史上流传至今的四合院建筑在其原有布局及使用功能等方面,已显露出需要探讨和重新认识的问题:其一,是在现代生活中传统四合院已具有两重性。

延续至今的老北京传统四合院、胡同,一方面保存有丰富的传统信息和历史文化内涵,其建筑本身既有历史文化价值,又具有构成北京历史名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整体价值;另一方面,从目前旧城内传统四合院、胡同的整体保存状况看,大都超过修缮年限,已普遍成为破旧的房屋院落,加之住户增多、生活拥挤、市政设施落后,整体环境日趋恶化,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形象及首都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

其二,是传统四合院的居住使用功能与都市现代生活需要的不适应性。

老北京四合院建筑,是数百年来城市建设与社会传统生活发展的产物,也是封建社会中家族式居住生活的反映,其建筑布局基本适应古代城市社会生活水平和家庭生活方式及传统的家庭观念。

自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近几十年社会生活的发展与提高,当年老北京传统的居住生活方式已有了极大的改变。

如历史上曾几代同堂的传统生活方式,已被子女分居的小家庭生活方式所取代,而适用于历史上几代同堂居住生活的四合院建筑,已不能满足目前几户乃至十几户小家庭同院生活使用的需要,以往的大家族式的居住生活,每座四合院只需一处厨房、厕所即可满足全院众多人口的使用,而现今院内每户一处小厨房,使得以往规整有序的四合院都变成了大杂院。

几十年来,首都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已有了飞跃性的进展,而旧城内的四合院、胡同区域的整体市政设施却没有大的改变,大多数四合院内的住户至今没有卫生间、没有淋浴设施,有的院落甚至没有排水管道,各种市政管线无法引入。

冬季仍然以燃煤方式取暖,既污染了城市环境又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从今后城市居民生活发展的趋势看,汽车作为人们工作生活的代步工具将走入家庭,待人们普遍达到购卖条件时,汽车却无法驶入窄小的胡同,更无法进入传统的四合院……。

这些都反映了传统四合院与发展中的都市生活之间的不适应性。

其三,是传统四合院建筑在空间利用上的局限性。

与欧洲国家的传统民居建筑相比较,四合院建筑作为平面建筑形式,只是单纯地利用了有限的地表面积,其建筑面积及容量十分有限,不能有效地利用地下和地上的空间面积,使城市的建筑和居住空间不能得到充分地利用。

若与欧洲国家的历史名城中的传统住宅建筑——立体形态的楼房相比,土地面积相同的城市,其立体楼房建筑的居住容量将是四合院平房建筑的几倍。

如巴黎、罗马等历史名城中的传统住宅楼,其地上空间的建筑高度一般都在七层左右,而且地下面积也得到了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方式的建筑,不但极大的缓解了地面建筑与居住的压力、扩大城市公共使用面积和成倍地容纳城市内的居住人口,而且能够提供和保证每户都能具有较好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设施及活动空间,这些都是传统四合院所不能比拟的。

其四,是传统四合院建筑修复工艺的复杂性。

北京旧城内保存至今的四合院建筑,是延续数百年传统营造工艺的不断完善、发展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等级的民居建筑,其建造工程从砖瓦、梁架、墙体到门窗、油饰等程序及做法都有着严格的用料及工艺要求。

若与现代的轻体结构、造价低廉的平房比较,很显然,传统四合院建筑的营造存在着:用料多、工艺复杂、费工时、造价高等特点。

尤其是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观察,四合院建筑结构中的“四梁八柱”及门窗、屋顶等部位使用大量的木质材料,若在超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原样保留和全部使用四合院建筑,这无疑将会耗尽我国有限的林木资源。

显而易见,上述问题不但是制约北京传统四合院建筑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是造成近几十年来旧城内传统四合院逐步演变为危房的重要原因。

考古证明,人类的居住环境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逐步发展的。

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历史也表明,历代的民居建筑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成果的同时,又根据时代的需要而有所变化和改进。

在旧城内延续至今的不同格局的四合院建筑和胡同、街巷,就是我国元、明、清以来历代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产物。

有关文献记载,元代在营建大都城时,就是继承了宋金时期的坊巷制度,在大都城内规划营造了50个坊,作为城内市民居住的区域,但同时又结合元代已实现了全国统一,社会安定的实际情况,根据城内交通需要,对以往传统的坊巷规制进行了改造,保留了原有的围合式的四合院建筑,取消了各坊原有的坊门和坊墙,从而产生了著名的胡同、街巷,以往的坊名,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被胡同、街巷的名称所代替。

如元大都时期在钟鼓楼东侧营建的靖恭坊、金台坊,到明代以后就逐步改为南、北锣鼓巷。

元代营建的四合院,在经历了明清以来数百年的岁月后,其原有的建筑格局也有很大改变。

由著名的历史学家侯仁之教授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就清楚地记载了北京城内元、明、清各代以来的坊巷、胡同的变化“痕迹”。

再对照清代编绘的《乾隆京师图》,就更加清楚地看到,北京内城长安街北侧现有的主要街道、胡同的格局、走向,自元代以来的确没有大的变化。

但是,仔细核对就不难发现,各条胡同内四合院的建筑格局、房屋排列及院落规模,在明、清各时代乃至民国时期,都有明显的变化,其中有的院落和区域显然是“当朝”的“新建筑”。

因此,我们可以说,北京旧城内延续至今的四合院建筑及其布局,就是数百年来北京的社会历史发展与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提高的最后“产物”。

[Page]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将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新时代的发展目标,已全面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根据总体目标的发展要求,北京旧城内保存至今的成片的四合院、胡同等历史传统区域,也将全面提升整体区域的居住及市政环境,世代居住在四合院区域的广大住户,也应享受到都市现代化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对各传统四合院区域,从市政、电讯、燃气等各种管线的引入,到每户卫生间、厨房等设施的配备,已经提上了日程。

面对全市乃至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古老而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随着现代使用功能的增加,其原有的历史建筑格局及形制,也必将出现时代性的变化。

四合院民居建筑,作为一种内容丰富而又极具特性的地域文化,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又有与时俱进的完善发展能力。

四合院本身的发展历史也证明,只有适应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具有数百年历史传统的四合院建筑才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生活中,其最终才有继续存在和延续发展的可能。

反之,其结果则是,北京旧城内除少量作为“历史遗产”的文物建筑加以保护而一成不变的四合院供人参观外,目前作为民居使用的一般的四合院将迟早被居民住户乃至现代社会所淘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