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行政救济概述
行政救济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侵犯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时,有权请求有关国家机关给予补救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A 行政救济以行政争议为前提条件。
行政争议是指行政主体在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能时,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发生的行政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争执。
B 行政救济须依行政相对人的申请进行。
行政救济法的组成:
行政复议法:指行政机关应行政相对人的申请,对其认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受理、审查并做出决定的活动。
行政赔偿法:指由于行政主体的行政侵权行为而使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由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制度。
行政诉讼法: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并做出裁判的一种活动。
行政补偿法:指由于行政主体合法的行政行为造成行政相对人损失而由国家对其进行救济的法律制度。
行政救济的分类
外部救济和内部救济
内部救济行为指行政主体在行政组织内部管理中所做出的针对行政组织内部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的发生主要是基于行政组织内部上下级管理关系,其表现形式如行政处分、人事变动或者上级对下级所下达的命令等等。
外部行政行为是指享有行政权能的组织运用行政权力对行政相对人所作的法律行为。
外部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为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实现行政管理目标依行政权而做出的法律行为,如行政主体的行政处罚行为,当然也包括作为行政相对人身份出现在行政管理关系中的国家公务员和行政机关。
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
行政救济是指由行政组织本身实施的救济,它包括行政监察、行政复议以及其他行政救济方式。
行政监察指国家行政监察机关检查、督促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遵守法纪,履行法定职责并实行惩戒的一种监督制度。
行政复议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适当性审查,并作出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司法救济即诉讼救济,它是由司法机关(在我国是指人民法院)实施的救济
即为行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公民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提起行政诉讼后,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理,以制止、纠正行政违法行为,为公民或组织的合法权益提供补救。
程序救济和实体救济
程序救济是指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本身给予补救,即通过对违法或不当的行政行为予以纠正,结束其违法或不当的状态,使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目的和要求。
比如撤销违法的行政行为,使其丧失执行力。
对行政行为本身实施的救济方式有撤销、变更、责令改正、责令履行等。
实体救济则是针对行政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实施的救济,主要是针对行政行为造成的后果给予补救,它以损害的实际发生为前提。
实体救济方式主要有赔偿和补偿,此外还有恢复原状、赔礼道歉等方式。
程序救济和实体救济可以同时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实体救济或程序救济。
对违法的事实行为一般只能进行实体上的救济。
对那些没有对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实际影响的违法行政行为可以单独使用程序救济。
法律救济和非法律救济
法律救济是指具有相关的法律依据,成为一种法律救济制度而且国家机关基于依法行政或依法审判的原则,得以贯彻实行的救济,也可以成为法制化救济。
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
非法律救济是指没有具体的法律依据,但在实践中出现的有行政救济制度之目的的救济形式。
如市长公开电话、专门针对不当行政行为设立的控诉电话等等。
我国现行的救济法律制度在实体方面的设计主要有赔偿、补偿等;程序方面的设计主要有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等。
事前救济和事后救济
事前救济是指在行政行为做出之前使行政相对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充分地知悉行政行为的性质和内容,并切实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使行政机关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合法的行政行为的救济制度。
事后救济则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和途径,对已经做出的侵犯公民合法权益的行政行为,采取撤销、变更或赔偿、补偿等方式给予救济,以使相对人的权利恢复到未受损害时的状况的救济制度。
我国现行的行政救济法体系以事后救济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根据各国的立法例,事前救济一般应该在行政程序立法中加以规定,现代行政法关于事前救济的规定是以听证程序为代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