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趣味相声》语文S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趣味相声》语文S版

《趣味相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趣味相声》是语文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选取了一个完整的相声片段台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认生字,积累“蜡烛、展览”等词语。

2、熟读课文,通过表演感受相声语言诙谐幽默的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表演的兴趣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了解相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之一相声,感受它的诙谐幽默,热爱我国的传统艺术—相声,并培养孩子们的表演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表演引导学生感受相声的诙谐的特点并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表演感受相声的诙谐的特点,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播放一段相声。

2、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相声)没错,这就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种——相声。

3、师简介相声。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相声。

(板书课题:《趣味相声》)
【设计意图】
由相声入手,让学生感知相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要求:
①朗读相声台词画出生字、新词。

②画出不认识或者不理解的词语,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③思考:“趣味相声”又可以被称为什么?
2、出示生字:
①带拼音指名读一读。

②去拼音读一读。

③齐读、开火车读。

④口头给生字组词。

3、出示词语:
①自由读一读。

②指名读、齐读。

③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句。

4、分角色读课文,集体评议,纠正字音。

【设计意图】
学生升入三年级时,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对汉字构字规律有了较明确的了解,有一
定的识字基础。

但三年级又是错别字的高发期,当阅读或习作时,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之间的异同必然会造成部分识记、书写的混淆。

鼓励学生个性化识字,鼓励互助合作,畅所欲言,使学生在合作中识字能力不断地提高
三、阅读课文理解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趣味相声”又可以被称为什么?
蒙人的相声
2、课文中一共几次让人发蒙?让人发蒙的相声,人们为什么听?
五次发蒙归发蒙,越发蒙越爱听,越发蒙越入迷。

3、同桌对读课文,思考:相声这么令人着迷,让人发笑,它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得体。

4、读了这段相声后,你觉得哪些地方最有趣?
5、演一演。

①小组合作同桌选相声中的一段或几段在小组里进行表演。

师巡视指导。

②指名到台前表演相声小段。

③评选“未来笑星”活动。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语言实践活动,只有语言实践达到一定的“量”,才能熟练运用,形成技能,养成习惯。

因此给孩子们创造实践实践的机会,课堂表演,课本剧等都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可行的走进教室的实践方式。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

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

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相声鼻祖为张三禄,著名流派有“侯(宝林)派”、“马(三立)派”、“常(宝堃)派”、“苏(文茂)派”、“马(季)派”等。

著名表演大师有侯宝林、马三立、常宝堃、苏文茂、马季等多人,后起之秀有郭德纲等人。

2、请编创一段《趣味相声》,在班级里给大家讲一讲。

3、欣赏相声《童年》。

【设计意图】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方法后,教师要给孩子创造的机会,让
他们在实践中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对小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坚持不懈地培养下去,那么埋在孩子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生字词。

2、搜集相声的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听几段相声。

3、家庭表演:邀请家长共同说相声。

【设计意图】
以趣为主,让学在与家长的合作中轻松地完成作业,也为下堂课学习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

六、板书设计:
趣味相声→诙谐幽默语言内容形式
教学反思:
相声这一传统艺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真正学习还是属于第一次。

因此,让他们熟悉课文,同时也调动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有了兴趣,同学们连识字都更有劲了。

由于相声是一门以说为主的艺术,并且幽默诙谐,充满了机智,引人发笑。

为了让同学们能充分体会到这一特点。

我让班里所有的女生与所有的男生对抗朗读,一来再次熟悉课文,二来激起男女生之间的竞争。

这样一来,每个同学都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卖力地朗读。

课堂气氛很是活跃。

在大家对课文有一定的把握之后,上台合作表演。

如此,同学们的热情更是高涨,纷纷要求上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