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女性婚姻地位

女性婚姻地位

古往今来,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总是处在一个不平等的地位,而这样的不平等在婚姻生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古代的婚姻制度,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女性地位的低下。

但是从婚姻制度的沿革,我们也可以看出女性地位逐步的提高。

最终,女性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

经过数千年的斗争,女性终于作为一个“人”的形象,与男性平等的站在了一起!婚姻制度经过了一下的变革:一.掠夺婚最早出现于原始社会,是指男子以暴力劫夺女子为妻的婚配形式,是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这样的婚姻中,女性只是一个“物”的象征,她并不是以一个人的姿态出现的,而是一个“物件”,某种程度上只是男子的附属品。

她只是男子的“所有物”。

二.有偿婚是指男方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代价为条件而缔结的婚姻。

根据给付代价形式的不同,又可分为买卖婚、交换婚和劳役婚。

1.买卖婚指男方以金钱或实物作为代价支付女子身价为要件的婚姻。

它几乎是与掠夺婚同时产生的,并成为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婚姻形式。

2.交换婚亦称互易婚,是以交换妇女为特征的婚姻。

可以是父母用女儿换取媳妇,也可以是男子用姐妹换妻子,实际上具有以人易人、以人代财的性质。

目前,这种婚姻形式在我国某些边远山区还存在,其原因有二:第一,为避免繁重的彩礼;第二,考虑父系的承嗣问题,不顾子女意愿。

3.劳役婚又称服务婚,是指以男方为女方家庭服一定劳役为报偿而形成的婚姻。

有两种形式:一是服役侯带女方回家成亲:二是服役后在女方家成亲,男方入赘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赘,质也。

家贫无聘财,以身为质。

由于是以力代财,所以这种婚姻中男子地位低下。

在这样的婚姻中,女性地位有所提高,因为她有了身价,但仍不能摆脱男子附属品的地位,仍是以“物”的形态出现的,或许可以说是以一种工具的形态出现,是一种传宗接代的工具。

可是一种用以“人人交换”的“等价物”。

三.无偿婚是指男方不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任何代价而缔结的婚姻。

包括赠与婚,收继婚和强制婚。

1、赠与婚包括赠婚和赐婚。

赠婚是指父母或有权利者(尊长)将其所能支配的女子赠与他人为妻。

赐婚是指帝王之名义而将选入宫内或抢自异族的女子赐予子弟或臣下。

2、收继婚包括逆缘婚和顺缘婚。

逆缘婚又称转房婚,多数情况指兄亡而弟收其嫂的婚姻,也有弟亡而兄收其弟媳、父亡而子收其后母一类的收继婚。

他是收继婚的主要形态。

而顺缘婚又称续嫁,指姐死而妹续嫁其夫的婚姻。

使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

3、强制婚包括选婚和罚婚选婚是指以帝王之名义,将民女或罪人妻女选入后宫。

罚婚指将罪犯之妻由官府断配给他人为妻妾或以罪家男女自相婚配的一种强制婚姻制度。

在这种婚姻中,女性依旧没有独立的人格,依旧是男子的“所有物”,他们可以将其作为礼物送出,而她也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

四.聘娶婚娶婚自古以来是中国婚姻形式中最广泛、最持久、最正宗的婚配。

最初,这种婚态表现为男方送一定的礼物、金钱给女方家里,女方若是接受了男方送的礼物,婚约就算成立。

传说这种聘娶婚起始于伏羲氏,当时”以俪皮为礼“,即以雌雄一对鹿皮作为婚姻的聘礼。

此后,聘娶婚的内容和程序逐渐增多,除预备聘礼外,还有接待应酬媒妁,听从父母意旨,祭告祖先等形式。

战国以后,文人们把各地的流风遗俗以及散见于前人著说中的记载收集、编撰成《六礼》,并逐渐成为统一的聘娶形式,历代流传。

所谓《六礼》,即:1.纳采男家使人纳其采择之礼送给女家,表示想和女家提亲议婚。

女家如果不承受,便不能进行第二步。

2.问名主人具书,请媒人到女家,问清女子的出生年月日、时辰以及名字。

3.纳吉男家问得女子的生辰八字后,就问卜算卦,或上宗庙求决于祖先神灵,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求问如两姓结合是凶是吉,如果卜算不吉,便终止婚姻,另择一家。

如果卜算得吉兆,则请媒人通知女方,确定婚约。

4.纳徵卜算得吉兆后,由媒人正式代表男家向女家送聘礼,至此,已算正式定婚了,女方不能再另许他人了。

5.请期就是定婚期。

男家定下婚期吉日,备好礼物,带上书信,告诉女家,如果女家受礼,便是答应,否则,还须更改日期。

6.亲迎结婚的日子,男子承父命先往女家,女父拜迎于门外,此时,女婿拜女家之祖,完毕后,新郎迎女入车轿,一起回自己家。

至此,整个聘娶婚仪式结束,迎亲以后,便可“合牢而食,合卺而饮”了。

聘娶婚的具体内容和程序,历代均有所变更,或繁或简,但是,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这种婚姻形式的实质却大同小异。

在这种婚姻中,女性受到一定的尊重,但仍不能以平等的姿态与男子并立。

在整个“六礼”过程中,女方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不论是开始还是结束,都掌握在男方的手中。

五.欧洲中世纪的宗教婚教会规定“一夫一妻”和“永不离异”为教会婚姻制度的基本原则。

六.近现代的共诺婚共诺婚亦称合意婚,依男女双方的结婚合意而成立,一般采取民事婚的方式。

共诺婚制是在封建主义婚姻家庭制度到资本主义婚姻家庭制度过渡的时期中逐步形成和确立的。

共诺婚是法国大革命以后受资产阶级契约论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婚姻方式,认为婚姻是反映人类的自然法则所要求的契约,夫妻基于这种契约的占有是相互的,与人格观念并不矛盾,因此必须以双方合意为要件。

所谓“共诺”,就是指双方合意,也就是契约。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承认这种制度,认为男女自愿缔结婚姻契约是确保婚后夫妻权利和义务平等的前提。

真正的自主婚、自由婚,必须是男女双方以爱情为基础的自主结合的法律婚姻。

这样的婚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之上的,男女地位平等,女性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出现,拥有选择与被选择的权利七隋朝婚姻地位一、结婚秦律规定婚姻成立首先是要达到成婚年龄。

秦的男子身高六尺五寸,作为成年的标准,举行冠礼。

“冠”以后就具有了结婚的条件了。

女子身高六尺二寸成人,女子成人“许嫁”,也就是具有结婚的条件了。

这仅仅是一般的规定,在执行上并不严格。

秦简中有女子“小未盈六尺”而“为人妻”的事例,可兹证明。

其次是要经官府登记。

结婚要到官府登记,过去的历史资料上是没有这样的记载的。

而从出土的秦简中表明,结婚只有到官府登记,婚姻方始成立。

《法律答问》载:“有女子甲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当论不当?已官,当论;未官,不当论。

”即是说,女子甲为人妻,私逃,被捕获以及自首,年小,身高不满六尺,应否论处?答曰:婚姻曾经官府认可,应论处;未经认可,不应论处。

可见,凡是经官府登记的婚姻,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二、夫妻双方的权利义务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一直存在着男尊女卑,妻处于夫权统治下的现象,秦也不例外。

(1)秦律维护男尊女卑,女子结婚后有到丈夫家生活的义务。

丈夫是一家之主,妻子属于附属地位。

例如,丈夫犯罪被处以流刑,妻子必须随丈夫到流放地共同生活。

结婚后的家庭财产包括妻子陪嫁的财产在内,均由丈夫支配。

只有在“夫有罪,妻先告”的条件下,妻子的“媵臣妾衣器”才不被没收。

但是,妻子犯罪服刑,其“媵臣妾衣器”则“畀夫”,归丈夫所有。

这就是《法律答问》中的“夫有罪,妻先告,不收。

妻媵臣妾,衣器当收不收?不当收。

”又“妻有罪以收,妻媵臣妾,衣器当收,且畀夫?畀夫。

”(2)秦律保护妻子的人身不受丈夫侵犯。

丈夫殴打妻子属违法行为。

《法律答问》中载:“妻悍,夫殴治之,决其耳,若折肢指,肤体,问夫何论?当耐。

”就是说,妻凶悍,其夫加以责打,撕裂了她的耳朵,或折断了四肢等,问其夫应如何论处?应处以耐刑。

(3)夫妻间需相互忠诚,“禁止淫佚”,秦律规定,“女子去夫亡”,而另于他人“相夫妻”,要“黥为城旦”,同样,“夫为寄豭,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因此,男女通奸在法律上双方都认为是犯罪。

《封诊式·奸》就是记载某士伍捉拿到一对白昼通奸的男女并送到官府认罪的案例。

(4)相对于家庭中的子女,奴婢而言,夫、妻同处于“主”的地位,他们擅自杀、刑其子及奴婢,均为“非公室告”,如果子及奴婢控告的内容属于“非公室告”,则秦律规定不予受理:“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

”从中可以看出,妻在家庭中的地位,较后世略高。

三、婚姻关系的解除第一,秦律规定,解除婚姻须经官府登记认可,否则,将构成“弃妻不书”罪,男女双方均要处罚。

《法律答问》的“女子甲去夫亡”后与他人“相夫妻”,被捕获后,被处以“黥为城旦”的刑罚。

《法律答问》载“弃妻不书,赀二甲。

其弃妻当论不当?赀二甲。

”可见,弃妻不向官府登记,双方都要被处以“赀二甲”的刑罚。

第二,由于夫或妻的一方死亡,婚姻就在事实上解除,生存的一方应有权再婚。

但是,这种再婚权,仅仅适用于生存者是男子一方的情况下,并不完全适用于生存者是女子一方的情况。

因为,“有子而嫁,背死不贞。

”实际上规定有儿子的妇女必须与死去的丈夫在法律上继续保持夫妻关系,从而剥夺了她们再婚的权利。

第三,法律保护丈夫有弃妻的权利。

即丈夫有片面离婚的权利,而妻子却不享有这种权利。

如果妻子对婚姻不满,仅有“背夫亡”而又不被捕获的狭窄小路可以走。

至于弃妻的条件是否是“七去之条”,出土的秦简没有反映。

但是,“七去之条”在当时已经形成,这就是:“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史记·陈丞相世家》载:“陈丞相平者……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平为人长大美色。

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平之不视家生产,曰‘亦食糠麸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

’伯闻之,遂其妇而弃之。

”陈平之嫂仅仅因为说了一句“有叔如此,不如无有”的话,对其好吃懒做的行为表示不满。

就被陈平的哥哥给休了,可见秦时丈夫休妻的权利还是十分充分的。

虽然,秦律中,妻的地位较后世略高,法律对于夫权的限制较后世略多,妻与夫同为家庭之“主”,但总的来说,妻的地位仍然要低于夫。

秦朝妇女的地位相对后世略高一些,和我们现在说的“男女平等”,提高妇女的地位的意义显然是不一样的。

其实在婚姻制度和礼仪教化方面,秦同齐鲁只有量的差异而无质的区别。

特别是在基本的婚姻制度方面,因为家庭和私有财产的存在和发展,基本的一夫一妻制和补之以一夫多妻制,秦和齐鲁都是大同小异,而不会有本质的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