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马克思主义:由马恩两位天才的科学巨匠兼伟大的革命导师创立的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
产生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成果,是科学革命化,摆脱了一切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体系,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诞生:(1)产生历史条件:时代产物—自由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机器工业取代手工业创造了巨大财富,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三大工人运动)(2)思想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1)唯物主义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唯物史观发展历程: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A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基本观点,b阐述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揭示社会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E 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揭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观点及其矛盾运动。
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之迷”的神秘面纱,实现了哲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而且为创立完整的马克思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基础。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2)剩余价值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发展历程:《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劳动价值观。
剩余学说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上,‘手稿’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剩余价值学说,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转变。
1867《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科学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内容》首先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和实质,1特征: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
实质:剩余价值生产。
其次,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及其作用,再次,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及其必亡的命运。
科学的剩余价值伦理的创立是马克思政治经济研究中划时代的功绩之一,剩余价值理论与唯物史观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二列宁和列宁主义1列宁主义:1870-1924是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小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发展A唯物主义发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对物质下了科学定义。
B阐述了哲学的党性原则C辩证法方面:总结例如辩证法的十大要素,揭示了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D认识论方面:强调了认识的客观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发展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E在历史唯物主义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经济形态,阐明了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发展马义关于阶段阶级斗争理论及国家学说。
(2)列宁对马政治经济学的发展:A创立关于帝国主义经济的理论:明确提出垄断是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垄断是帝国主义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阐明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出帝国主义是寄生,腐朽,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及革命的前夜。
B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高度概括了苏维埃俄国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的实际经验,奠定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例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还有一系列政策的制度。
3列宁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1)社会主义“一国胜利论”的理论创新。
创造性地提出在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可以首先一国或几个国家胜利的理论。
(2)无产阶级革命的策勒:(俄国十月革命)(3)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4)关于民族殖民地的理论:一切被压迫的民族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斗争。
(5)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理论民主集中制党政工作。
三斯大林和苏联模式1 斯大林(1879-1953)模式内容:a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赶超战略b以高度国有化为基础以行政手段为主配置资源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缺乏制约和监督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2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a斯大林模式比较成功的解决了在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中,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很好的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难度很高的课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b它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初步显示了它的优越性。
c它探索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d取得了卫国战争时刻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e巩固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3 为什么会形成那个时期的苏联模式?a 苏联模式是伴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形成的。
三大运动相辅相成紧密配合最终催生了一个以过度集权为基本特征的苏联模式。
b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大动荡之中,革命战争连绵不断,苏联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它的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实现目标工业化以求在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中生存下来,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斯大林体制的某些方面适应了国际形式的需要满足了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
4 历史事件(1)1922年1月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报告,他提出“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
(2)1934年底开始斯大林发动了一场政治恐怖风暴。
(3)1944年冬,苏联先后赢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领导苏联人民粉碎了德国纳粹的进攻。
四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1893-1976)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内容:(1)独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a时代的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基本国情b 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c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基本纲领三大法宝)(2)由新民主主义过度到社会主义的思想a建国初期社会基本矛盾和经济结构b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c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A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理论b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理论c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d有关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e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思想。
六苏联东欧的改革和剧变剧变给各国共产党人和世界人民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教训,单苏联东欧剧变并不能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
原因:原有苏联模式的积弊太深,表现为长期存在的三个矛盾1 过"左" 急于求成的路线,使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僵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尽快提高。
2 过度集权的政治经济文火和对外关系体制同社会主义要求尽快发展社会主义明主和自由的矛盾3官僚特权集团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尖锐,俄罗斯主义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深化4戈尔巴乔夫的错误5外部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
启示:1 要警惕右但要纠正左的错误2 改变过程中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只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3 要正确对待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实践经验和教训4 要警惕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5 加强党的建设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标志党理论已成熟)1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邓小平理论科学的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体系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 邓小平理论的划时代贡献(1904-199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从理论和实践上成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2)社会主义的本质论。
最新成果之一它突破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特征的传统思想极大的提高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初级阶段的总路线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根据这一理论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开创性的探索。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着重回答了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知道的关系问题它要求党和国家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八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1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典范体现在:(1)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其中围绕生产力:科技创新->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转变只能等。
这些都是党对社会本质和根本任务认识的深化)(2)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是马克思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这一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准确规定当代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和社会主义规律的总体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3)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原理的运用和发展史观。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九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结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列毛邓三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