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急救护理知识资料

常用急救护理知识资料

常用急救护理知识1、护理评估的护理体检原则:(1)尽量不移动病人,以免加重病情。

(2)注意“三清”①听清:病人或旁人的主诉(发病经过、表现);②问清:与发病或创伤有关的细节;③看清:与主诉相符合的症状及局部表现。

(3)恰当应用基本物理检查,尤其侧重于对生命体征的观察及发现可用护理方式解决的问题。

2、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身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正常情况下变化很小,但在患病时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通过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与测量,可以了解机体各重要脏器的机能活动情况.对了解病情,诊断治疗都有重要意义.①体温:人体的温度是由代谢活动,骨骼肌肉的运动等产生热量形成的,腋温一般在36--37度之间.②脉搏:随着心脏的每一次跳动,在浅的动脉管上可摸到动脉管壁的搏动.一般60--80次.搏动饱满有力,富有弹性.③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也就是吸人氧气排除二氧化碳的过程,一般16--20次/分④血压:是指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它是血流动力变化的主要表现.一般成人收缩压90--130毫米汞柱,舒张压60--90毫米汞柱,脉压差30--40毫米汞柱.⑤瞳孔:正常瞳孔在自然光线下直径平均为2.5—4mm,<2mm为缩小,>5mm为散大,正常瞳孔边缘整齐,等大等圆。

对光反射灵敏。

3、尿液的观察:正常尿液呈淡黄色、澄清、透明,PH值为5-7呈弱酸性,成人24小时尿量为1000-2000ml,尿量每日少于400ml为少尿,每日少于100ml为尿闭或无尿,是衰竭的基础诊断依据。

4、尿毒症的观察:如病人出现血压增高、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脑水肿表现,或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等肺水肿表现,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强心、利尿、降压等急救措施。

5、心电监护的意义:①及早发现心律失常或其先兆;②评估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程度;③指导抗心律失常的治疗;④了解心肌供血情况。

6、急救护理措施:①给病人合理而舒适的体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保持安静,合理休息,减轻心理压力。

②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护士必须执行三清一核对的用药原则:听清、问清、看清(药物的名称、剂量、浓度),与医生核对,切忌出现用药差错。

③松解或去除病人的衣服。

④配合医生进行现场抢救。

7、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突然晕厥、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心音、脉搏、血压突然消失:大动脉触摸不到搏动,血压测不到,心音听不到;呼吸停止、紫绀,呈叹息样呼吸,一般发生在心脏骤停20-30秒内,紫绀是心脏和呼吸停止的体征;瞳孔散大、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

深浅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处于临床死亡状态。

8、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①意识突然丧失或抽搐;②颈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③叹息样呼吸或呼吸停止;④瞳孔散大固定;早期诊断应注意以下两点:意识突然丧失;颈动脉搏动消失。

据此两点就可确定心脏骤停的诊断,应立即进行急救。

9、诊断和急救时的注意事项:不要反复心脏听诊,以免延误抢救时机;不要等待心电图检查;不要等待输血。

10、心肺脑复苏(简称CPR),其目的是保护脑和心脏等重要脏器,并尽快恢复自主呼吸和循环功能。

11、基本生命支持又称现场急救,包括ABC三个主要步骤,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12、判断呼吸是否存在时间小于5秒,人工呼吸每次吹气量约800-1200ml,频率成人14-16次/分,儿童18-20次/分,婴幼儿30-40/分。

单人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之比为15:2,双人为5:1。

13、颈动脉位于颈中线环状软骨外侧,胸锁乳突肌中点处,触摸颈动脉用力不可过大,以免颈动脉受压,影响头部血液供应。

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两手手指交叉重叠,两臂伸直,借助身体的重力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4-5cm,5-13岁儿童下陷3cm,婴幼儿下陷2cm,按压频率100次/分。

14、心肺复苏有效指征:①能摸到颈、股动脉搏动;②收缩压在60mmHg(8Kpa)以上;③患者的面色、口唇、皮肤等色泽转红;④扩大瞳孔缩小;⑤呼吸改善或出现自主呼吸;⑥昏迷变浅,出现反射或挣扎;⑦心电图可见波形改善。

15、终止心肺复苏指征:①患者已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②确定病人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固定30分钟以上,施行心肺复苏持续30分以上,心电活动不恢复(无脉搏);③家属拒绝复苏要求;④医务人员确认患者已经死亡。

16、常用药物:①肾上腺素(付肾素)心肌兴奋药,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出量增加全身小动脉收缩,增加冠状动脉血流灌注量,有利心脏复跳。

肾上腺素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可早期、大剂量、连续使用。

目前推荐每次1mg静脉推注,每3-5分钟重复给药1次。

②利多卡因:抗心律失常药,主要用于心室颤动及复苏后出现的室性心动过速。

用法:首次剂量50-100mg静脉注射,之后以1-4mg/min的速度持续静脉点滴。

③阿托品:主要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

用法:每次0.5-1 mg静脉注射,每3-5分钟重复给药一次。

④5%碳酸氢钠溶液(250ml):用于纠正代谢性酸中毒。

⑤胺碘酮:心脏骤停患者,如出现顽固性室颤或室速,在除颤和应用肾上腺素无效时,可使用胺碘酮。

首次剂量150mg,缓慢静脉注射。

维持量0.5-1mg静脉注射。

17、电除颤:心室颤动是引起心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而终止室颤最为迅速、有效的方法即为电除颤。

1分钟内电击除颤心搏恢复率可达90%,4-6分钟内除颤心搏恢复率达观50%。

18、何为电除颤:当心室颤动时,用一定量的电流使全部或绝大部分的心肌细胞在瞬时间内同时除极化,继而均匀一致地复极,然后由窦房结或房室结发放冲动,从而恢复有规律的、协调一致的收缩,称为电除颤。

14、单相波电除颤成人首次电击能量为200J,第二次为200-300J,第三次为360J。

逐渐增加能量的目的是既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又尽量降低电击损伤。

15、电除颤操作方法:①在准备电除颤之前,连接心电监护仪,记录心电图以明确心室颤动;②成人首次选择电击能量为200J;③按充电按钮,当增加至所需电能时,机器自动停止充电;④电极板均匀涂导糊或包上浸有生理盐水的纱布,一电极板放于心尖部(左乳头下腋前线第五、六肋间),另一电极板放于心底部(右锁骨下第二、三肋间),电极板紧贴电击部位皮肤;⑤任何人和金属等其他导电物质不可接触病人及床沿;⑥操作者双臂伸直固定电极板,两拇指同时按下放电按钮,进行除颤;⑥放电后立即观察示波屏心电活动,了解除颤效果。

无效时可重复电击除颤,最大电击能量为360J。

16、电除颤操作注意事项:①除颤前应仔细检查器械和设备,做好一切抢救准备;②电极板的安放位置必须准确,并与病人皮肤紧密接触,保证导电良好;③电击时,任何人不得接触病人及病床,以免触电;④对细颤型室颤者,应先进行心脏按压、氧疗及静脉注射1-2mg肾上腺素等处理,使之变为粗颤,再进行电击除颤;⑤电击部位皮肤可有轻度疼痛、红斑,约3-5天可自行缓解;⑥开胸除颤时,电极板直接放在心脏前后壁,除颤能量为5-10J。

17、休克是机体在各种严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和急性微循环障碍,导致重要器官广泛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综合征。

休克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18、休克的诊断要点:①病因和病史:有创伤、失血、脱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药物过敏或麻醉药过敏等病史。

②心率超过100次/分,脉搏细弱甚至不能触及。

③器官低灌注表现,如皮肤湿冷,毛细血管充盈时间超过2秒,尿量少于30ml/小时。

④低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脉压差低于30 mmHg。

或是原有高血压者,血压下降幅度超过基础血压的30%。

⑤缺氧和酸中毒的表现。

19、尿量减少是早期休克和休克复苏不完全的表现,随着血液灌注的进一步减少应该高度警惕急性肾衰竭发生的可能。

当尿量维持在30ml/小时以上时,一般说明休克已纠正。

20、临床观察中,应特别注意休克早期的表现,如烦躁不安、心率加快、脉压缩小及尿量减少等。

如果病人出现神志淡漠、反应迟钝、皮肤苍白、出冷汗、呼吸浅快、收缩压低于90mmHg及尿少时,则认为病人已进入休克晚期。

21、休克的护理要点:①一般护理协助病人取休克卧位,松解衣扣和裤带,使病人放松,有利于静脉回流和减轻呼吸负担。

注意保暖,高热病人给予降温处理。

②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氧流量为每分钟6-8L。

对有各类外伤和过敏引起的喉头水肿的病人,应注意防止气道梗阻,彻底清除病人口腔、鼻腔的分泌物,使病人侧卧或平卧时头偏向一侧,心要时建立人工气道,以保证呼吸道畅通。

③补充血容量开放两条或两条以上大口径静脉通道,可选用静脉留置针,必要时可做静脉切开或深静脉穿刺。

输液前即应采集血标本进行相关化验检查及输血前准备。

根据病情变化,合理调整静脉补液速度和补液量与质。

低血容量型休克时,如病人无心肺疾患,补液顺序可适当加快老年人或有心肺疾患的病人,防止发生急性肺水肿。

按照补液原则,合理安排补液顺序是成功抢救休克病人保证。

④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在血压不稳定情况下或刚用升压药物时,应每5-10分钟监测生命体征一次,并详细记录。

当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时,注意观察输液穿刺部位的皮肤情况,以防止药液外渗致局部组织坏死。

留置导尿管,观察并记录单位时间的尿量,以了解肾功能及休克进展情况如尿量稳定在每小时30ml以上时,提示休克好转。

⑤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液量。

在抢救休克的过程中,常有大量的临时医嘱,执行前必须认真核对,避免差错。

在输液瓶上注明病人姓名、床号、药物名称及剂量等。

在使用升压药时应根据药物的浓度与剂量调整滴速,并严格交接班。

⑥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

休克病人病情重不宜频繁翻动,且末梢血运差,因此须加强皮肤护理。

当病情允许时每1-2小时翻身一次,以预防压疮的发生。

⑦保持口腔清洁,及时吸出口鼻分泌物。

如有气管切开,按气管切开护理常规要求做好护理。

⑧平稳转移病情稳定后将病人转入病房继续治疗。

转送途中应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吸氧、扩容、保暖等。

22、发热是指人的体温因为各种原因超过正常高限。

一般成人正常体温是:腋表平均36.5℃,口表37.1℃,肛表37.5℃,24小时温差波动在1以内。

发热程度分为低热 37.4-38℃;中度发热38.1-38.9℃;高热39-40℃;超高热40℃。

发热的急救措施:①物理降温法局部冷疗法临床常用于体温达39℃者,给予冰袋、冰帽、冷毛巾等,在头部、腋下和腹股沟处冷敷;全身冷疗见于体温高达39.5℃的患者,通常采用酒精擦浴、冰水灌肠等方法。

目前使用电动冰毯降温效果好。

②药物降温法酌情使用解热剂使机体散热,达到降温目的。

发热的护理要点:卧床休息;做好患者口腔护理;补充营养和水分;心理护理;进行健康宣教: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