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建学习互助小组工作实施方案

组建学习互助小组工作实施方案

组建学习互助小组工作实施方案徐广红2014春学期一、指导思想新课改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

课堂上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和发展,切实让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少教多学”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教与学的关系的深层次思考和对以往教学实践的反思,并且准确地概括出了当代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

“少教多学”呼吁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展示空间,让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并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

互助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根据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每点进步,几乎大部分都是集体合作的结晶,具有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要素之一。

二、成立班级领导小组组长:徐广红副组长:廖文耀小组长:何玥芳、谭梦春、谢金玲、韦甜甜等15人。

小副组长:莫依俗、韦鑫怡、韦国焦等15人。

二、座位形式:课桌椅围成四人一组参与式模式三、合理分组1、把全班总人数分为15个小组,每个的小组长、小副组长各分管一个学生。

2、每个小组要有各组自己的组名及小组口号组训、队歌,并制定成台历式的模型置于本组桌面,以便同学或老师称呼。

3、每个小组由小组长推荐记录人及发言人各一名。

四、分组成员原则:每个学习互助小组的人数4人,成员的组成按照2:2(每组一个学习成绩较好的,一个一般的,两个学习困难的)的比例进行分组。

班主任要摸清学生的学习状况,认清学生在每个学科中的位置,还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因素。

要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一般情况下,各小组的人数应相同,最初的学习平均水平也要大体相同。

五、各负责人的职责。

小组长:全面负责本小组日常管理工作;副组长:负责本小组成员学科学习任务的分配、合作交流的开展、展示人选的确定以及收集疑问和难点,汇总给课代表等日常学习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本小组成员的各种表现。

小组合作学习措施:1、学生用前一天的一节课自学并完成学案内容。

(1)学生借助学案中的学习目标,结合教材,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进行自学;(2)学生可以通过结成的学习对子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进行群学,即互通有无,实现兵教兵的合作学习;(3)学习小组长收集疑问和难点,汇总给科代表,科代表再把各小组的疑问和难点归纳汇总交给学科教师,便于教师了解学情。

2、上课之前2分钟,组织学生展示学案上学习内容,简明扼要写在黑板上。

3、教师进一步明确板书学习目标,检查学生学案完成情况,起到督促作用。

4、课上组织学习小组交流3-5分钟,按规定的发言顺序(一般按差、中、优顺序安排)向组内其他成员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寻找过程。

如果组内其他成员对发言人的看法认可了,便形成了一个“统一”,那么这个“统一”的意见可能就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形成“统一”意见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积极体验情感的过程。

如果意见“不统一”,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共同研究,达成共识,直到没有异议为止。

然后确定本组的代表发言人,准备全班发言,发言人的意见是代表小组全体成员的,而不是发言人自己的观点。

另外,在这一过程中,若组内后进生对某一问题还不会或还不是很清晰明了,组长应及时安排组内成员开展“帮扶”活动,以防组内成员掉队。

并结合其他组展示的内容,进行交流答案,形成共识或提出问题;5、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可以教师讲评(优点:效率高,有利于把握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较全面;缺点: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印象不深刻),也可组织学生讲解(优点:锻炼学生,有成就感,有助于调动学生课下学习探究的积极性;缺点:不易控制,可能深度、广度及准确度把握不到位,对教师组织能力、教学机智要求较高)。

时间允许情况下,最好是学生讲解,再加上教师根据二次备课情况,及学生展示发现的问题,有侧重点的进行点拨和讲解(当讲则讲,学生会的不讲)。

6、每节课都要进行课堂达标检测。

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检测环节,也是由学生自己完成的。

在课堂上,教师布置完检测题目后,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本小组内通过交流加以解决。

在这个阶段,教师就不必再批阅全班的作业,而是随机从各小组抽取少部分学生已经批改的作业进行检查就可以。

教师在巡视、观察、抽查等活动中发现问题,以及学生在交流中所反映出来的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应在全班加以强调,及时纠正。

因为这样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同时还要对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用简洁的语言做“画龙点睛”式的总结,这样就能达到优化学生知识结构的目的。

合作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师当好导演,学生当好演员”的新理念。

这种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活动,确实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的学上,而不是教师的教上。

7、课堂小结。

疏理知识点,明确重点,学生总结,教师补充,或教师总结均可。

奖励方法:1、每天给预习好小组奖励分数,给上课发言多的组员加分,给合作汇报出色的小组加分,每周一小累,每月一大累,评月优秀组。

2、根据文明小卫士、、学生班干、学校督察组反馈的日常学生纪律、学习情况为依据给予小组加减分。

3、每天给责任心强的小组长加分,每月评出优秀小组长。

4、期末根据平时获奖多的小组评出优秀小组,、还评出学习组、文明组、进步组、卫生组,给予物质奖励。

为进一步落实学案分组教学,激励学生课上学习的内在积极性,发扬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提高学习效率,特结合我班具体情况,制订学习互助小组建设实施方案:一、科学分组,落实责任,合理搭配采取小组互助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必须分好学习小组,通常4—6人为宜,在分组时,要考虑多种因素,既要考虑学习的成绩,使每个小组成员做到好、中、差合理统筹搭配;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品质的差异。

总之分组要体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

“组间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组间同质”又为各个小组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建立好学习小组后,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要做出明确分工,如谁是小组长、发言人的顺序、谁与谁是帮扶关系等。

这里起关键作用的是小组长。

小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人物,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起到凝聚和团结组内成员的重要作用,选好小组长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成败。

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小组同学的纪律、学习等各个方面,要能够掌握学习的进程,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随时对发言顺序、帮扶关系做出调整,以适应课堂的变化,所以要选择组织能力强、有威信、应变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对小组长我们一般采取教师指定式。

我们班具体分组如下:1.全班划分15个学习小组。

1)每个学习互助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人为宜,成员的组成按照2:2(每组一个学习成绩较好的,一个一般的,两个学习困难的)的比例进行分组。

班主任要摸清学生的学习状况,认清学生在每个学科中的位置,还要考虑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能力倾向性格、情感特征等非智力因素。

要形成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一般情况下,各小组的人数应相同,最初的学习平均水平也要大体相同。

2)班主任负责具体分组工作,开学的第一周内分组完毕,小组成立后无特殊情况不要轻易进行人员调动。

3)设立小组队牌,内容包括:(1)定组名:每个学习小组要有体现本组个性的组名,一方面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增强小组凝聚力;另一方面个性的组名便于增强小组之间的对抗性。

(2)定口号、组训、队歌:每个小组成立后要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识,制定明确的口号、组训、队歌成为小组成员共同的精神追求。

增强小组成员的团队意识和积极进取意识。

(3)定目标:每个小组都要有自己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这是小组成员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有助于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同时,每个小组成员依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制定自己的短期学习目标和中长期学习目标,并在组内公布便于组员之间互相监督和互相促进。

4)分组教学进行一段时间后,对有问题的学习小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深入到有问题的小组进行了解协调,指导帮助各学习小组走上正规。

2.加强小组长配备。

(1)确立好学习互助小组后,每小组要确定负责人:小组长(兼发言人)、副组长(兼记录员)、声控员。

(2)选择组长的原则:要求被推荐人责任心强,并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

(3)选择组长的办法:由老师推荐,或者由小组成员推荐选举产生,但班主任必须把好关。

(4)各负责人的职责。

小组长:全面负责本小组日常管理工作;副组长:负责本小组成员学科学习任务的分配、合作交流的开展、展示人选的确定以及收集疑问和难点,汇总给课代表等日常学习工作;记录组长:负责记录本小组成员的各种表现。

3.小组成员的座位安排。

每小组分为两排,前排2人转身与后排2人组成一个小组,小组长尽量安排在中心位置。

4.在实施分组教学前,班主任要做好两个培训:(1)班主任对各小组组长、科代表及班长进行管理培训。

(2)班主任要对各小组成员进行系统培训。

二、落实小组活动,增强合作探究意识1.学生用前一天的一节课自学并完成学案内容。

(1)学生借助学案中的学习目标,结合教材,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要形式进行自学;(2)学生可以通过结成的学习对子进行交流学习,也可以通过学习小组进行群学,即互通有无,实现兵教兵的合作学习;(3)学习小组长收集疑问和难点,汇总给科代表,科代表再把各小组的疑问和难点归纳汇总交给学科教师,便于教师了解学情。

2.教师进行课前学情调查,二次备课。

(1)第二天课前收缴部分或全部学生学案,进行批阅,检查进一步了解学情;(2)教师通过学科组长或科代表了解学情;(3)教师根据以上调查,确定课堂上要重点引导和点拨的内容,进行二次备课。

3.教师授意科代表,公布上课前每个学习小组上台展示的人选(公布展示人选要适时,过早了,导致其他同学预习压力减小,过晚了,展示的同学准备不足,影响展示效果)。

4.上课之前2分钟,组织学生展示学案上学习内容,简明扼要写在黑板上(口头展示上课进行)。

5.教师进一步明确板书学习目标,检查学生学案完成情况,起到督促作用。

6.课上组织学习小组交流3-5分钟,按规定的发言顺序(一般按差、中、优顺序安排)向组内其他成员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寻找过程。

如果组内其他成员对发言人的看法认可了,便形成了一个“统一”,那么这个“统一”的意见可能就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形成“统一”意见的过程,也正是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积极体验情感的过程。

如果意见“不统一”,要求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共同研究,达成共识,直到没有异议为止。

然后确定本组的代表发言人,准备全班发言,发言人的意见是代表小组全体成员的,而不是发言人自己的观点。

另外,在这一过程中,若组内后进生对某一问题还不会或还不是很清晰明了,组长应及时安排组内成员开展“帮扶”活动,以防组内成员掉队。

并结合其他组展示的内容,进行交流答案,形成共识或提出问题;7.根据学生展示情况,可以教师讲评(优点:效率高,有利于把握深度、广度和准确度,较全面;缺点: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印象不深刻),也可组织学生讲解(优点:锻炼学生,有成就感,有助于调动学生课下学习探究的积极性;缺点:不易控制,可能深度、广度及准确度把握不到位,对教师组织能力、教学机智要求较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