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南通市2020届中考语文 七上 文言文复习学案(无答案)

江苏省南通市2020届中考语文 七上 文言文复习学案(无答案)

七年级上文言文复习导学案复习内容:七年级上册古文复习目标:1.背诵规定篇目以及名句2.了解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3.理解文言文重要实词与虚词4.了解文言语句的特殊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浅易的文言文5.提升课外文言文迁移阅读的能力复习重点:理解文言文重要实词与虚词复习难点:课外文言文迁移阅读复习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

复习过程:一、明确范围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文言文考试篇目为:《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幼时记趣》《三峡》《梦溪笔谈二则》《以虫治虫》《梵天寺木塔》《论语八则》《狼》二、考点指津.1.熟悉作者等有关文学常识【典型例题】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吕氏春秋》是春秋末期秦相吕不韦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B.《幼时记趣》作者通过细致观察,运用奇特的想像,从而使事物形象描写的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C.《水经注》的文体骈散相杂,写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富有文字气息,对后世影响较大。

D.沈括,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2. 背诵古文考纲指定背诵篇目为《三峡》《论语八则》)考察形式主要有记忆型默写、理解型默写、运用型默写、开放型默写。

理解性默写【典型例题】用《论语》中的原句填充。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②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④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

”来表示;⑤讲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⑧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典型例题】用《三峡》中的原句填充。

①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

②写山高峻的句子:,。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

③写夏水水势凶险的句子:,。

④写水流湍急(水流急速)的句子:,。

⑤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

⑥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⑦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

”运用型默写【典型例题】①APEC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②学习与思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早就有了精辟的论述:“,。

”③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会见来自台湾的国民党主席连战时,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表达了他见到远道而来的朋友的喜悦之情。

④《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八则》中的哪句话作答?,,。

⑤2020年6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

”的三峡秋日的凄凉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⑥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

开放性试题【典型例题】在你的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论语》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

3.文言断句【指破谜津】朗读节奏的划分,首先要重视朗读、理解课文,推敲词句的含义,琢磨停顿,其次根据句子内部结构,注意语法,重视文言虚词和特殊实词的作用,掌握朗读停顿的规律。

一般停顿在:主谓之间;谓宾之间;状语后置句之前之间;“古二今一”之间;“盖”、“夫”、“且”、“若夫”、“至若”、“故”、“乃”等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凭借语感,根据句意进行划分。

【典型例题】指出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A.故/时有/物外之趣B.拔山/倒树而来C.乃/以瓦/布之D.土人/谓之/“傍不肯”4.文言实词和虚词【指破迷津】文言实词定义:实词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元素,是理解文意的前提。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然会遇到大量的实词。

除了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遇到大量的基础词外,还应该注意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现象,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现象,把握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的现象,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的通假现象。

(一)一词多义【典型例题】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自(1)自三峡七百里中()(2)自非亭午夜分()绝(1)沿溯阻绝()(2)绝谳多生怪柏()(3)哀转久绝()方(1)方出神()(2)方两三级()度(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观(1)昂首观之()(2)作青云白鹤观()故(1)温故而知新()(2)未布瓦,上轻,故如此()知(1)知之为知之()(2)是知也()阙(1)不知天上宫阙()(2)两岸连山,略无阙处()止(1)担中肉尽,止有剩骨()(2)一狼得骨止()意(1)目似瞑,意暇甚()(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二)古今异义【典型例题】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无.自信也古义:今义:是.吾剑之所从坠古义:今义:至于..夏水襄陵古义:今义: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良.多趣味古义:今义:岁.以大穰古义:今义:但.逐层布板讫古义:今义:患.其塔动古义:今义:可以..为师矣古义:今义:(三)词类活用【指破迷津】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

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典型例题】判断下列词性活用现象。

(1)名词活用为动词(2)名词作状语(3)动词用作名词(4)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6)使动用法(7)意动用法1.虽乘奔御风 2.便实钉之3.学而时习之4.温故而知新5.不耻下问6.其一犬坐于前7.一狼洞其中 8.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9.鞭数十 10.便实钉之(四)通假字【典型例题】试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本字及意思。

(1)以土砾凸者为邱()(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4)人皆伏其精练()(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诲女知之乎()【指破迷津】相对的,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叫虚词。

我们对同学们掌握虚词的要求为: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

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

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5.句子翻译【指破迷津】在理解实词和虚词的基础上,翻译浅显的文言文是掌握文意的重要步骤。

但是同学们一遇到翻译题就很难把握,那么文言文翻译真得很难吗?其实只要掌握方法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

这三个意思分别是:要准确表达文章的意思;翻译出来的文章要明白通畅;文采要好。

而这些题目对不少学生还是有很大的难度的。

一般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典型例题】翻译以下的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是知也②倒装句1)私拟作群鹤舞空。

即:私拟作群鹤于空中舞。

2)徐喷以烟。

③省略句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④被动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6.理解文意,鉴古至今从文体的角度,结合练习,举一隅反三隅,鉴古至今。

【典型例题】阅读寓言这种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体裁,回答问题。

不禽不兽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倨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

麟亦责之。

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真乃无奈他何!”这则寓言从讽刺的角度看,批判了那些没有明确的立场,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改换身份的卑鄙小人。

如果换成欣赏的角度,可揭示怎样的寓意?【典型例题】再看叙事散文的关注点,有何不同:【甲】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尝过西山,见儿童取松间大蚁,剪去头上双须,彼此斗咬,至死不休。

问之,则曰:“蚁以须为眼,凡行动之时,先以须左右审视,然后疾趋①。

一抉其须,即不能行。

既愤不见,因以死斗。

”试之良②然。

余谓蚁以须视,古未前闻,且蚁未尝无目,必持须而行,亦异事也。

识之以俟③博物者④。

(选自《袁中郎随笔》)【注释】①趋:快走。

②良:确定,的确。

③俟:等待。

④博物者:见多识广的人。

1.比较甲乙两文中的小孩形象有什么异同。

(3分)2.乙文作者赞同“蚁以须为眼”的观点吗?为什么?(3分)【典型例题】像《三峡》这样的写景散文则启示我们引导我们更多地欣赏语言和写作手法。

以下面的题目为例,加深认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2.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