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的家乡在陕西

我的家乡在陕西

我的家乡在陕西目录陕西历史…………………………………………. 3~4 陕西传说………………………………………… 4~5 陕西八大怪……………………………………… 5~7 陕西艺术………………………………………… 7~10 陕西小吃………………………………………… 11~15 陕西作家………………………………………… 15~18 陕西名胜………………………………………… 18~21 陕西气候……………………………………….... 22~22陕西历史陕西在上古时代是华夏“九州”中的“雍州”和“梁州”,历史悠久,早在110 万年前,“蓝田猿人”就在灞河两岸生息繁衍;西安城东的半坡遗址,展示着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大约五千年前,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带领各自的部落,在陕西北部黄土高原一带开创了中华文明;后稷开启农耕文明,仓吉创造汉字,张骞发轫丝绸之路,司马迁独领传记史书之风骚……无不标志着陕西古代文明的灿烂与辉煌。

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陕西曾经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心。

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3 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1180 年。

另外还有刘玄、赤眉、黄巢、李自成4 次农民起义在此建立政权。

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陕西具有重要的位置。

1935 年,红军长征到达延安,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13 个春秋,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族文化闻名遐迩。

这里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圣地,陕西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大约在80 万年前,蓝田猿人生活这里,开始制造和使用一些原始的工具,采集果实和狩猎鸟兽。

约三四万年前,关中地区的原始人类逐步进入氏族公社时期。

1953 年发现西安半坡村遗址,就是六七千年前母系氏族公社的一座定居村落。

农业发祥,陕西是我国农业生产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6000 年前,半坡人就在这里生活。

当时种植的谷物主要是粟。

传说中最早从事耕种稷和麦的人,是陕西关中周人的祖先。

到了西周末年,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并向其他地区传播。

对外开放发祥陕西是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3000 多年前,陕西长安就同许多国家有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交往活动。

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以古长安为起点的。

从两汉时期时,就以长安为中心,同南亚、西亚、欧洲各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文化发祥陕西是远古文化的摇篮之一。

陕西从西周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周代的古阴阳历,就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秦阿房宫、秦始皇陵、汉阳陵、乾陵等都记录印证了博大精深的陕西古代文化,其中已开发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就展现了一个巨大地下雕塑艺术宝库,反映出当时高超的艺术水平,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光辉篇章,号称世界第七大奇迹。

自古帝王都,陕西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时代最长的省份。

大约在2000 年前、公元前28 世纪左右,传说夏部落的始祖黄帝、炎帝都曾在陕西活动过,为中华民族的创立周武王灭商,在陕西建都。

此后,又有秦、西汉、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大夏等13个王朝先后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100 多年。

陕西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光辉的历史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宝贵文物。

革命圣地近代的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

1935 年10 月19 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

从此,中共中央在陕北战斗、生活了13 个春秋。

延安成为中国革命圣地,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与社会发展欣欣向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唐以后行政区划演变唐初对州、郡、县加以改革,全国共设10 道,道辖州、郡。

今关中、陕北属关内道,陕南属山南道。

宋改道为路,今陕西的大部分属于永兴军路,治所在今西安市;今麟游、周至以西,南至凤县、留坝,另属秦凤路,治所在今甘肃天水市。

这两路是由宋初的陕西路划分出来的,因此,习惯仍称它们为陕西路,金仍用路制,完全设在陕西境内的有京兆府路、延路。

元代的政治中陕西行省的辖地包括今陕西全境及甘肃兰州以东和内蒙古伊克昭盟中部以南各地。

明在元行省基础上,除北京、南京外,在全国设13 个布政使司,陕西布政使司所辖地区包括今陕西全境、甘肃嘉峪关以东各地、宁夏和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大部、青海湖以东部分。

清代废去布政使司的称号,仍称行省或省,嘉庆年间全国有18 个省。

清初陕西仍辖今甘肃、宁夏和青海东部。

康熙二年(1663)年移陕西右布政使驻巩昌,五年改为甘肃布政使,移驻兰州。

从此,陕、甘两省分治。

自元代设行省起,陕西的省治一直设在现今的西安市。

西安回民,关中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由东北通往西南、西北通往东南的交通要道;西安——古代的长安,既位于这一重要通道的枢纽,又是沟通东西交通的“丝绸之路”的起点。

中原的各族人民增多了错杂居住、经济文化交流以至联合反抗各族统治者的斗争的机会。

所以这一时期就成为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回族的形成也就在这一时期。

陕西传说商州农村,年轻女娃跟男娃订婚不叫相亲叫看家。

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看家馍”习俗。

看家一般是由媒。

人领着女娃及其直系亲属如:妈嫂姐妹,七姑八姨,事先订好日子。

这天早上男娃专门在门外盯梢,一旦发现《看家的》走到门口,赶紧一边问好,一边领着进入堂屋,给每人递上预先备好的热茶水。

尔后,吃早饭,一般为一人一碗“米儿面”。

午饭一般得坐席,菜肴丰盛,酒足饭饱,客人欲走。

男娃如看中女娃,走时就拿一个有钱的红纸包,亲手递到女娃手中,再烙两个锅盖大小,上面刻有花纹,精心染过红绿颜色的锅盔馍,称为“看家馍”,用包巾包好,由男娃背上送女娃一程。

半路上女娃给男娃一条花手绢或一双鞋垫,“勾”过手后婚事就算定了。

若男娃看不上女娃,走时就不给“勾”了的红纸包和深情的“看家馍”了。

陕西八大怪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关中人)在衣、食、住、行、东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

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即“关中十大怪”)。

指:面条像裤带,锅盔像锅盖,辣子是道菜,泡馍大碗卖,碗盆难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姑娘不对外,不坐蹲起来,唱戏吼起来。

一、面条像腰带“扯面宽得像裤带”。

扯面也叫biang-biang面,正宗的关中人所做biang~biang面和通常城里人所吃的扯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与硬币差不多,薄时却如同蝉翼。

一根面条足够一顿饭,对大饭量的关中人来说,一顿吃8 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

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

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

既可口又耐饥。

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是力气,拉架子车、上山扛石头,几个小时不吃不喝也不觉得饿。

二、锅盔像锅盖相传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

于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饼。

现在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做锅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动,要借用木杠来压揉,然后放在直径2尺以上的大锅中慢慢烤制而成。

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会变味。

锅盔要数“乾州(今乾县)锅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至于说辣子,一般人都以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

其实四川人只是把辣子当成一种调料,而在陕西“没泼辣子”却是一道正经八百的菜肴。

就连西安城里家家户户前也是挂满一串串喜人的红辣椒。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

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着燎乍咧!”四、泡馍大碗卖“牛羊肉泡馍大碗卖”可称上是“陕西第一泡”、“西安第一碗”。

到西安不吃牛羊肉泡馍似乎是白来一趟。

而牛羊肉泡馍要数回民食品了。

关中人吃饭讲究实惠,肉是大块的肉,馍是硬梆梆的死面托托馍,碗是能盛6两8两的大老碗。

刚端上来的羊肉泡馍很烫,呼呼地直冒热气,吃时用筷子从贴碗的四周往嘴边拨,边拨边吃。

羊肉泡的作法主要分煮肉、烙馍、熬汤、掰馍和煮馍。

肉要煮得又酥又烂。

馍要烙得又硬又黄,还要遇水不化、百煮不烂。

汤用牛羊肉骨髓熬成。

馍要掰得越碎越匀越好,然后将馍、肉、粉丝、葱、盐、味精等调料加入,在炒瓢内旺火爆煮。

由于烹煮的方法不同,羊肉泡馍为煮馍和小炒。

加汤的多少不同,分为干泡和水围城,吃得自有分寸。

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

所以泡馍馆,便选用一种耀州(耀县)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

五、碗盆难分开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

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边吃饭边啦着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

在农村,人们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以前在反映陕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经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对襟夹袄的老汉及老年妇女头上都顶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

你如有幸到关中农村,这里的形,和你在电影里看到的一模一样的。

原来陕西地区盛产棉花,当地人习惯把用棉花织成的手帕戴在头上,它既可防尘防雨防晒,还可以擦汁擦手和用来包东西,真可谓既经济又实惠方便。

七、房子半边盖无论是在西安城还是陕西农村,都随处可见“一边盖”的房子。

何为一边盖?一般的房子房顶为人字形,可是陕西的房子却是人字的一撇。

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雨,所以这一边盖的房子能让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发展缓慢,人口却迅猛增加。

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形成了房子“半边盖”的历史。

八、姑娘不对外据说关中地区土地肥沃,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波于他乡异地。

因而有“老不出关(潼关),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他乡。

九、不坐蹲起来由于关中的男子们一日三餐都要蹲要一起开“老碗会”,贿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者“丢方”、下棋。

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

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实际上是人们劳累后歇息的一种习惯。

十、唱戏吼起来唱戏,指秦腔。

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