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毕业论文
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毕业论文
4.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
(1)困难问题:资料获取可能遇到困难,例如长沙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等。解决方法:与长沙市规划部门沟通,收集资料;到实地进行调研,获取资料。
(2)困难问题:历史文化街区的选取是否合理。解决方法:与指导老师沟通交流,获取指导意见。
(3)困难和问题:论文章节框架的结构是否合理,逻辑性是否科学,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可能需要部分调整。解决方法: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流,听取意见,且查阅相关文献,完善逻辑结构,在写作过程中调整。
近十年来,国内有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领域对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有:于红霞对青岛的历史文化街区从历史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环境价值、建筑价值、经济价值和文脉价值八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为青岛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龚蔚霞对广东惠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从时空四维角度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渐进式的调整人地关系、营造公共空间和整治街巷建筑为主要的方针策略,使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张志斌对无锡小娄巷的历史文化街区从文化延续与活力再生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从功能重组、空间形态维护和重塑两个方面为街区注入新的活力等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国,长沙作为长株潭的领导力量、湖南省的省会城市、长江中游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全国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名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保护和建设,不仅有利于丰富当地人们的生活、娱乐消遣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幸福指数,积极构建宜居城市;而且还有利于吸引外地到本地的游览观光,提高当地的经济增收,同时将本地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发挥出去。除此,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也能够给整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使长沙的人文气息得到更好的体现。
(4)困难和问题: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探讨和路径研究等方面是否全面,是否符合论文的体系构建。解决方法:参考国内外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对长沙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详细的分析,积极与导师进行沟通交流。
5.预期达到的目标
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且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城市,在中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探讨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情况,研究长沙历史文化街区中存在的问题,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更加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提出合理的解决路径。通过研究,从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中得到启示和思考,得到有意义的发展经验,从而,一方面保护和延续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彰显城市的隐形名片。
4、论文类型、项目来源、是否有合同和是否涉密栏内,请在合适的选项“□”内“√”。
论文题目
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论文类型
√ 基础研究; □ 应用研究; □ 开发研究;
□ 工程技术; □ 跨学科研究; □ 其它。
项目来源
□ 国家级; □ 省(部)级; □ 市(厅)级;
□ 学校; □ 企事业单位; √ 自选。
(2)文献阅读的基础
学校图书馆有丰富的书籍资料,内容包括文化保护区、街区建设、城市空间的文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筹等方面。网络上也提供了大量相关论文、报告资料。
政府对不同类别公共空间的重视力度有待平衡:近年来,长沙政府对公共空间予以重视力度在不断加强,一方面相继建设了一批公园、广场、游乐场等公共空间,满足了一定量的消费人群的生活需求,但,其针对的人群主要是消费者,也是一种娱乐和盈利并行的模式。而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和特色的街区建设,政府的方针主要是对其保护和传承,其内部的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并且,还有一些历史的街区还尚未得到保护。将其当做当地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交往与流动的街区(每天经过的流动空间,小孩上下学,大人上下班,老人出去走走)空间。
本文针对长沙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探讨长沙现有的历史文化地段,对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希望该市能够抵挡得住外界的诱惑和冲击,将其内在的魂不要丧失,同样,也对其他拥有历史街区的城市提供借鉴指导。
3.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老国家,珍藏着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而我国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政策法规主要是在上世纪末期80、90年代,有《关于强化保护历史文物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等成文法规,之后还出台了《文物保护法》、《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政策。目前我国对历史街区主要是进行保护、更新和发展,使其蕴藏的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且现在针对的不再是单一的古建筑、建筑空间的保护和修复,而是对整个地块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指导、既要保留它原有的历史价值,同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赋予它新时代的价值,让新与旧得到更好的融洽,得到根本上的复兴。
文化是一个城市乃至民族的精神纽带,而文化街区作为人们日常交往与流动的空间,在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气息基础上,建设和发展街区公共空间,不仅有利于文脉的继承和发展,而且彰显城市的独具一格的特色,是一种文化和生活的融合。与此同时,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有着历史悠久的地段,对于当地的百姓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更愿意在该地进行娱乐消遣,为当地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满足其生活需求,如上学的儿童能够在富有特色街区探索和学习新事物,与同学进行更加友好的相处;上班族能够在富有变化、韵味的街区减压、购物;老年人能在有趣味的街区闲逛、聊天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包括:1.研究的基本内容;2.拟采取的技术路线、研究手段、研究方法;3.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步设想;4.预期达到的目标)(字数1500字左右)
1.研究的基本内容
针对长沙市现有街区,研究街区公共体系的系统构成,街区公共活动空间与城市的关系,并且探讨长沙现有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了解其存在的问题,于此,为了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文化底蕴的、有生活气息的街区而提出合理的并且适合长沙本地的解决路径。
第一部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对当前历史文化街区的宏观背景进行剖析,并对国外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概述。
第二部分:首先,对历史文化街区体系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分析,然后对街区公共活动空间与城市的关系做了一定的论述,为后面的章节做主体部分。通过对长沙市现有历史文化街区的调查研究,总结归纳长沙现有历史文化街区的类型,并得出其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也要了解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合理的解决路径,为其他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提供借鉴。
宜居城市的构建:宜居城市是在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所正式提出的,且作为21世纪新的城市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居住的城市。而街区作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组成部分,既可以满足人们物质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还有利于创建一个和谐、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社区关系,这也为宜居城市的构建添上精彩的一笔。
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
(全日制)
学院:
学生姓名:
学号:
导师姓名: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论文题目: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再利用研究
入学时间:
开题报告时间:
研究生部制
填表说明
1、开题报告用A4纸张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2、开题报告一式两份,研究生部和所在学院各存档一份;
3、选题一经批准,未经同意不得改动;
(2)国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国外对历史遗产的保护较国内更早,无论是从政策法规、理论研究,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国外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国际上最早的有关于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和地区的保护性纲领性文件是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雅典宪章》。除此,还有1964年的《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1972年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等政策法规。这些反映了现代城市有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观念及研究方法逐渐得以成熟,为其提供了支撑保障条件。
论文基本框架:
2.技术路线
本文的技术路线就是从文献研究开始,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理论进行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对象,即长沙的历史文化街区现有情况进行资料搜集和实地调查,研究内容包括长沙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历程、现有特征、价值体系以及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并且挖掘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存问题,然后提出合理的发展路径实现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通过对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希望能对其他地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乃至其他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城两类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三、开题条件(包括:1.学术条件;2.设施条件;3.经费的概算和落实情况)(字数500字左右)
1.学术条件
(1)科研项目的基础
本人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参与了《吴中区十三五发展规划》、《相城区十三五现代农业研究和规划》、《相城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行动方案》的调研和专题编撰,对调查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4)整体分析方法。通过调研,对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现状、发展路径等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5)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方法。对于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分析,既要从整体出发,又要考虑各个组成要素。
(6)跨学科研究法。通过结合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成果,探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
3.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整理归纳总结,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2)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实例。对理论进行归纳总结,并从实际案例中印证理论,互为借鉴和补充。
(3)现场调研法。通过实地调研了解长沙历史文化街区的现状,并了解存在的问题。
外部力量的冲击:一方面是机动车对街区的冲击:国家对城市建设的扶助力度的加强、城市对交通的需求量的增加,政府为了丰功伟绩,兴建了宽马路、立交桥、快速路,且停车场地对人行道的不合理占用,吞噬了人行空间,缩小了公共空间的范围,减少了人们外出的愉悦感和频率。因而,如何合理的规划机动车空间和人行道空间的有机协调,创造一个适宜的步行空间,也是政府予以考虑的。另一方面是经济建设对街区活动空间的冲击,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建设用地的扩大,对传统的街区进行了拆毁,现在只留下零星的点和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