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2.
3.
阴阳失调
精气血的失常
4.
津液代谢市场
升降出入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肺气宜降,胃气宜降
肝气宜升,脾气宜升等
气的正常运动称为气机调畅;如果气的升降出入 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气机不畅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气不停的运动,产生了气的四大功能:
1.
推动作用
2.
3.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4.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是其的运动产生的各种变化。比如消 化食物以来气化作用。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第六节 病因病机
病因: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邪气。
一.六淫
二.疫疠
三.七情
四.饮食劳逸
五.痰饮瘀血
第六节 病因病机
1、六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风寒暑湿燥火
风:善行数变,百病之长,主动 寒:凝滞收引,不通则痛 暑:伤津耗气,夹湿 湿:粘滞,重浊,趋下 燥:干涩,伤肺 火:扰心神,致肿疡
第六节 病因病机
2、疫疠

传染性极强,易于爆发流行
SARS,H5N1
发病急骤,病情严重


传染性极强
症状相似
第六节 病因病机
3、七情

怒喜忧思悲恐惊
直接伤害内脏

影响气机 喜则气缓、怒则气下、悲则气消、恐 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和优则气郁。 影响病情

第六节 病因病机
4、饮食劳逸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督任冲三脉起于胞中,同处会阴,称一源三歧。
1.
任脉 任主胞宫,前正中线
2.
3.
督脉 阳脉之海,后正中线
冲脉 血海,十二经脉之海
4.
带脉 环腰
第五节 经络
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上下表里,联系脏腑
二.说明病理变化:心火下移小肠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
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养生保健等。


过劳
过逸
第六节 病因病机
5、痰饮瘀血
痰?较稠厚的;饮?较清稀的
痰:有形之痰,无形之痰
饮: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痰饮的形成因素很多,致病广泛
第六节 病因病机
瘀血:瘀血的致病是阻碍气机运行,特点:
刺痛,痛处不移,拒按,肿块,出血,发绀等
第六节 病因病机
病机: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1.
邪正盛衰
经络的组成包括:经脉、络脉和连属部分。
第五节 经络
1.
十二经脉分布
对称分布,行于上肢为手经,下肢为足经;
行于内侧为阴经,外侧为阳经。
第五节 经络
2.十二经脉的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第五节 经络
奇经八脉:督,任,冲,带,阴跷,阳跷,阴维,
阳维。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基础理论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 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精:一方面来源于父母之精,另一方面来源于后天 脾胃运化所生之精微物质 精化气,气成形,因此人体的气来源于人体的精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概括为四个字:升降出入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津液?口水,小便,汗?
津液是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
功能:滋润濡养
中医认为汗泪涎涕唾属于人体五液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都是人体的精微物质。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能生津,行津,摄津。
津血同源
第五节 经络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感应 传导信息的通道。
气的分类:

元气 =肾中精气化生+依赖后天充养


宗气 =肺中自然清气+脾胃水谷精微之气
营气 =运行血中水谷精微的精华

卫气 =水谷精微中慓疾滑利部分
第四节 精气血津液
血:巡行与血脉当中富有营养的红色物质
I.
血的生成
II.
血的功能
气的推动和固摄;心主血,肺主气, 肝主疏泄;脾统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藏血。
III.血的巡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