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以及成因研究
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以及成因研究
科技信息
基础理论研讨
辽宁省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以及成因研究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王 璐 王 利
[ 摘 要][1]区 域 经 济 差 异 通 常 是 一 定 时 期 内 全 国 各 区 域 之 间 人 均 意 义 上 的 经 济 发 展 总 体 水 平 非 均 等 化 现 象 。 根 据 这个定义,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用于测度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指标。 本文首先运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指 标 和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的 测 算 指 标 和 测 算 方 法 来 比 较 分 析 辽 宁 省 十 四 地 市 间 的 经 济 发 展 差 异 。 其 次 , 从 自 然 条 件 、政 策 、产 业 结 构 和 要 素 投 入 等 方 面 来 比 较 分 析 形 成 差 异 的 影 响 因 素 。
表 格 1 辽 宁 人 均 GDP 差 异 ( 单 位 : 元)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最大值
17659( 盘锦) 19322( 盘锦) 19572( 盘锦) 20939( 盘锦) 24630( 盘锦) 24558( 盘锦) 24468( 盘锦) 29143(大连) 34975(大连) 38196(大连)
0.5659
7.71
0.5461
6.08
0.5272
数 据 来 源 :根 据《 辽 宁 省 统 计 年 鉴》(1997,2006)计 算 得 出
3.1 绝对差异的变化 从 表 1 我 们 可 以 看 到 , 十 年 间 辽 宁 省 人 均 GDP 的 极 差 不 断 扩 大 :1996 年 , 人 均 GDP 最 高 的 盘 锦 市 比 最 低 的 朝 阳 市 高 出 14468 元 , 2005 年 , 最 高 的 大 连 市 比 最 低 的 朝 阳 高 出 31916 。 自 1996 年 至 2000 年 , 辽 宁 省 人 均 GDP 的 极 差 缓 慢 增 长 , 到 了 2001 和 2002 年 , 极 差 数 值 甚 至 缩 小 。但 到 了 2003 , 极 差 突 然 快 速 增 长 , 这 个 势 头 一 直 延 续 至 2005 年 。
18344
5572
22169
6457
21782
6721
21402
7144
25582
8002
30437
9300
31916
9991
相对差异
RHL 值
变异系数
5.53
0.5433
6.87
0.5707
7.12
0.5466
8.07
0.6194
10.01
0.6216
8.85
0.5981
7.98
0.5797
8.18
最小值
3191(朝 阳 ) 2814(朝 阳 ) 2749(朝 阳 ) 2594(朝 阳 ) 2461(朝 阳 ) 2776(朝 阳 ) 3066(朝 阳 ) 3561(朝 阳 ) 4538(朝 阳 ) 6280(朝 阳 )
绝对差异
绝对极差
标准差
14468
4195
16பைடு நூலகம்08
4771
16823
4853
3.2 相对差异的变化 相对差异能体现地区差异的内在性, 变动趋势不直接受各 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数影响, 主要受各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的影响。
— 42 —
科技信息
基础理论研讨
RHL 描 述 了 区 域 人 均 国 民 生 产 总 值 变 化 的 最 大 相 对 幅 度 , 从 表 1 上 我 们 可 以 看 出 , 2000 年 , 是 最 大 相 对 幅 度 差 距 最 大 的 一 年 。 当 时 全 省 最 高 的 盘 锦 人 均 GDP 是 朝 阳 市 的 10.01 倍 。
幅度, 数值越大, 表明差距越大。计算公式如下: R=Ymax- Ymix
标准差:用于测算区域经济的绝对 差异, 说 明一 组数 据 的 离中趋势的。计算公式如下:
N
"! 2 (Yi - Y0 ) S= i = 1
N 相 对 差 异 : 变 异 系 数( CVuw) 为 各 区 域 人 均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变异系数除了不同标志数列平均水
平所产生的影响, 能更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 是反映标志变动 度的相对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V= S Yn
RHL: 指 人 均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最 高 区 域 与 最 低 区 域 之 比 , 它 反映了区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的最大相对幅度。计算
公式如下: RHL=Ymax/Ymix
3 辽宁省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以 辽 宁 各 地 级 市 为 基 本 地 域 单 元 , 统 计 分 析 1996- 2005 年 人 均 GDP 差 距 。从 表 1 上 看 1996 年 至 2002 年 , 全 省 人 均 GDP 最 高 的 盘 锦 , 2003 年 之 后 , 大 连 的 排 名 升 至 第 一 位 , 而 十 年 间 人 均 GDP 最 低 的 一 直 是 朝 阳 。
直 观 上 看 , 人 均 GDP 标 准 差 的 变 化 呈 持 续 上 升 趋 势 , 表 明 十 年 间 辽 宁 省 人 均 收 入 的 绝 对 差 距 在 不 断 扩 大 。 1999 年 和 2000 年 是 标 准 差 增 幅 较 大 的 两 年 , 之 后 的 三 年 增 幅 放 缓 , 但 到 了 2004 年 , 再 次 出 现 增 长 的 高 峰 。
[ 关键词]辽 宁 省 区 域 经 济 差 异 产 业 结 构
1 引言 辽 宁 省 是 我 国 东 北 地 区 唯 一 的 一 个 沿 海 省 份 , [2]2005 年 全 省 人 口 4189.2 万 人 , 人 均 GDP 为 18951.929 元 , 位 列 全 国 第 9 位。在辽宁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极其明显的不平 衡 性 。[2]2005 年 , 大 连 和 沈 阳 分 别 占 全 省 GDP 总 值 的 26.9% 和 26% , 两 市 的 GDP 总 量 已 占 全 省 的 一 半 以 上 。 鞍 山 占 12.7% , 盘锦占 5.5%, 其余城市都低于 5%。 地区间差距的扩 大不 仅 不 利 于 经 济 的 持 续 、稳 定 、协 调 发 展 , 而 且 影 响 到 社 会 的 稳 定 。 研究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存在的原因,对于各城市正确调整产业 结 构,改 善 经 济 增 长 质 量,缩 小 区 域 经 济 差 距,以 及 对 制 定 区 域 经济的发展规划和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方法 测算区域差异的方法包括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 [3]绝 对 差 异 指 某 变 量 偏 离 参 照 值 的 绝 对 额 , 显 示 区 域 间 差 异 的 表 象 , 其 测 算 方 法 一 般 有 : 平 均 差 , 标 准 差( S) 和 极 差 ( R) ; 相 对 差 异 指 某 变 量 偏 离 参 照 值 的 相 对 额 , 体 现 地 区 差 异 的内在性, 变动趋势不直接受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基数的影响, 主要受各地区经济发展增长的影响, 其测算方法一般有: 极值 差 率( RHL) 、洛 伦 兹 曲 线 、基 尼 系 数 、变 异 系 数( CVuw) 、加 权 变 异 系 数 、泰 尔 指 数 等 。 本文采用研究方法: 绝对差异: 极差等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区域与最低 区域之差, 它反映的是区域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最大绝对
床 、化 工 等 )为 主 。 资 源 性 产 品 本 身 的 利 润 较 低 , 市 场 不 稳 定 , 投资和生产风险较大, 其生产企业处于不利的地位; 而加工工 业品的市场是扩张的, 投资和生产的风险小, 其生产企业处于 优 势 地 位 。再 加 上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国 家 对 各 种 商 品 的 价 格 放 开 速度是不一致的, 拉大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 第二产业上发达地区产业比重则普遍大于欠发达地区。全省 第 二 产 业 比 重 最 高 的 是 盘 锦 , 为 72.2% , 其 石 油 经 济 在 区 域 经 济中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比重最低的是阜新, 比重为 34.3% , 该 市 主 导 地 位 的 煤 电 产 业 逐 步 萎 缩 , 地 方 工 业 基 础 差 、 起步晚, 发展速度比较缓慢。
96- 05 人均 GDP 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
0 . 64 0 . 62 0.6 0 . 58 0 . 56 0 . 54 0 . 52 0.5 0 . 48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图 1 1996- 2005 人 均 GDP 变 异 系 数 变 化 图 根据图 1 和表 1, 可以看到用变异系数测算的辽宁各地市 人 均 GDP 的 相 对 差 异 变 异 曲 线 成 上 、下 交 替 , 基 本 势 态 为 先 升 后 降 。1996 年 变 异 系 数 较 1997 年 稍 有 上 升 , 到 1998 年 又 下 降 到 1996 年 水 平 。 2000 年 上 升 到 最 高 点 0.6216 , 至 此 之 后 一 直 下 降 。从 整 个 变 化 期 间 上 看 , 变 异 系 数 下 降 了 0.0161 。显 然 , 用 RHL 值 、变 异 系 数 分 析 的 辽 宁 区 域 经 济 相 对 差 异 变 化 过 程 所得的结果大体一致。 4 成因分析 4.1 自然条件的基础差异 [3]自 然 条 件 是 区 域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物 质 前 提 和 物 质 基 础 , 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各区域经济差异的客观因 素 。这 种 差 异 主 要 表 现 在 资 源 和 区 位 上 。辽 宁 自 然 地 理 条 件 比 较 复 杂 , 根 据 地 形 可 分 为 三 部 分 : 中 部 平 原 区 、东 部 丘 陵 地 区 和 西 部 丘 陵 地 区 。中 部 平 原 区 地 势 平 坦 、土 地 肥 沃 、资 源 丰 富 , 辽宁省内发展程度较好的城市如沈阳、鞍山等都位于中部平 原区; 辽东南地区渤海, 气候湿润, 适宜发展渔业旅游业。大 连, 营口等城市借助这种自然资源优势, 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抚 顺 、本 溪 、锦 州 位 于 辽 宁 中 部 地 区 , 自 然 资 源 如 媒 、铁 等 十 分 丰富, 同时又毗邻沈阳等发达城市, 经济发展程度较西部地区 高 ; 西 部 丘 陵 地 区 气 候 干 旱 、资 源 贫 瘠 , 交 通 不 发 达 , 受 此 影 响 , 朝 阳 、阜 新 、铁 岭 发 展 相 对 迟 缓 。 4.2 政策和社会经济的差异 [4]辽 宁 省 矿 产 资 源 丰 富 , 矿 种 比 较 齐 全 , 区 位 条 件 好 。建 国 初 期 , 国 家 投 入 大 量 资 金 , 将 鞍 山 、抚 顺 、盘 锦 、本 溪 等 城 市 建 设成为重工业城市, 辽宁中部地区也因此成为我国的重工业 基 地 。 改 革 开 放 以 来 , 在 效 率 优 先 、兼 顾 公 平 的 不 平 衡 区 域 发 展政策的指导下, 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在这种大环境下, 辽 宁 省 也 制 定 了“ 外 向 牵 引 ”的 发 展 战 略 。 具 有 沿 海 区 位 优 势 的 大连、营口等地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资金上都得到了省和国 家 的 重 点 支 持 。 而 鞍 山 、抚 顺 、盘 锦 等 地 失 去 了 优 势 。 4.3 产业结构方面的差异 [5]产 业 结 构 是 指 国 民 经 济 中 各 产 业 部 门 之 间 的 相 互 组 合 关 系, 目前对产业结构多做狭义解释, 即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在 生 产 规 模 上 的 相 互 比 例 。产 业 结 构 作 为 投 入 与 产 出 的 转 换 器 , 其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通 过对若干国家历史时期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 学者们得出产业结构演进的基本规律: 第一产业占比优势向 第 二 、三 产 业 占 比 优 势 递 进 ; 劳 动 密 集 占 比 优 势 向 资 本 、技 术 密集占比优势递进; 初级产品占比优势向中间和最终产品占 比 优 势 递 进 。因 此 , 用 三 次 产 业 的 产 值 结 构 来 衡 量 国 家 或 地 区 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强解释力。 4.3.1 第一产业比重的差异 凡是依赖于农业的地区,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比较低, 因 为 农 业 本 身 是 弱 势 产 业 , 农 产 品 价 格 一 直 很 低“, 谷 贱 伤 农 ”, 造 成 了 工 农 之 间 、城 乡 之 间 差 距 的 扩 大 , 在 辽 宁 省 也 不 例 外 。 4.3.2 第二产业内部的差异 由于生产要素禀赋的地区差异及历史原因, 辽西北地区 以 采掘 业 和原 材料 工 业为 主; 而 发 达地 区以 加 工性 产品 (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