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草船借箭说课稿

草船借箭说课稿

《草船借箭》说课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杏山乡中心小学的李海军。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草船借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说说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草船借箭》是教科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材,第六单元中的一篇重点讲读课文。

文章讲述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

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暗算的故事。

说明诸葛亮有胆有识、谋划周密、才智过人。

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启迪智慧、激发热爱祖国古典文学的好课文。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并试着了解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各自的性格特点。

2、能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出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3、在感受文章内容及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诸葛亮是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让学生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是“了解诸葛亮借箭为什么能成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全面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我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

努力启发诱导,变“教”’为“导”,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针对训练的重点项目和课文的特点,设计符合课文特点、富有思考价值的、多层次、多梯度的问题来导读课文,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充分发挥朗读、默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作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

四、说教法随着课改的深入,现在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在默默的思考:怎样教才会有效呢?通过实践、反思,我慢慢的明白: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方法定为:1.采用启发式教学。

即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3.采用实物演示法教学。

实物演示起着直观的作用,有助于突破教材的难点。

此外,运用讲读法、板书法等,多法并举,目的在于变阅读教学“模模糊糊一大片”,为“清清楚楚一条线”。

五、说学法: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堂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读而思,思而疑,主动参与到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

六、说教学流程:(一)激情课件出示:张飞吃豆芽——关公面前耍大刀——让学生试着猜猜后半部分。

并说说几条歇后语有什么共同特征。

(都是和《三国演义》有关的)这时我进行导语:《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和《红楼梦》《西游记》《水游传》并称四大名著,长期以来,不仅其人物和故事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生活中,还产生了许多三国歇后语、三国成语、对联等。

大家喜欢三国故事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其中的精彩片段之一(出示课题)。

从生活出发,从原著出发,使课文的教学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自然引入,又能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导学1、学生自学。

(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一读;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写下来。

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能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

2、小组学习。

四人小组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相互正音。

然后,再交流自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3、分析课文:(1)为了使学生避免由于思维的过于分散,影响了对文章的体会。

我根据“设疑、解疑、理解重点、体会情感”的脉路分析课文内容,根据课件中出示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朗读课文。

(2)从重点段入手,加强字、词、句的训练:避免面面俱到,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感受人物的特点。

我利用多媒体投出影像资料:(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排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在学生研读时,结合课件所展现的雾中借箭情景,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借箭的过程,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更能体现出多媒体资源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

(3)采用简单图解法和实物演示法教学:演示图解起着直观的作用。

使用实物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悟出各法的奥妙;对“借箭经过”配以简图,让学生充分体会诸葛亮晓地理的神机妙算。

这一环节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实践性作业1、有借必有还,“借”的箭到底有没有还,怎样还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利用课外时间读《三国》故事或原著。

2.收集有关《三国》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

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寻找生活中的《三国》”主题活动,体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三国”文化。

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课文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产生了高度的兴趣,这一兴趣导致了他们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这就是语文教学进一步拓展的有效契机,也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更是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人文魁力、唤起学生学习语文产生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良方”。

七、板书设计板书是体现文章脉落的载体,通过板书人们可以一目了然地弄清文章的内容领会文章的中心。

八、说效果预策本堂课,我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的同时,再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示,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以上是我对教学《草船借箭》的一些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和各位老师指教。

谢谢!准备: 识鲁肃晓天象借助帮忙 经过: 知曹操顺水行船以雾为障 结果: 叹息逼寨受箭 神机妙算 识地理 我不如他 设计陷害 起因: 妒 忌 才智过人 草船借箭课文解读《桃花心木》是台湾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

课文借给树苗浇水的事情,介绍了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

由此说明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写作方法上特点鲜明:通过描写大自然中桃花心木这种植物的特点,抒发作者的真挚情感。

表明积极的人生态度、高远的生活志向和独特的价值取向。

饱含深刻的人生哲理。

设计思路“文以载道。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常常通过对某一事、某一物的叙述与描写,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

对小学生而言,学习这类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1)小学生擅长的是形象思维,对抽象、深奥的道理较难领会;(2)由于人生阅历有限,文中所表之情、之理。

有待年幼的孩子用一生的经历去解读。

“阅读的心理过程,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过程。

”教学此类文章,可采取如下操作策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领悟哲理:(1)从物入手,把握特点(出发点);(2)还原形象,心理体验(着力点);(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落脚点)。

教学目标1.会写本课6个生字,抄写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物,感知特别的“桃花心木”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交流相关资料(文字、图片),了解桃花心木。

提问: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桃花心木吗?(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生机勃勃……)长成的桃花心木有多高,书上写到了吗?(与屋顶一般高)二·整体感知,感悟特别的“种树”1.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一定想了解,如此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充满勃勃生机的桃花心木,是怎样由一棵仅及膝盖的小树苗渐渐长成的呢?其中需要经历怎样的一个过程?又给我们哪些启示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桃花心木讲了一件什么事,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概括。

(板书:种树)。

四、细读研究(一)感悟“奇怪”读中感知,读中生疑:1、读奇怪表现。

谁给大家读一读,这位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指名学生朗读3——7自然段)2、感知不同之处。

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这个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和我们通常栽培花木有什么不一样?用书中的一个词来形容他的做法。

3、生发疑问。

如果这个种树人就生活在你的身边,你发现他是这样种树的,你对他的表现会有什么看法或疑问?4、小结过渡。

作者和你们一样,他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当他发现高个子种树人种树有许多奇怪的表现时,心中产生了许多疑问,而且也一股脑儿向种树人倒了出来。

那作者产生了哪些疑问呢?(课件出示)我忍不住问他,到底是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苗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二)感悟种树人的话读中深究,交流感悟:1、种树人是怎么回答的?在课文的8、9自然段。

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2、如果你就是种树人,老师就是文中的“我”,你能回答好“我”的问题吗?别忙,请“各位种树人”再精心地准备一下。

学生个别朗读。

3、现在,哪位种树人来解答我的疑问呀?指名回答。

(师问生答,您好,我到您这儿来,头脑当中装满了问号……师从不明白,到有点明白,到还有疑问,到完全明白。

请他生说时)(三个问题一起解决。

当学生答到最后一个问题时,强调一下意味深长。

)4、学生评价。

教师引导:种树人是怎么说的呢?请同学们看文中插图,你看到了什么?看看种树人的表情。

(笑着说),啊,种树人为什么要笑着说呢?你们懂他笑的意思吗?(对问者的有礼貌,宽容“我”的不知,自信他的种树技术,自信他的桃花心木苗一定能成材。

)(用一些词来形容大树:如枝繁叶茂、参天大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总结:看来这一笑,笑出了种树人的涵养,笑出了种树人的大肚,也笑出了种树人成竹在胸的独到的种树艺术,这一笑,可谓意味深长啊。

5、请各位种树人一起笑着对我说一说好吗?接读——种树的人笑了,他说。

(学生齐读)6、总结、过渡:哦,这下我全明白了,难怪你会隔三叉五地给树浇水,不是没有规律,而是在模仿老天下雨;起先我还以为你懒呢,原来是为了让桃花心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起先我还以为你忙哩,原来是想让桃花心木长成百年的大树。

啊,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种树人![课件出示]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