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培训材料:
时间:10月12日地点:三楼电教室主讲:许校长
参加人员:许校长王晓云赵洪吉全体班主任
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
一、班主任与家长关系行为的特点
(一)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1、从交往的出发点、过程和目的看,班主任与家长交往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难,促进学生的成长,达到互商教育方案和方法,使整个交往呈现出明显的教育性。
2、就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来看,它给学生提供了交往的范围。
班主任与家长交往的方式、态度等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影响了学生与别人交往的方式和态度等。
3、班主任与家长中蕴含了较强的家校联合教育优势。
班主任与家长关系突破了校园环境的限制,是学校与家庭两种教育环境、两种教育形式相互联系的桥梁。
由于这一关系的存在,使学校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科学性与家庭教育的早期性、长期性、权威性和自然性相互融合,联系在一起,为弥补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的不足,发挥各自的优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班主任与家长的关系是班主任、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这关系中,学生是联系班主任与家长的桥梁和纽带。
学生的存在是班主任和家长关系确立的必要条件,并且学生在班主任和家长关系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生也是家长和班主任产生各种矛盾的根源,又是班主任与家长交往、合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班主任和家长交往合作的意义
班主任与家长的交往是指班主任与家长为了互相交流思想,交换有关学生成长的信息,表达情感等目的,运用语言符号实现的沟通。
它包括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两种形式。
直接交往是指双方直接接触或通讯实现的交往。
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是指班主任与家长通过交往实现的在教育原则、教育要求、教育过程、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一致(或互补)性交往。
这一性质的交往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班主任与家长的交往合作有助于教育要求的统一。
班主任和家长都向学生提出一些要求,这两方面的要求,有可能都符合社会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形式教育者所期盼的教育合力,促使学生的身心朝着健康的方面发展。
但由于班主任和家长在
教育观念、教育出发点的分歧,因此,双方的要求不一致,特别是在双方没有任何信息交流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较差,在家听父母的,在校听班主任的,那么,就会使学校与家庭的各种教育因素互相抵消,最终导致学生的双重人格形成。
所以,增进教师与家长的交往与合作,寻求教育等方面的一致(或互补)是十分有必要的。
其次,班主任与家长的交往与合作有助于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成长的各种信息,以调整和改善教学,也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
学生在学校、家庭中担任的角色不同,决定了学生在校的表现与在家的表现不同。
因此,班主任或家长务必增进判断学生成长的状况,了解成长中的困难与需要,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第三,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与交往有助于优化学生的家庭环境,班主任通过自己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高的教育水平,可行的教育手段与家长交往,无形中影响了家长。
会收到家校是教育学生的良好效果。
三、班主任与家长交往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班主任与家长在交往过程中都必须的教育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归宿。
1、挖掘和自觉控制班主任与家长关系中蕴含着的教育因素。
例如,班主任与家长在交往中必须根据教育要求,家长教育子女的特点和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挖掘出班主任与家长关系中蕴含着的教育因素,并有力地去控制这些因素,促进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化和学生健康成长。
2、班主任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很好的交往形象。
例如,学生无时无刻都在摹仿、借鉴、评判着班主任的一言一行。
所以,班主任交往的形象往往成为学生的榜样或评价对象。
这样,班主任就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交往方式等。
3、严格以学生为“人质”,向家长提多种不合理要求。
由于社会上的一些错误影响,有的班主任在工作中也以学生为“人质”,向家长提出种种不合理的要求。
如:要求家长为自己的私事行个方便,要求学生购买自己推销的所谓学习用品,要求学生献上一份“爱心”(春节送挂历,中秋节送月饼)等等,诸如此类现象,严重伤害了学生及家长对班主任的感情,阻碍了家长对班主任的正确认识。
(二)主导性原则
主导性指班主任与家长交往过程中,班主任要主动地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家长运用科学的方法、态度去教育子女。
在影响学生成长的诸因素中,班主任居于主导地位。
因此,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班主任必须主动地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配合班主任教育学生。
必须贯彻以下原则:
1、主动争取家长的合作与支持;
2、要充分照顾家长的心理特点;
3、多渠道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平等性原则:
平等性原则是指班主任与家长交往过程中,要互相尊重,热情相待,公平合理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家长,要求做到:
1、尊重家长的意见;
2、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家长;
3、尊重与指导相结合。
(四)及时性原则
坚持及时性原则必须做到:
1、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认真查找问题产生的来源。
2、要及时提出双方认可的教育方法。
3、与家长合作要正常化。
四、班主任与家长之间容易引发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
1、教育观念的分歧;
2、教育出发点的分歧;
3、教育方式的分歧;
4、教育价值观的分歧。
五、如何促进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方法
(一)统一认识法
在此工作中可采取个别说话、通讯、召开家长会、举办家庭教育专题讲座、家长教育经验交流会、班主任工作会(邀请参加)等具体形式和方法。
(二)角色置换法
由于班主任与家长在教育上的出发点不同,各自施教的时间、环境不同,与教育对象的关系不同,因此造成他们之间的一些意见和分歧,遇到这类情况,班主任要平心静气,设身处地的从家长的角度分析一下问题,如果我是家长会不会也这样,认真体察家长的心理。
否则,便可能各抒已见,越闹越僵。
(三)感情疏通法
在感情疏通中应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直接沟通情感,这有利于班主任与家长互相说出心理话,使知情统一,顺利达成一致的认识,情感上的相容。
但这条途径不适于情感冲突激烈的情况。
二是通过间接沟通的形式,如通过对学生的真诚关心与爱护解决情感冲突,或通过其他人员表达自己的情感,以求达到谅解等。
一个在校的学生,有多种教育力量同时对他的成长产生影响。
其中包括班主任、教师、家长、学生集体、学生本人(自我教育)、书籍、社会环境等,更需要的是有经验的指导者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