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语言学纲要6.30填空:1、测试的具体形式有鉴别性测试或分类测试、成绩测试或学业测试、能力测试或水平测试。
P52、语言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特定方法的教学活动。
P13、我国从古代起形成了相互配合的整套童蒙识字教材,统称“三百千”,分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P9(“三百千千”,加上《千家诗》)4、语言规划从总体上讲,可以分为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两个方面P1535、语法翻译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的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外语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P496、中文信息处理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主要包括中文“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几个方面。
P1067、对比分析法也称对比语言学,就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对比,来确定其相同点和共同点。
P618、语内迁移即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目的语内部规则的相互迁移。
语内的负迁移也叫过度泛化。
P669、汉字是中文最基本的层次,汉字信息处理主要包括汉字的编码、输入、输出、汉字的自动识别、汉字的统计特性研究等,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环节。
P106 10、汉字的输入方法可以分为汉字键盘输入,汉字语音输入和汉字字形识别输入三大类P10711、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主要目标是要让计算机懂得和理解人类的自然语言,也就是要使计算机能模拟人的语言机制。
P10512、个人双语是指个人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国家双语是指国家的官方语言有两种或多种。
P19813、社会语言学家发现与语言变异最明显相关的社会因素是文化、性别、年龄、社会阶层、民族和种族P21214、语言的变体可以分为语言的地域变体、语言的社会变体、语言的功能变体。
P20615、儿童语言发展中的不完整句阶段又可以分为单词句(独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和电报句阶段P257名词解释:1、汉字信息处理:让计算机能接受并处理汉字,它是中文信息处理的关键和需要突破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汉字输入、汉字存储和汉字输出。
P1062、目的语:指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
P353、语言教学:是指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特定方法的教学活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教学作为教学活动就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
P14、语言规划:又叫语言计划,是政府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进行的各种活动和工作的统称。
P1505、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人放弃使用母语而改用另一个民族的语言的现象。
P1956、交际法:早期被称为“功能法”、意念-功能法“,是以语言功能和意念项目为纲、培养能够在特定的社会语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一种教学法。
P557、语言发展(语言获得):指个体对母语的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系统要素以及语言运用技能等的理解和产生的发展过程。
P2268、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因各种社会要素影响而产生的种种差异,它既包括某个特定语言项目在共时分布上的差异,也包括该语言项目在历时流程中的变化。
P2069、地名学:是综合研究地名的起源、含义、词语特征、演变和分布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
P27110、负迁移:也叫干扰。
它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阻碍性干扰,即目的语中有而母语中无的东西会干扰新东西的学习;一种是介入性干扰,即目的语中没有而母语中有的东西对学习第二语言的干扰P6211、中文信息处理:指的是用计算机对中文(包括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进行存贮、转换、分析、传输等加工以形成各种信息处理系统的科学,是自然语言信息处理这个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在汉语汉字应用研究中的体现。
P10512、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一个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第二语言则指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
P3413、中介语:指第二语言习得者所形成的与母语和目的语两者都不相同的个人独特的语言系统。
P6514、失误与偏误:失误是口误或笔误,是偶然现象,它不是系统,不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一旦出现失误,说话人有能力改正。
而偏误则是对正确语言的偏离,是成系统、有规律的,反映了说话人的语言能力。
后者是偏误分析的对象,而前者则必须剔除出去。
P6715、语言接触:主要指不同民族之间由于社会、文化的相互接触和影响在语言上出现的种种关系,如语言影响、语言兼用、语言转用、语言混用、语言冲突等。
P19216、语言的功能变体:即一般所谓的“语体”,是以语言交际功能为标准所划分的语言风格类型,是适应不同交际目的、内容、范围的需要在特定语境中运用全民语言而形成的语言功能变体。
P20617、双语:是指某一语言社团(比如民族和国家)或个人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
P19718、地名:专门指代大大小小的地域的语言符号。
P26819、人名学:是研究人名系统的起源、发展、结构及其内涵的一门科学。
P27620、语言影响:是指某一语言受另外语言的影响。
P192简答题:1、简述语言教学的四个阶段:P4语言教学政策的制定、语言教学的总体设计、课堂教学、语言测试、语言教学的两个核心问题:语言教学大纲和语言教学法2、简述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P56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3、简述人名的意义。
P291指称意义、符号意义、美名意义、泛化意义4、一部优秀的对外汉语教材应该具备哪些特点?P46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
5、简述语言教学的目标。
P2语言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传统上指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或指采用口语或书面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语言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教授受教育者正确地、规范地使用语言的能力,还要教授受教育者恰当地、得体地、有效地、成功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6、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主要包括哪些内容?P155推广全民族共同语并使之规范化,文字规范和标准的制定,科学技术术语的标准化。
7、简述地名的功能P270首先,地名是社会活动的基础。
其次,地名是国家行政管理的工具。
第三,地名是记录历史发展的化石。
第四,地名还能反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论述题:1、试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P213语言跟文化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理解。
首先,可以认为语言是属于精神文化的,文化既然是人类以自身的能力在社会中创造出的成果,语言又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自然应当属于文化。
这是从两者的共同性来看的。
另一方面,语言同文化还有许多不同之处,如精神文化大多有阶级性,但语言没有阶级性,语言一视同仁地为各个阶级、阶层服务;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声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物质性;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文化是人为的;人的语言能力可能是天赋的或遗传的,而文化只能通过后天学习才能继承;文化可以有模式的转换,如政治制度的转变,宗教的转变,社会组织的转变等,而语言的发展是渐变的。
从这个角度看,语言是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组合体,也可以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换一个角度看,语言是许多精神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没有语言许多文化无法表现,如文学、法律、制度、政治、教育等;另一方面,没有文化也不可能产生语言,语言的意义是文化的。
可见,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来看,两者是相互促进的,文化的发展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新词新语的出现、外来词的借入都跟文化有直接的关系;语言的发展也会促动文化的发展,如白话文跟白话文学的关系就极为密切。
不过,应该看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能把语言和文化看成是因果关系,也不能把语言和文化等同起来。
语言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毕竟不同于文化本身,语言有自身的系统和独立的发展轨迹。
2、试论第二语言教学中直接法的特点及其不足P50直接法(direct method)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欧,是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立的教学法。
这种方法是直接用外语教授外语,而不用母语和翻译,也不注重语法形式;其教学目标是口语而不是规范的书面语。
其主要特点为:1)教学中排除母语和翻译,采用各种直接的手段用外语学习外语;2)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3)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用,在句子中学习单词和语音;4)以直接感知、模仿为主要教学手段,到一定阶段对语法进行总结和归纳,而不是先教语法;5)以当代通用的活的语言为教学对象,而不是教授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语言。
直接法的这些主张丰富了人们对外语教学规律的认识,对后来出现的一些教学法,如听说法、说听法、自觉实践法、功能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但直接法也存在一些缺陷:1)对成人学习外语的规律认识不足,将儿童习得母语和成人学习外语混为一谈;2)强调口语教学,不够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3)过分强调模仿,偏重经验.不够重视人的积极学习的主动性。
3、试论影响儿童语言发展的因素P232通过对正常儿童与非正常儿童语言发展过程的调查与分析,学者们普遍认识到,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诸如儿童自身的生理因素、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个体认知发展水平以及个人差异、语言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等。
1)不同民族的语言具有普遍性,但相互间也存在着一些个性差异。
语言是一套符号系统,是客观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对人类来讲具有普遍性,决定了不同民族儿童的语言习得具有普遍性。
另外,不同民族的语言在符号系统中对这种现象和关系的反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词汇因素差异和句法规则差异等,也决定了不同民族儿童的语音习得在共同具有的普遍性的前提下,在某些语言成分的掌握上又体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如对人称代词的掌握,英语和汉语儿童都在3~4岁期基本掌握第一人称单数代词,普遍存在着对第一、第二人称的掌握先于第三人称的现象。
但由于英语的人称代词有性和格的变化,而汉语没有,因而汉语儿童掌握人称代词比英语儿童早一些,也更容易一些;另外,汉语儿童掌握第一人称代词优于第二、第三人称,第二、第三人称代词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晌英语儿童掌握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由于英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词形变化较多,因而掌握起来与第一、第二人称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2)人脑和语言器官有普遍性,但发育水平有差异。
人脑中有关言语的区域以及人的言语器官都具有共性。
这个生理因素也影响并决定儿童语音获得的普遍性。
但是,儿童言语器官的发育和认知的发展有早晚的不同;两者发展速度的匹配上也有所不同,这就使得儿童语言发展和获得有差异。
3)儿童的认知发展有普遍性,但存在的某些差异能促进或限制语言的获得。
儿童获得语言需要以一定的经验和认知发展作基础,并要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水平。
儿童的认知是从具体到抽象不断地发展的,因此儿童语言获得也是先具体后抽象、一步步地发展的。
但是儿童在认知发展这个方面存在着某些个体差异,这些差异能促进或限制儿童语言的发展和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