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市区城建项目建设的实施意
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明政办[2016]147号
【发布部门】三明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6.12.09
【实施日期】2016.12.0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市区城建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
(明政办〔2016〕147号)
梅列、三元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单位:
根据《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加快市区经济重点项目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明政〔2016〕25号)要求,为深入实施市“十三五”规划纲要,打造宜居宜业中心城市,现就加快三明市区城建项目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营造城市宜居环境为重点,推动城市有序建设、适度开发、高效运行,努力拓展市区空间,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
魅力。
二、主要任务
有序推进板块开发,同步完善路网、管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及公建服务项目建设,拓展市区空间;加快城市道路、各类管网、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短板,提高城市品质;开展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实施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和智慧城市建设,增强城市魅力。
(一)围绕建设中心城市、活力城市,推进板块开发
1.有序拓展中心城市。
贯彻“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总体规划发展思路,把北部新城、南部新城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全力拓展中心城市空间。
重点推进贵溪洋、陈大、洋溪、台江、东霞、富兴堡等片区板块开发,同步完善路网、管网、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建服务项目建设。
2017年市区建成区面积比2016年增加1平方公里,达39.5平方公里,到2020年,市区建成区面积提高到4
2.5平方公里。
2.健全公共服务设施。
落实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配套建设中小学、幼儿园、超市、菜市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养老助残、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健身等各项设施。
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原则,规划建设公园、小绿地、绿道等公共活动空间,配置小型户外公共体育设施,满足居民文体活动和交流需要。
2017年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比2016年提高0.5平方米,到2020年市区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方便快捷的生活圈基本形成。
(二)围绕建设畅通城市、绿色城市,完善基础设施
1.优化城市路网结构。
通过加快城市路网、公交站场、换乘枢纽的建设,提高城镇交通便捷度。
完善城市道路与高速公路、国省道以及各类园区联系,打通影响通道贯通和网络形成的断头路,消除瓶颈路段,拓宽小街巷,提高道路网密度。
重点完成贵溪洋组
团、三明南站城市路网建设。
2017年市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比2016年增加0.5平方米,达到人均16.57平方米。
到2020年,市区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到18平方米。
2.恢复城市自然生态。
开展生态修复规划,加强城市山体、水体、湿地等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完善绿道系统,建设城市林荫道,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将生态要素引入市区。
推行低维护生态绿化方式,严格保护古树名木资源,旧城改造要尽量保留原有树木。
积极推进城市高架桥、人行天桥、坡岸、屋顶等立体绿化。
2017年市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比2016年提高0.5个百分点,达44.53%、绿地率比2016年提高0.5个百分点,达41.03%。
到2020年,合理增加市区城市绿地面积,提高建成区森林覆盖率,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3.加快供水设施改造。
在加强供水安全、确保供水水质、扩大供水区域的基础上,从改善净水工艺、扩大制水能力、改造老旧管网、完善供水调度及水质检测等方面进行发展,完成市区第二水源供水工程建设。
2017年市区自来水普及率比2016年提高0.03个百分点,达99.9%,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比2016年下降1个百分点,下降至14%以内。
到2020年,市区自来水普及率达100%,供水管网平均漏损率下降至12%以内。
4.推进污水垃圾治理。
完善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和雨污分流系统,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污泥安全处置水平,建成梅列污水处理厂。
2017年市区污水处理率比2016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87.01%,污泥实现规范化安全处理处置,到2020年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加强垃圾综合治理,推进垃圾分类和综合循环利用,推进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投入运行三明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2017年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比2016年提高0.1个百分点,达到98.61%以上。
到2020年,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
(三)围绕建设智慧城市、宜居城市,优化环境建设
1.推进城市智慧管理。
加快完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统筹推进市政设施运行
管理、环境管理、应急管理等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
2017年,初步实现数字城管系统向智慧城管系统转型升级,提升管理水平和执法效能。
到2020年,进一步完善智慧城市管理系统,进一步提高数字城管管理效率和城市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