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级汉语会话课堂提问类型研究_亓华
中级汉语会话课堂提问类型研究_亓华
2008年 11月 第 6卷第 6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Nov1, 2008 Vo l16 No16
中级汉语会话课堂提问类型研究*
亓 华, 杜朝晖
(北京师范大学 汉语文化学院, 北京 100875)
[摘 要 ] 文章依据北京师范大学中 级会话 课全部 任课教 师的同 一课书 的课堂教 学录音 及转写 资料, 对课堂提问的类型进行量化研究发现: 相对于常模来 说, 三分 之一的教 师提问数量 低于百 次的标 准, 教师提问次数整体较低, 参考性问题所占比例偏低, 提问类型对 课堂话语 互动和教学 质量有 一定影 响。为提高提问质量以促进 学生的语言输出, 教师应注意提高参考性问题的比例 , 并适当使用回应性问 题进行互动调整。
在国 内外 语 教 学 界, 赵 晓 红 ( 1998) 、罗 颖 ( 1999)、胡青球、陈炜 ( 2004) 等把提问类型分为 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 周星、周韵 ( 2002 ) 还 对互动调整进行了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界, 马 欣华 ( 1988)、靳洪刚 ( 2004) 、曾玉 ( 2006) 等一般 把提问类型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但国
位教师所提的展示性问题比例接近一半。总的来 点合理地分配问题, 保证集中有效地多练习目标
说, 在生词阶段教师所提展示性问题多于参考性 词语, 多练习重点和难点。
问题。由于词汇教学的特点, 生词阶段展示性问
例 2) 师 H: 你们喜欢喝什么饮料? ( 3) 喜欢
题占多数这一特点不难理解, 可是展示性问题比
题 ) ) ) 买到了假冒伪劣商品真倒霉。
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
( 2) 生词处理阶段以展示性问题居多
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 的不是怎么提问 比较方
在生词处理阶段, 有 6 位教师所提的展示性 便, 不是单纯地引出学生的回答越多越好, 也不是
问题比例超过一半, 其中最高者高达 100% ; 有两 参考性问题提得越多越好, 而是要根据重点和难
喝什么饮料? ( 1)
例过高也不利于教学, 因此教师应当注意适当提
生 1: 天然饮料, 咖啡 ( 0. 5)
高参考性问题的比例。
师 H: 天然饮 料, 咖啡, 对, 咖啡 是一种
例 1) 师 B: 某某呢? 你倒过什么霉? ( 5)
饮料。你喜欢喝 咖啡这种饮料。还有
生 1: 以 前我开了我姐姐 的汽车, 开的
# 3#
表 2 各阶段展 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的比例
导入阶段
生词阶段
课文阶段
教问问展所参所问展所参所问展所参 所 题题示占考占题示占考占题示占考 占 总总性比性比总性比性比总性比性 比
师数数问例问例数问例问例数问例问 例
题% 题%
题% 题%
题% 题 %
A 82 13 0
0 13 100 62 33 53. 2 29 46. 8 7
表 1 展示性 问题和参考性问题总的比例
教师 A B C D E F G H I J K
问题总数 82 1 90 1 Fra bibliotek7 49 1 19 1 28 1 26 1 48 1 96 85 73
展示性问题 25 99 134 38 38 80 23 113 64 40 32
所占比例% 30. 5 52. 1 80. 2 77. 6 31. 9 62. 5 18. 3 76. 4 32. 7 47. 1 43. 8
8 42. 1 11 57. 9 19 19 100 0
0 11 11 100 0
0
0
0 13 100 74 34 45. 9 40 54. 1 32 4 12. 5 28 87. 5
0
0
2 100 76 43 56. 6 33 43. 4 50 37 74 13 26
0
0
0
0 79 21 26. 6 58 73. 4 47 2 4. 3 45 95. 7
计 57, 825字。本文只转写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和 教师反馈, 不包括教师的领读和讲解。每句话后
型, 因此, 不能据此作为评价该校汉语教学整体水 平的依据。
面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停顿时间, 单位为秒。学生 的名字用 / 某某 0代替。 / 师 0代表教师, / 生 0代
二、提问类型研 究
表学生单独回答, / 生 齐 0代表学 生齐答, / 生 10 和 / 生 20等表示不同学生。 ( 2) 本文所统计的课
内汉语教学界的现有研究很少从应用语言学角度
进行实验研究和数据统计, 所得出的结论很难给 教师提供实质性帮助。
本文通过数据分析, 研究了对外汉语中级口 语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类型, 揭示出当前对外汉语 课堂教师提问的现状, 为提高教师提问的质量进 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出建议; 还在前人对认识性问 题研究的基础上, 补充了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回 应性问题的研究, 深化了对认识性问题的研究, 具
5 71. 4 2 28. 6
B 190 27 C 167 24 D 49 19 E 119 13 F 128 2 G 126 0 H 148 0 I 196 59 J 85 40 K 73 22
3 11. 1 24 88. 9 106 43 40. 6 63 59. 4 57 53 93 4
7
3 12. 5 21 87. 5 115 105 91. 3 10 8. 7 28 26 92. 9 2 7. 1
结果, 教师提问应以 90分钟内达到 200次以上为 的比例
宜, 最低应达到 100次以上。提问次数是衡量提
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 各种问题的比例也
问效果的标准之一, 但不是唯一标准。因此教师 应在保证提问质量的前提 下追求提问次 数的增
不一样。如表 2所示:
第 6期
亓 华, 等: 中级汉语会话课堂提问类型研究
考性问题是教师常用的技巧。教师 B 先 问同学 增加他的压力, 但是又不愿放弃关于目标词语的
有没有购买假冒伪劣商品的经历, 再问买到了假 练习, 所以转而对第二位同学提了一个展示性问
冒伪劣商品怎么办, 然后问怎么避免买到假冒伪 题, 既引出了含有目标词组的答案, 又检查了别的
劣商品, 一步步地使课堂的话题过渡到课文的主 同学的听力, 提高了他们的警觉性。可见, 展示性
* 收稿日期: 2008- 08- 24
作者简介: 亓华 ( 1965) ), 女, 山东淄博人, 北 京师范 大学副 教授, 硕士生 导师, 研究方 向为 对外汉 语教 学理论 与方法、跨文化交际学、写作教 学。
# 2#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
第 6卷
体提出在教学各个阶段应当如何协调各种问题的 是? 0也不包括教师用于组织和协调课堂的问题,
呢? ( 0. 5) 别的同学呢? ( 1) 某某喜欢
[关键词 ] 对外汉语教学; 中级会话; 课堂提问; 提问类型 中图分类号: H 195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 1306( 2008) 06- 0001- 08
一、引 言
提问是教师课堂话语 ( teacher ta lk) 的一个重 要的组成部分, 能为学生提供可理解输入, 从而促 进学生二语习得。是语言课堂的重要教学手段。 国外对二语课堂提问类型的研究始与 20世纪 60 年代末, Barnes( 1969)最早将提问分为 4种类型: 事实性问题; 推理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和社会性问 题。他又进一步把推理性问题归为两类: 封闭性 问题和开放 性问题。[ 1 ] [ p1587] Chaudron( 1988 )、O rstein( 1995) 将问题分为聚 合性问题和发 散性问 题。其分类与 Barnes相似。 L ong & Sato ( 1983) 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分类标准。他们将问题分为两 类: 认识性问题和回应性问题。认识性问题的目 的是向对方索取信息, 可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 性问题。回应性问题的作用是确认双方交流是否 畅通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 可分为理解核实、澄 清核实和确认核实。展示性问题指提问者已经知 道答案的问题, 其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未知信息, 而 是检验对方的知识水平。而参考性问题指提问者 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其目的是获取未知信息。参
0
0
0
0 76 51 67. 1 25 32. 9 72 62 86. 1 10 13. 9
4 6. 8 55 93. 2 75 25 33. 3 50 66. 7 62 35 56. 5 27 43. 5
2
5 38 95 9
2 22. 2 7 77. 8 36 36 100 0
0
5 22. 7 17 77. 3 40 21 52. 5 19 47. 5 11 6 54. 5 5 45. 5
( 1) 新课导入阶段以参考性问题为主
大家一起说一遍。
在新课导入阶段, 9位教师 所提的参考性问 教师 B首先提出参考性问题, 但没得到关于目标
题占所有问题的绝大多数, 其中 3 位教师所提问 词组的有效回答。在已经对该生进行了两次提问
题全为参考性问题。这说明在新课导入阶段提参 的情况下, 教师觉得不宜再提问同一个学生以免
( 一 )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
堂提问, 指由教师发出的希望学生回答的有实际
11 展 示性 问题 和参 考性 问题总 的比 例
内容的问题, 包括命令式的 问题, 如: / 请 你告诉
表 1中, 教师 A 为汉语文化学院教龄在 20年
我, 人的平均寿命的长度 0; 包括每次转移问题所 生成的问句, 如: / 某某, 你呢? 0不包括教师根本
考性问题可以是开放的或封闭的, 而展示性问题 一般是封闭的。[ 1] [ p1 588] 据 L ong 和 Sato的调查, 参 考性问题在课堂外的真实交际语境中占 76% , 而 在课 堂环 境 中 仅占 14% 。[ 2] [ p1201] 胡 青 球、埃 德 尼 # 克森、陈炜 ( 2004 ) 介绍, B rock ( 1986) 和 N unan( 1987) 的研究相继表明, 参考性问题 可以增 加学习者的语言输出并使话语更加自然, 更有利 于二语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