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调研报告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调研报告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调研报告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基本情况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规模发展情况
截至2014年12月末,我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为85万元,贷款户数为81户,其中不良贷款为70万元,不良贷款率为82.35%。

2.融资额度、融资期限及申办条件
我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采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进行管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证》以农户为单位发放,一户一证,核定贷款限额最高二万元,有效期二年,贷款期限一年以内。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严格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

具体的申办条件为:(1)借款人户口在本行服务辖区内;
(2)借款人年龄在55周岁以下,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资信良好;
(3)从事种植、养殖、消费需求或其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生产经营活动,并有合法、可靠的收入来源;
(4)在本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无不良记录,社会信用度良好;(5)具备偿还贷款本息的能力。

3.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平均利率水平。

对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我行规定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125%,对于农村种养殖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类的农户小额信
用贷款给予一定的利率优惠。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弊分析
1.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意义
对于农户来说,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解决了他们因无有效抵押物而出现的融资困难的问题,进一步拓宽了农户的融资渠道;对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来说,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增强了金融机构支农支小的服务力度,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2.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分析
对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风险是最大的风险。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个人信用保证贷款本息偿还,金融机构凭借款人的契约性承诺提供货币资金。

信用即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属道德品质范畴,变数很大。

由此形成的债务链极为脆弱,一经断裂和遭致破坏就会失去对信贷风险的约束力。

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制度还不够健全,往往相互影响形成债务连锁反应。

加上农村执法难度较大,而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分散,其执法成本高,因此难以对借款户的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

三、关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风险防范措施
1、强化贷款“三查”
我行严格按照贷款新规要求,做好贷款“三查”工作,切实防范客户的信用风险。

在贷前调查环节,安排客户经理上门进行实地调查,深入调查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确保借款用途的真实
性以及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在贷中审查环节,对调查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准确性进行全面审查,重点关注调查人的尽职情况和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诚信状况等情况,对借款主体虚假或对借款用途虚假的贷款实行否决制;在贷后检查环节,我行客户经理定期对贷款资金使用、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控分析,发现影响借款人按期还款的因素和信号,立即采取得力措施,维护债权。

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发放中存在的困难
1.银行内部制约因素。

2014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信用风险持续攀升,2014年末,我行不良贷款余额1.2亿元,较年初增加0.61亿元,不良贷款占比1.61%,较年初上升0.69个百分点。

欠息贷款83笔,贷款金额4.92亿元,欠息金额920万元。

随着信用环境的持续恶化,我行的风险管控也更趋审慎。

此外,由于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客户经理发放信用贷款的意愿不强。

2.外部制约因素。

当前,就目前来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健全,农村信用信息开放程度较低,加大了金融机构甄别农户真实信用信息的成本。

此外,部分农户信用意识淡薄,借款后不能及时还本付息,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五、改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投放工作的对策建议
1.银行自身改进措施。

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使用方向的跟踪监控,
要求借款人定期上报贷款使用和农业生产状况,金融机构可以安排人员定期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使用进行实地考察和分析。

此外,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培训,增强操作人员的业务技能,提高对借款人的信用考察、识别能力与技巧,将客户违约遏制于未发。

2.外部因素改进建议。

市政府、人民银行等相关职能部门应大力推动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应充分利用地方存量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动态地挖掘有效的信用信息,逐步建立当地农户的信用档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违约行为的出现,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

个人信用记录的建立和完善将给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提供便利,有效降低其交易成本和信用风险。

同时,培养农户良好的信用习惯也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2015年3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