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德的法权论形而上学之大意

康德的法权论形而上学之大意

康德的法权论的形而上学之大意侯健一、康德之谜康德(1724-1804)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偏远小城柯尼斯堡(今天俄罗斯境内)的一个工匠家庭。

1740年,他进入柯尼斯堡大学学习。

大学毕业后,康德当了大约8年时间的家庭教师,1755年成为柯尼斯堡大学的讲师,1770年被任命为哲学教授。

他写过很多著作,其中关于法律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1797年)一书的第一部分《法的形而上学原理》(又译为“法权论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

康德的法哲学思想属于美国法理学家庞德所说的哲理法学。

哲理法学是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人的哲学体系中所包含的法律思想的通称。

相比古典自然法学派,哲理法学派的法律思想具有浓厚的哲理性。

古典自然法学家一般使用清晰、明澈的概念和术语来表达法律思想,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但是这种思辨色彩并不浓厚。

康德和黑格尔的法律思想是他们的哲学思想的一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浓厚的思辨色彩。

这种法律思想比较晦涩。

康德与黑格尔有重要区别。

康德将法归结为形式性的伦理概念、绝对命令的准则,他划分了正当与善,主张个人价值高于共同体价值。

黑格尔将法解释为客观精神、自由意志的体现,主张个人只有在国家中才能实现他的价值。

他们虽然都将自由作为法的中心问题,但在国家、法与个人的关系上,康德的法学具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色彩,黑格尔的法学则具有国家主义、绝对主义特征。

康德的个人生活平淡无奇。

他一生没有离开过柯尼斯堡,也没有领导或参与过什么重要的政治或社会运动。

康德是思想史上一个著名的光棍,和一个男仆生活在一起。

他的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4点半踱出家门,在一条小道上来回走8趟,邻居可以根据他的散步时间来对表。

这就是一个谜:康德的生活范围如此狭隘,他何以创造出反映时代要求和进步趋向、意义深刻的思想体系的?他是如何超越柯尼斯堡这个小城的限制的?第一,康德具有天才的思辨能力,而他又主要研究的是思辨哲学。

借助已有文献资料,躬身自问、自我反思,就可以进行研究。

第二,康德并不是一个一心只写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人。

我们也许可以从以下线索来发现康德何以从社会实践中汲取他的思想灵感的。

从库恩的《康德传》的人物列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康德交往范围非常广泛。

他曾经或一直保持密切交往关系的就有25人。

这些人三教九流,有学者、教授、书商、牧师、商人、官员、贵族,有男人也有女人。

康德的社会活动比较多,他与社会人士的交往并不仅仅限于书信往来,有各种聚会、宴会、沙龙等。

18世纪的柯尼斯堡是多元文化汇聚的地方,生活着许多民族和国籍的人们,例如荷兰人、英国人、立陶宛人、波兰人、法国人等,当然还有当地的普鲁士人。

他们有自己的社区。

康德不用走出这个小城,便可以接触不同的人们和文化。

康德非常注意了解外界的重要变化,了解在柯尼斯堡之外的世界中发生的重要事情。

有一位船长从外地回来,康德专门请他吃饭,请教国外的事情。

二、康德哲学的体系康德哲学的体系主要地由三大批判构成: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所谓批判,就是考察分析。

这三大批判分别指向这三个问题:我们能够认识什么?我们能够做到什么?以及我们能够希望什么?也就是真、善、美的问题。

这里主要谈一谈我们能够认识什么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背景是,当时有两种对立的理论:经验论和唯理(性)论。

唯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笛卡尔、斯宾诺莎、沃尔夫等人。

他们认为,人类的感觉和经验是不可靠的,人类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理性,也就是某些先天的观念。

人类从这些先天的观念出发,经过逻辑推理,才演绎成了知识体系。

典型的知识体系就是代数和几何学,它们从若干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经过严格的逻辑推导,形成了知识体系。

1经验论的代表人物是洛克、休谟、贝克莱等人。

洛克提出“白板说”,意思是说,人类性心灵原来是一块白板,什么也没有,随着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上面才逐步有了内容。

人类的知识的唯一的来源是经验,即外部世界在人的心灵上的刻画。

康德是如何看待这场争论的呢?康德认为,人的心灵具有一种先天的知识结构,例如感性的时间、空间形式,和知性的十二范畴。

2这些是人类的认识形式和认识能力。

人类从外部世界获得感觉和印象——现在把它们称为“现象”。

它们是散乱无章的。

我们认识这些现象的过程就是把这些现象通过上述认识的形式组织起来的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形成了知识。

亚里士多德曾说,真就是观念与对象相符合,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

在康德这里,变成了对象(现象)与认识形式相符合。

即人类为自然立法。

康德对唯理论与经验论做了调和。

康德的这个观念被认为是哲学史上的哥白尼革命。

但是康德认为,人们只能认识到现象,而不能认识到“物自体”,即事物的本身或本质。

在这一方面,康德对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做了一个调和。

本质与现象的划分对于理解康德的思想非常重要。

自然的本质是物自体,现象是物理运动。

我们只能认识物理运动,但是认识不到物自体。

人的本质是自由意志,现象是欲望运动。

人所力图做到的是,运用自由意志控制欲望的运动。

三、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体系:我们能够做什么?《实践理性批判》的主题是我们能够做什么?所谓“实践理性”,是指实践主体的意志,所谓的“批判”,就是要考察那些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

我们能够做些什么?重点在“我们”。

当我们渴了去喝水、饿了去吃饭的时候,我们不过是在实现自然欲望,遵循的是自然法则。

是自然欲望是在做些什么,而不是我们在做些什么?我们能够做些什么,这一问题的背后问题是我们是自由的吗?自由意志存在吗?如果自由意志不存在,道德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人们的任何行为都不是他们选择的,都是先定的,像一个动物或植物或物体一样。

动物的行为和植物的生长都决定于生物学的定律,他们没有自由意志。

人与自由意志吗?康德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我们只能假设它是存1对感觉和经验的怀疑根植于西方思想传统之中,在古希腊的时候就有许多哲学家对感觉和经验的真确性表示怀疑,最典型的的大概是柏拉图。

2 量的范畴:1、单一性,2、多数性,3、全体性。

质的范畴:4、实在性,5、否定性,6、限制性。

关系的范畴:7、实体性,8、因果性,9、共存性。

模态的范畴:10、可能性,11、现实性,12、必然性。

在的。

如果没有自由意志,我们就不可能成为道德主体,道德律也不可能成立。

《实践理性批判》一书就是研究我们成为道德主体的条件的。

也就是研究道德律何以可能的问题。

也就是说,它研究的道德行为的先验(先天)形式或者说条件:自由或自由意志。

它是道德形而上学。

道德形而上学又分为两部分:法权论的形而上学(法哲学)、德性论的形而上学。

3道德形而上学属于道德哲学。

所谓形而上学,有两个含义,一是指研究先验的事物的学问,二是指与辩证法相对而言的思维方式。

这里显然是指前者。

道德形而上学就是指一个纯粹的,完全清除了一切经验、一切属于人类学的东西的道德哲学。

道德形而上学研究的是什么先验的事物呢?自由或者说自由意志。

还有另外两个先验事物:神或上帝、永生或灵魂不死,但是康德不予研究。

4道德哲学的另一部分是(道德)人类学,指一切研究人类实际活动的学问。

我们可以认为它包括分析法学和法律社会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对此康德也不予研究。

四、道德原则(道德律)的内容是什么?这里所说的道德原则(道德律),即道德形而上学的原则。

道德形而上学唯一的原则是实践理性本身,即理性的实践运用的逻辑一贯性,它被表述为:“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够愿意它成为一条普遍法则的那个准则而行动”。

这是绝对命令,即无条件的命令。

康德从这条唯一的绝对命令中推出了三条派生的命令形式:第一条派生的命令形式是:“你要这样行动,就像你行动的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一条普遍的自然法则一样。

”第二条派生的命令形式是:“你要这样行动,永远都把你的人格中的人性以及每个他人的人格中的人性同时看作目的,而决不只是看作手段。

”第三条派生的命令形式是:“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这三条命令分别是义务的命令式(行为的普遍法则)、实践的命令式(人是目的)、意志自律。

(1)行为的普遍法则:这涉及到从准则到法则的转化,一条准则转化为法则之后能够存在,而不是自我取消,那么这条法则就是道德律。

(2)人是目的:准则为什么要普遍化之后才成为法则,因为存在另一条道德律:把每一个人视为目的,尊重其人格。

不能把交往的对象仅仅视为手段,而应当同时视为目的。

如果把交往对象只视为手段,准则就无法得到普遍化而成为法则。

(3)意志自律: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必须通过自己意志的准则而成为普遍立法者,目的王国就是不同的理性存在者通过共同的法则而形成的系统结合。

在这个王国里,每一个人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康德总结道:“上述三种表现道德原则的方式根本说来却只不过是同一个法3在德语中,“recht”一词既是“权利”,又是“法”,还指正义,所以很多中文译者译为法权。

耶林的《为权利而斗争》还可以译为“为法而斗争”。

含义比较复杂。

这也是康德说这个概念难以界定的原因。

4康德认为,人们可以把全部以经验为依据的哲学称为经验哲学,而把完全从先天原则来制订自己学说的哲学称为纯粹哲学。

单纯是形式的纯粹哲学,称为逻辑学;当它限制在知性的一定对象上的时候,就称为形而上学。

根据对象的不同,存在两种形而上学,一种是自然形而上学,一种是道德形而上学。

《纯粹理性批判》是自然形而上学。

《实践理性批判》是道德形而上学。

则的多种公式,它们每一个把另外两个结合在自身之中。

然而它们之中毕竟有一种差别,这种差别与其说是客观实践上的,不如说是主观的,即为的是使理性的理念(按照某种类比)更接近直观、并由此更接近情感。

”5五、道德原则的性质是什么?绝对的还是相对的?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道德原则是否有功利的考虑?(一)道德原则是先验的还是经验的?先验就是先于经验的。

道德形而上学的对象是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先验的事物。

道德原则是自由法则,不依赖于经验的验证,因此是先验的。

康德的道德原则之所以具有先验的、绝对的性质,与他从休谟那里继承的“是”与“应当”的划分有关。

从“是”(经验)推导不出“应当”来。

“是”是偶然的和片面的,“应当”是全面和必然的。

(二)道德原则的性质是绝对的还是相对的?康德说:“一切命令式,或者是假言的(hypothetisch) ,或者是定言的(kategorisch)。

假言命令把一个可能行为的实践必然性,看作是达到人之所愿望的,至少是可能愿望的另一目的的手段。

定言命令,绝对命令则把行为本身看作是自为地客观必然的,和另外目的无关。

”6也就是说,命令分为有条件的(假言命令)和无条件的(定言命令)。

前者只是为达到某个具体目的的技术性的明智的劝告,后者才是道德上的“绝对命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