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寄生虫病学基础理论

动物寄生虫病学基础理论


一、生前诊断 • 1、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 2、根据流行病学进行诊断 • 3、实验室诊断 • 4、辅助性诊断 二、死后诊断
一、生前诊断
1、临床诊断:
• 是生前诊断最直接最基本的方法。寄生虫病主要是一种慢 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上多表现为消瘦、贫血、下痢、水肿 等,详细观察症状,分析病因,往往可以得出初诊。有些 寄生虫病在临床观察时就可以发现病原体,建立诊断,例 如牛在表现为被毛蓬乱,奇痒,常擦皮肤并且在病牛被皮 上可发现牛皮蝇的虫道及幼虫就可初步诊断为牛皮蝇蛆病。
感染性虫卵
中间宿主蚂蚁
草上带感染性幼虫
草上带感染性囊蚴
2、感染途径:指寄生虫通过什么方式或什么门户感染宿主 (1)经口感染:大部分寄生虫通过此途径。如鸡球虫、猪带绦
虫、马胃蝇 (2)经皮肤感染:如钩虫、血吸虫的感染方式 (3)接触感染:主要是一些外寄生虫,如蜱、螨、虱等 (4)胎盘感染(垂直传播):如弓形虫可经此途径传播
1、感染来源
绦虫节片
感染来源通常是指寄生有某种寄生虫的终末宿 主、中间宿主、补充宿主、保虫宿主、带虫宿主及 贮藏宿主等。
病原体(虫卵、幼虫、虫体)通过这些宿主的粪、 尿、痰、血液以及其它分泌物、排泄物不断排出体 外,污染外界环境。然后经过发育,经一定的方式 或途径转移给易感动物,造成感染。
各种感染源
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要了解周围环境中是否存在与寄生虫病 有关的流行因素,是否有相应的中间宿主、贮藏宿主或其他 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当地的气候、水土、植被情况如何 等等。
3、实验室诊断:是寄生虫病最主要的诊断方法,通过从动物身
上采取的病料中找到虫体或虫卵来确诊,也称为病原学诊断。
第二章 动物寄生虫病学基础理论
第一节 动物寄生虫病流行病学 第二节 动物寄生虫病诊断 第三节 动物寄生虫病的预防和控制 第四节 动物寄生虫病的危害
第一节 动物寄生虫病流行病学
一、基本概念 二、流行的基本环节 三、流行病学的基本内容
一、概念
流行病学:或称流行学,是研究寄生虫病流行的科
学,它是研究动物群体的某种寄生虫病的发病原因 和条件、传播途径、流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
• (3)地理条件:由于不同区域的湿度、温度及海拔高度的不同,在地球 上有着不同的植被类型,也间接决定了动物的分布,同样寄生虫的分布 因地理条件不同而各异。
3.社会条件: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状况、生活方式、风俗 习惯、生产方式及饲养条件等都对寄生虫病的流行产生影 响。
第二节 寄生虫病的诊断
• 寄生虫病的诊断和其它疾病一样,应根据患病动物临床症 状的搜集和分析,但多数蠕血病病例往往无特殊的示病症 状,因此,寄生虫病的诊断应着重于流行病学材料的调查 研究和通过实验诊断的手段,查出虫卵、幼虫或虫体等建 立生前诊断。必要时辅以尸体剖检建立死亡后诊断。具体 诊断方法有以下一些:
研究方法:是对群体中的寄生虫病进行调查研究, 收集、分析和解释资料,并作生物学推理;
任务:是确定病因与传播途径,阐明发生发展规律, 制定防制对策并评价其效果,以达到预防、控制和 消灭动物寄生虫病的目的。
二、流行三环节
寄生虫病在一个地区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 节,即感染来源、感染途径和易感动物。这三 个环节在某一地区同时存在并相互关• (1)首先,进行详尽的病史调查:了解发病养殖户历次发
生过哪些疾病,同时详细询问发病动物的品种、年龄、来源、 饲养管理方式、发病季节、发病率、死亡率、饲料转化率等, 此外还要询问本次是否进行过药物治疗,药物的种类、剂量 及疗程是否准确等等。
• (2)其次,进行环境调查:寄生虫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有
• 三种因素常常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寄生虫病的 流行。
四、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1.地区性:寄生虫病的流行常呈明显的区域性或地方性。 2.季节性: 寄生虫病的发生往往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或季节性差异 3.散发性:动物寄生虫病大多是呈散发性的,多以慢性经过致使畜、
禽、鱼类消瘦、贫血、降低生产性能,影响畜(水)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自然疫源性:有些保虫宿主分布在未开发的原始森林或荒漠地区, 其体内寄生虫在野生动物之间互相传播,家畜只要进入这种地区时就有 可能获得感染。这种地区称为原发性自然疫源地。有些保虫宿主分布在 家畜的生活区内,其体内寄生虫除在野生动物之间传播以外,还可在家 养动物与野生动物之间传播,这种地区称为次发性自然疫源地。
五、影响流行的因素
1.宿主因素:寄生虫能否感染宿主及感染后能否发病主要受宿主的自身条 件所决定。宿主条件可分宿主内在性条件和外来性条件。
• (1)内在性条件:是指宿主本身所特有的条件,如动物品种、动物个体 抵抗力、宿主的年龄不同,对虫体易感性也不同。
• (2)外来条件:外来因素较多,主要有饲养管理、动物使役和宿主免疫 程度等。
2、环境因素:环境决定着虫体由终宿主排出后能否继续发育,宿主能否交 替,能否延续种族。主要的环境因素有:
• (1)气候:指温度、气压、紫外线、氧气浓度、降雨量、温度、风向等 易于变化的各种条件的组合。
• (2)土壤:虫体在卵和幼虫期在土壤中生活,土壤的化学组成、pH值等 变化都能影响寄生虫各阶段的生长和发育。
(二)自然因素
• 包括气候、地理、生物种群等。
• 纬度、海拔高度、光照、土壤、植被的不同, 必然导致寄生虫、中间宿主和媒介者的分布不同。 因此,寄生虫病的流行往往表现为季节性和地方 性。
(三)社会因素; • 包括社会经济状况、文化素质、科技水平、法
律法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饲养管理条件 以及防疫保健措施等。
(5)节肢动物传播:如一些原虫和丝虫
(6)自身感染:如猪带绦虫的患者呕吐时,可使孕卵节片或虫 卵从宿主小肠逆行入胃,而再次使原患者遭受感染。
(7) 医源感染:
3、易感动物:是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和免 疫低下的动物。
三、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生物学因素 1.寄生虫发育过程所需要的时间; 2.寄生虫的寿命; 3.寄生虫以什么形式或什么发育阶段排出宿主体外; 4.中间宿主的种类、分布密度、习性、栖息地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