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成果公示前言上世纪80年代至今,宝应共编制完成了三轮城市总体规划,第一轮城市总体规划(1983-2000);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5-2010)于1997年市政府批复;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于2004年通过专家论证,2005年报市政府批复。
几轮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引导宝应县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提升,城市特色得到了极大的彰显。
进入21世纪以来,宝应迎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总量增速明显,城市规模迅速扩张,目前人口与用地规模已超出了上轮总规确定的中期和远期目标,同时城市发展又面临着国内外环境变迁、区域交通变化、产业结构转型、城市空间重组等挑战,人文、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建设目标也对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这些背景,县政府于2008年决定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以适应宝应新时期城市现代化建设需要,及时把握外部条件变化带来的城市发展动力与机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构建指引城市长远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和政策框架,为城市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2010年9月14-15日,《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通过了由扬州市规划局组织的专家论证。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现就《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公开征求公众意见,欢迎广大市民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完善报批成果,指导未来城市发展,共建美好家园。
相关意见和建议可在公示现场留言,也可邮寄至宝应县城乡规划管理办公室(地址:宝应县苏中北路35号,邮编:225800)。
咨询电话:0514--88223004公示网址:/gh/gh.asp现场公示:宝应县规划公示栏(宝应县建设局大门南侧)宝应县城市规划指挥部宝应县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要点一、总则1、修编目的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又好又快发展”的精神,实现江苏“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发展要求,适应宝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区域交通条件,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编制《宝应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2、规划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宝应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加强与周边城市产业分工协作、城镇发展、空间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衔接,促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研究区域发展态势,选择合理的城市化战略与路径,改变均衡发展模式,走集中、集聚、集约的发展道路。
从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角度研究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合理组织区域和城市交通体系,加强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运用城市设计的理念和手法,有机组织自然景观体系和人文景观体系,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
3、规划重点生态优先:保护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做到增产不增污。
城乡统筹:确定镇和村庄的建设标准,划定不同空间类型管制范围,制定空间管制措施。
交通引导:以区域交通条件变化为指引,实施交通引导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乡空间合理布局。
特色营造:合理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在充分挖掘宝应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形成适应城市发展的总体布局结构和景观框架,建设宜居城市。
4、规划范围1)、县域:宝应行政辖区,总面积1486.23平方公里。
2)、规划区:总面积451平方公里。
东到经十六路,南到沿广公路,向西、向北至宝应县行政界线。
3)、中心城区:即县城区范围,东到经十六路,南到纬十四路,西到京杭运河,北到纬一路,总面积约102.21平方公里。
4)、旧城区:总面积4.33平方公里,东到白田路、南到宝射河、西到京杭大运河、北到泰山路。
5、规划期限近期:2010—2015年;远期:2016—2030年;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二、发展目标1、总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深入实施市场化、工业化、国际化、城镇化、知识化战略,本着“生态优先、保障发展、创新机制”的原则,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在苏中率先实现小康,将宝应建设成为具有经济活力、人文魅力、生态优良的宜居创业型城市,体现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
2、区域功能定位扬州新兴的现代化工贸城市、具有里下河地区景观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和江苏省重要的高效农业生产加工基地。
3、区域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主动配套苏南、全面对接扬州1)、与长三角地区:积极融入,寻求合作2)、与苏南:接受辐射、主动配套3)、与扬州:全面对接、资源共享4)、与周边其它城市:优势互补、竞争合作4、产业发展战略1)、第一产业:加快发展都市型农业和生态型农业,结合城镇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依托各类有机产业基地,本着“集中投入,规模开发”的要求,强化有机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农业,引导农业现代化、规模化经营,积极打造全国有机农业产业中心。
2)、第二产业:整合优化电工电器、食品医药两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棉纺织品、玻璃制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及文教玩具五大特色产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促进规模企业发展;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特色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群;加快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企业科技素质和产品科技含量,增强竞争实力。
3)、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建立健全旅游业综合服务体系,积极融入宁镇扬旅游圈、长三角旅游圈;依托宝胜物流园区,大力发展快速、高效的第三方物流,鼓励多元化投资,逐步建成具有仓储、运输、加工、配载等服务功能齐全的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调整优化商业布局,逐步建立现代商业网点体系。
5、社会发展战略合理调控城乡人口规模增长和空间分布,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增加城镇就业机会,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步伐;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新型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卫生服务整体水平。
三、县域城乡规划1、人口与城市化1)、总人口2015年县域总人口103万人,2030年县域总人口110万人。
2)、城镇人口2015年县域城镇人口50万人,2030年县域城镇人口71.5万人。
3)、城市化水平2015年县域城市化水平48.5%,2030年县域城市化水平65%。
2、县域城镇空间1)、空间发展战略由“分散”走向“集中”,由“均衡发展”转向“重点建设”,依据资源条件、城镇型功能中心的培育、特色功能区域的形成以及环境保护和旅游开发,将县域划分为五个片区,突出不同的资源条件和资源约束下,对片区的功能和特色的培育,引导城镇空间的极化发展、层次推进。
2)、城镇体系空间结构A、中心片区:包括县城区、山阳镇,产业发展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配合京杭运河西部生态旅游建设,构筑经济、文化、服务、旅游、物流的综合功能片区。
山阳镇可选择湖滨地区,适度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及其配套商业服务业。
B、北部片区:包括曹甸镇,大力发展现有文体教玩具的基础上,整合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将空间增长由外延拓展转向土地高效使用的内涵发展。
C、南部片区:包括鲁垛镇、柳堡镇、夏集镇,为城市化发展集聚空间,选择性发展以鲁垛镇和柳堡镇为中心的棉纺业、精细化工集中区,同时依托柳堡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旅游。
D、东部片区:包括射阳湖镇和广洋湖镇,为县域内有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为主的开敞空间。
本片区依托现有高效农业基地及水产养殖基地,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依托良好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作为县域重要的生态保护区,限制污染性工业企业进驻。
E、西部片区:包括范水镇,是宝应南部城镇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大力发展传统棉纺业基础上,优化产业结构,做大做强棉纺业产业链,增产不增污。
3、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城镇名称城镇数量城镇人口(万人)中心片区县城区2 48山阳1.5西南片区范水1 7北部片区曹甸1 5东部片区射阳湖2 1.5广洋湖1.5东南片区鲁垛3 2柳堡3夏集2合计9 71.5城镇职能结构城镇名称城镇职能中心片区县城区苏中水乡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生态工贸城市,县域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山阳休闲康体生态旅游城镇西南片区范水县域南部工业型城镇北部片区曹甸县域北部工业型城镇东部片区射阳湖生态旅游型城镇广洋湖生态文化休闲型城镇东南片区鲁垛工业型小城镇柳堡红色旅游商贸城镇夏集工业型小城镇四、综合交通1、发展目标建成扬州北部,沟通苏北与苏南地区的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的运输体系。
2、铁路淮扬镇铁路规划在宝应城区设置宝应站,位于城南新区,为客货混合站,占地约10公顷。
3、公路网规划1)、高速公路依托京沪高速公路,建议京沪高速公路在范水镇增加一处互通,京沪高速公路在宝应将有四处互通,分别位于泾河、宝应城区、范水、夏集镇。
2)、一级公路淮江公路复线:省道,途径泾河、安宜、范水,线路沿着京沪高速公路西侧。
安大公路:为《扬州市公路网总体规划》中新安大公路(宝应县西安丰至江都市大桥镇)宝应段,途径西安丰、射阳湖、望直港、柳堡、夏集,主要加强东部地区和中心镇的纵向联系。
西泾公路:途经泾河、曹甸、西安丰,是宝应最北侧的东西向干线,是泾河、曹甸、西安丰及盐城部分地区进入高速公路的主要通道。
331省道(盐金公路):省道,途径射阳湖、望直港、安宜、山阳,是横向最主要交通干道,建议331省道在宝应四桥(纬二十六路大桥)建成后,向西与金湖顺接。
沙范公路:是宝应县南部东西向通道,联系范水和柳堡。
332省道(界临沙公路):省道,是宝应南部的东西向通道,是范水、柳堡、夏集及高邮市北部地区进入高速公路的主要通道。
3)、主要二级公路237省道(淮江公路):省道,途径泾河、安宜、范水,是宝应纵向的干道。
西夏公路:位于县域中部,联系鲁垛、柳堡、夏集,加强中部地区的纵向联系。
射广公路:联系射阳湖、柳堡、夏集等镇,加强东部地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
沿广公路:由安宜至广洋湖,并连接237省道,加强横向联系。
中山公路:联系中港与山阳,加强纵向联系中范公路:联系中港与范水,加强纵向联系,与中山公路构成宝应大运河西侧南北向联系的重要规划县域构建两条南北向的旅游道路,技术等级为三级,一条位于县域西部,宝应湖东侧,主要加强宝应湖开发;另外一条位于县域东部,主要沟通射阳湖、兰亭荡、广洋湖等湖荡资源,提高宝应的旅游功能。
5)、其它公路镇村公路达到三级标准,新建的公路,应避免穿越镇区,对穿越镇区的现有公路进行断面改造或局部改线,力求使公路交通利民而不扰民。
同时,城镇建设应合理地利用公路引导城镇产业布局,避免区域公路街道化,保证公路交通畅通、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