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韩愈作品阅读练习(附答案)

初中韩愈作品阅读练习(附答案)

初中韩愈作品阅读练习(附答案)
韩愈作品阅读练习
《马说》
一、基础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注音
①祗辱②骈死③槽枥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或尽粟一石:②虽有千里之能:
③才美不外见:④且欲与常马:
3、翻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马说》是一篇,作者。

文章短小精悍,通篇运用手法。

5、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文章借有关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封建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做”“,而伯乐喻指,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

7、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作者借此表达了的心情。

8、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9、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

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

参照最后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二、简答
1、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A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句子是
B流露作者怀才不遇之感和愤世嫉俗之意的句子是
C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2、文中的千里马有怎么样的特征?你认为应该怎么样去识别千里马?
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它暗示了什么?
4、“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怎样的作用?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句话表达了作用怎样的思想感情?
6、“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怎样的境遇?
7、“一食或尽粟一石”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目的何在?
8、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9、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表达了作者哪几种复杂的感情。

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流露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第二段的四个“不”字的根源是什么?运用排比修辞方法的目的何在?
12、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

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13、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一、1、略 2、①有时②虽然③显现④尚且 3、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杂文唐朝韩愈托物寓意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千里马圣明的君主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7、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8、B 9、学生能联系当今的社会现实,说出自己的理解即可。

二、
1、A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C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1)有两个特点:食量大和能够日行千里。

(2)首先要观察和辨别人的能力大小,然后给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机遇,在实践中挑选辨别人才。

3、(1)首先写了千里马辱没在奴隶人手中,至死而名不称的终身遭遇。

然后写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遭遇,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的待遇都办不到,最后写了千里马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赏识,反而被埋没摧残。

(2)暗示了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反而摧残埋没人才,致使大批人才被埋没。

4、(1)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千里马被埋没摧残完全是因为没有伯乐发现赏识它。

(2)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是论证的前提,立论的根据,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5、怀才不遇,愤世嫉俗。

6、这句话描绘了千里马的终身遭遇,是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

7、(1)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2)目的是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与众不同,为下文食马者的无知表现做铺垫。

8、第一段的“也”:无限痛惜。

第二段的“也”:愤怒、谴责。

第三段的“也”:深刻的嘲讽。

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情感。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表达作者无限痛惜的情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顾惜?”表达作者愤怒的谴责。

“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作者深刻的嘲讽。

10、伯乐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喻指人才。

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性作用。

千里马对伯乐有依赖的关系。

没有伯乐的发现和常识,千里马就会被摧残和埋没。

流露作者怀才不遇,愤世嫉俗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1、源于“食马者”的无知。

目的在于激发人们的不平之感,表达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

12、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13、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14、点明文章主旨。

“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