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歌起源及《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中的地位。
(2)了解诗中运用的“兴”和重章叠句等创作手法。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
了解“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关雎》音频资料,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是我们这个民族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抒发情感的最佳方式,连系情感的最佳纽带。
那么,诗歌的源头在哪里呢?(学生回答)《诗经》,尽管它成书于两千多年前,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仍留有它的踪迹。
大家知道“之子于归”的意思和出处吗?(学生回答,教师提示)这节课,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诗经》简介
1、“诗三百”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称《诗》。
它保存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作品,共305篇,也称“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
到汉代被尊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
2、“诗六义”
“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xìng)。
是对《诗经》中作品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所做的高度概括。
风、雅、颂是诗的种类,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作品分类: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
“风”包括了十五个诸候国的民歌,即“十五国风”,共160篇。
“雅”是正声雅乐,是正统的宫廷乐歌。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一共有105篇。
“大雅”是用于隆重盛大宴会的典礼;“小雅”则是用于一般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祖先,祈祷赞颂神明,现存共40篇。
表现手法:
赋:“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引自朱熹《诗集传》,下同)。
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兼有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朗读诗歌
1、教师播放《关雎》音频资料,学生一边听,一边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雎.鸠()窈窕
..()
..()参差
..()好逑
荇.菜()寤寐
..()辗.转()琴瑟.()
芼.之()乐.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教师点拨:《诗经》形式上以四言为主,停顿为“二二”式。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
3、学生齐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四、理解文意,感知内容
1、初步感知
《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他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性。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内容。
教师点拨:《关雎》写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想象求而得之的喜悦。
孔子评价这首诗:“《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
2、分析首章(开头四句)
(1)在把握下列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洲、窈窕、逑
(2)感知内容
教师点拨:开篇用“兴”的表现手法,由雎鸠互相唱和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爱慕。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为全诗的纲领,统摄全篇。
3、分析次章(中间八句)
(1)在把握下列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参差、流、寤寐、思服
(2)感知内容
教师点拨:“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取河中之物起兴,长短不齐的水荇菜,或左或右,流动无方,隐喻淑女之难求。
紧接着表现“君子”因“求之不得”而日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情。
4、分析末章(结尾八句)
(1)在把握下列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文意。
琴瑟、友、芼、钟鼓、乐
(2)感知内容
教师点拨:“参差荇菜,左右采之”,接上章反复叠唱。
“采之”“芼之”仅换一字,描画“淑女”在水边一左一右地摘取、拔取荇菜,还是就眼前之景起兴,但气氛大不相同了,前写荇菜流动无方,状求女不得的忧思,此写采拔荇菜之灵活自由,喻淑女之既已求得,当同他相亲相爱,同喜同乐。
当然,这仅仅是“君子”一种美好的幻想。
五、品味语言
1、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
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
好处:委婉含蓄,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2、重章叠句(也叫“复沓”)。
第二章中“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与下文“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只改了一字。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和下文“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也只在相同的位置上变换几个字。
好处:有利于反复吟唱,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以充分地表达出诗人细腻的思想感
情。
3、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联绵词。
如“窈窕”是叠韵(两个韵母相同);“参差”是双声(两个声母相同);“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
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摹拟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好处:可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六、小结
这首诗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的朴实愿望,这是日常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所歌唱的是他们生活中真实感受到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
抒发的感情热诚真挚、纯洁朴实,全无庸俗虚伪之态,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纯真之美。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