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纲第一章◆文士学校文士是古埃及所特有的一种人物,这些人大多是从寺庙学校毕业,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长于文墨,并且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
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平常也可在露天或大树下教学,这种学校一般是比较初级的和启蒙性的学校,主要讲授一些识字、阅读、书写和基本计算方面的知识。
对天赋较高的学生,可加授天文、医学和法律方面的知识,但全部学习内容中都浸透着迷信、巫术、神学精神。
文士学校的入学年龄无严格限制,学习年限也长短不一,这些学校靠收取学费完成维持。
文士学校也招收一些自由民子弟,但家境贫寒的,即使上了学,也很难长久坚持下去。
在教学方法方面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学校记录纪律严酷,体罚被看作是正当的教育手段。
嘻嘻◆古儒学校公元前8世纪,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古印度出现了一种办在婆罗门僧侣家里的学校,统称“古儒学校”。
在此类学校中,教师被称为“古儒”。
学习的内容主要为《吠陀经》,涉及广泛的知识领域,还有如发音学、音韵学、语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祀等“六科”。
教学方法以记诵、讲解为主,同时也有一些讨论、复述、演示等。
在古儒学校,体罚是常用的手段。
(古儒学校不收学费,但实际上,学生家长常给古儒以丰厚的赠礼,学生毕业后对教师赠礼也是常事,可见古儒学校也非一般贫寒子弟所能进入的。
◆泥板文书楔形文字是世界最早出现的文字之一,当时苏美尔人用当地盛产的芦苇和黏土作为书写材料,以削尖的芦苇杆,在黏土泥板上压写字符,由于压出的字画成楔形,因此名为楔形文字。
将写好字的泥板晒干或者烧干后,即成为今天所说的泥板文书。
◆六艺“六艺”是西周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的合称。
礼是政治伦理课,包括奴隶制社会的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礼仪。
乐是综合艺术课,包括器乐、诗歌、舞蹈等,传说其内容包括六代之乐。
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射指射箭技术,御指驾驭战车。
书和数是基础文化课,书即识字习字,数即一般计算能力。
六艺中以礼为中心,文武兼备,代表我国奴隶社会全盛时期的教育水平。
其中书、数为小艺,主要在小学阶段学习;礼、乐、射、御为大艺,主要在大学阶段学习◆官师合一“官师合一”是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共同特点。
西周教育的教授者、管理者均由政府官员兼任,如国学即由国家礼官大乐正总负责。
礼官属下的某些乐官、军事官员等便是学校的教员。
这种西周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官师合一”。
(官师合一,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学在官府士子们如欲学习将来为官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只有求之于有司,学之于官学。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在官府反映了教育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平民和奴隶无权享受教育,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
①学术官守,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无学校。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②官师合一,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政教一体即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一,关于教育起源主要有哪几种学说?1)生物起源说主要观点: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教育不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局限性:把动物的本能,也就是抚养看做是教育,否认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抹杀了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2)心理起源说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局限性:心理起源论把儿童本能的模仿看成教育,认为教育不是人类社会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行为。
从一定意义上讲它同生物起源论一样,把教育看成是自然性现象,也否定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社会活动。
3)劳动起源说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并服务于劳动。
局限性:劳动虽然在教育的起源中确实发挥着重要的、绝对性的作用,但它只是教育起源的外因;混淆了教育和劳动者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
二,世界早期学校有哪些特征?1.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2.教育有阶级性(奴隶社会教育最突出的特点)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
三,斯巴达与雅典的教育制度有何异同?相同点:1.由于斯巴达人人数最少,为了对付奴隶和平民的反抗,于是不得不时刻处于军事戒备状态,这也决定了斯巴达注重军事体育的教育特征。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此儿童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军事体育训练。
而对文化知识教育较为漠视,教育方法却较为严厉。
2.雅典的教育目的虽然与斯巴达一样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但人才的含义却不相同。
雅典的教育主要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
为此他们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较为灵活。
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倡的办学方针,他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有教无类的本意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选受教育,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有教无类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官学以贵族身份为入学受教的重要条件,以此保证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
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四端在孟子看来,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又称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后天完善的道德其实就是先天“四端”的展开◆虚壹而静“虚”,指虚心,不以已有的认识妨碍再去接受新的认识;“一”,指思想专一;“静”,指思想宁静。
荀子告诉我们要做到清明,就必须做到虚心、专心、静心。
◆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就像接生婆一样,他所做的是帮人生孩子(知识),孩子(知识)是每个人自有的。
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
“苏格拉底法”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部分组成讥讽:在谈话中让对方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揭露出对方观点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的无知。
助产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
归纳和定义: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
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
◆藏息相辅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练习应相互兼顾,互相促进,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它不仅有助于巩固、深化课内学习内容,而且还能提高学习的兴趣,但课外学习也应张弛有度,劳逸结合◆《雄辩术原理》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方法的书,也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教育目的:培养演说家(雄辩家)培养演说家(雄辩家)的方法:及早施教,内容广泛的课程内容,因材施教一,孔子对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贡献?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他创立的儒家学派成为封建社会的官方哲学。
2.他提出的“有教无类”的口号,促进了文化教育的下移。
3.他对《诗》《书》《礼》《乐》《易》《春秋》古籍的整理和教学,不仅保存了古代传统文化,而且也使我国古代教育内容远离宗教,呈现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
4.他重视教育对社会和人的发展的作用,尤其主张“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的,一方面使得中国对教育功能的认识日益狭隘,但另一方面也使教育的政治伦理功能发展到极致,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5.他提出的许多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也大多数为后世所继承。
二,《学记》与《雄辩术原理》教育思想的比较与启示《学记》与《雄辩术原理》分别为我国和西方最早的系统论述教育教学的专著。
它们虽成书于两千多年前,其中却仍不乏真知灼见,于今日之教育仍不乏启发性。
教育学的雏形是《学记》。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方法的书,也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1.在教育作用和教育目的上,二者都重视教育的巨大作用,主张为统治阶级培育人才;但在教育与人、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上却存在着认识上的分野。
《学记》认为统治者要想感化人民,使人民遵守现行的社会秩序,成为一种习俗,就必须通过教育:要建设国家,统治人民,也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的地位。
《雄辩术原理》对教育的作用同样抱有坚强的信心,对教育的功能怀有极大的热情和期望。
昆作良从“人道”思想出发,尤其重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二者虽然都很重视教育,但论述问题的角度和着眼点却大相径庭。
《学记》是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政治的手段。
在教育目的上强调的是平民百姓对统治阶层及其意识形态—“君”与“俗”的绝对服从。
而昆体良则将教育与人性紧密结合起来,使教育成为发展人的手段,通过人的发展去促进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应该为人的发展提供保障2.在教育内容上,二者都强调德智并进,尤其强调要把德育置于教育内容的首位;但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则存在着程度上的差别。
《学记》明确提出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即“君子”、“圣人”模式的人物。
昆体良也强调德智并进。
除都要进行品德与知识的教育外,在实际上提出了学习有关生产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想法,认为学习和生产过程有着共同的规律。
而《雄辩术原理》出于培养雄辩家的目的,在教育内容上则较为宽泛,学生们除了学习道德知识和文法、修辞的知识以外,还要学习数学、文学、音乐和体育。
3.在教学观上,二者都关注教学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正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但在论述的侧重点上则有一定的差异。
两部名著的作者都用大量篇幅和文字总结了各自国度的教学实践经验,使其上升为理论。
在他们的论述中,表现出某种强烈的相似性。
《学记》对教学原则的论述均表现出明确、具体、凝炼、逻辑性强的特点:但其适用范围,仅局限在“大学”教学的范围以内,没有明确涉及基础教育,更未论及学前教育。
而《雄辩术原理》因其容量巨大,且要从小培养雄辩家,因而论及的教学范围则更为广阔。
4.在师生观上,二者都强调要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尊师重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在对儿童的态度和处理师生关系上则有高下之分。
《学记》关于学年的划分就体现了按年龄特征、能力大小进行教学的思想。
在这方面,《雄辩术原理地表达了同样的思想,且表达得更为明晰、突出。
《学记》和《雄辩术原理》都强调要发挥儿童的主动积极性。
在处理师生关系问题时,《学记》和《雄辩术原理》都十分强调尊师。
在尊师问题上,《雄辩术原理》强调尊师的同时,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合作。
昆体良强烈反对古罗马积习甚久的体罚现象,“强调总重、爱护儿童,保护儿童的自尊心,鼓励儿童的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