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杆塔接地电阻测试作业指导书

杆塔接地电阻测试作业指导书

2)当采用三端子测试接线时,应注意从接地装置到接地电阻测试仪引线端子G的引线应尽可能短,以消除引线电阻带来的测量误差;
3)测量前应拆除被测杆塔所有接地引下线,把杆塔塔身与接地装置之间的电气连接全部断开;
4)应注意保持接地电阻测试仪各接线端子、电极和接地装置等电气连接位置的接触良好;
5)布线方向可根据杆塔所处位置,以便于布线为原则视实际情况确定。但若测试数据与历史数据或相邻同地质条件杆塔接地电阻值比较有较大差异时,应考虑更换布线方向进行复测。
6 安全措施…………………………………………………………………………………………………1
7 作业准备…………………………………………………………………………………………………2
8 作业周期…………………………………………………………………………………………………2
9 工期定额…………………………………………………………………………………………………2
本指导书由云南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归口。
本指导书由云南省电力试验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编写。
本指导书主编人:陈宇民
本指导书主要起草人:陈宇民
本指导书主要审核人:
本指导书审定人:
本指导书批准人:
本指导书由云南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负责解释。
目 次
1 目的………………………………………………………………………………………………………1
9工期定额
10设备主要技术参数
查阅接地装置设计图,确认接地装置的几何尺寸及射线长度。
11作业流程
12作业项目、工艺要求及质量标准
12.1工艺要求及质量标准
12.1.1测量方法及工艺要求
在测量杆塔接地装置这类小地网时,0.618法与电位降法测量值基本相同,0.618法可以满足工程测试精度的要求。为减轻现场测试的工作量,可采用0.618法测量杆塔接地电阻。该方法应作为确定接地装置接地电阻是否超标的最终测试方法。30度夹角法的测量原理及限制条件与0.618法一样,但考虑到云南山区地形复杂,杆塔附近难有平坦开阔地带,要确定30度夹角比较困难,建议不采用30度夹角法进行测量;钳表法与0.618法相比,具有工作强度小、效率高、能有效检测接地引下线、避雷线联结好坏的优点,在测试方法正确的前提下,测量值较0.618法偏大,因此钳表法可作为杆塔接地电阻普测的测量方法,若测量值超标,再用0.618法复测。
7作业准备
7.1人员配备
工种:高压试验人员。
数量:至少2人。
素质要求:பைடு நூலகம்作人员必须经安规考试合格,工作负责人由熟悉接地电阻试验工作和具有现场工作经验的人担任;
7.2资料、图纸准备
7.2.1接地装置敷设竣工图,确定被测杆塔所在线路避雷线直接接地情况是否满足钳表法测试要求;确认被测杆塔接地装置放射线长度;
前 言
为提高云南电网公司供电企业输变电设备的运行、检修、试验水平,规范操作方法,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由云南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组织,编写了目前我公司输电线路杆塔接地装置接地电阻测试作业指导书。编写中遵循了我国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通用的贯标模式的要求。该指导书纳入公司生产技术管理标准体系。
本指导书由云南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提出。
GB/T17949.1-2000《接地系统的土壤电阻率、接地阻抗和地面电位测量导则 第1部分:常规测量》
DL/T887-2004《杆塔工频接地电阻测量》
DL/T475-2006《接地装置工频特性参数的测量导则》
DL/T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
Q/CSG 10007-2004《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3)布线方向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不同布线方向对测量结果影响小于10%,能够满足工程测量精度要求,测量杆塔接地电阻时,可不用考虑布线方向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在个别情况下,如果地中有部分或完全埋地的金属物体(如铁轨、水管或其它工业金属管道等),可能出现不同方向测试值偏差较大的情况。因此,当测试结果与相邻同地质条件杆塔接地电阻值相比,明显偏大或偏小时,应考虑改变电极布置方式,使布线方向与金属垂直,消除金属物体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1)垂直地面方向两层土壤状况下0.618法测量误差
垂直地面方向两层土壤如图4所示:
图4:土壤垂直分层示意图
土壤垂直分层时,0.618法测量所产生的误差决定于:地网尺寸a与上层土壤厚度h的比值、上下层土壤电阻率差值。
图5:土壤垂直分层下0.618法测量误差与土壤结构关系
其中:
从图5可以看出,当地网尺寸与上层土壤厚度可比时,误差较大;当两者相差较大时,误差较小。当下层土壤电阻率大于上层土壤电阻率时,测量结果偏小。当下层土壤电阻率是上层土壤电阻率的40倍以上时,测量结果偏小可达38%;当下层土壤电阻率小于上层土壤电阻率时测量结果偏大,最大偏差可达10%。
(1)放线长度对测试结果的影响
由0.618法及30度夹角法测试原理所决定,两种方法都有使用条件限制,即:
a. 有完全同质的土壤;
b. 有足够大的间距,以便电极可采取半圆的形式;
无论是0.618法还是30度夹角法,都要求有足够大的间距,以便电极可采取半圆的形式,才能保证测试精度满足工程精度要求。若放线长度过小,会造成测试值严重偏小,须引起高度重视。
(2)水平方向两层土壤状况下0.618法测量误差
土壤水平分层时,0.618法测量所产生的误差决定于:分层界面到地网的距离b与地网半径的比值及两层土壤电阻率的差值,见图6;及电流线与水平分界面的夹角,见图7。
地网距水平分层界面越近,0.618法测量误差越大;电流线与土壤分界面垂直时误差较大,与分界面平行时误差为零。当电流极处于高电阻率土壤区时,测量结果偏大;当电流极处于低电阻率土壤区时,测量结果偏小。
(1)0.618法工艺要求
0.618法试验接线如图13所示。
1)试验前应查阅被测杆塔接地装置型号,明确接地装置放射线长度L。电流极引线长度至少3L,鉴于目前110kV及220kV杆塔接地装置射线长度一般为50米,最大一般不超过60米,建议电流极引线长度为200米;由于互感对杆塔接地电阻影响较小,为方便工作,可将200米电流线与160米电压线并在一起收放线,以减小收放线工作量。
14 作业后的验收与交接……………………………………………………………………………………9
输电线路杆塔接地电阻测试作业指导书
1目 的
为规范云南电网公司的供电企业输电线路杆塔的接地电阻测试作业方法,保证安全,提高试验质量。
2适用范围
适用于云南电网公司供电企业输电线路杆塔的接地电阻试验作业。
3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引用而构成本作业指导书的条文。本书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书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2)钳表法工艺要求
钳表法测接线如图2所示。
1)测试前应明确被测杆塔所在的输电线路具有与杆塔连接良好的避雷线,且多基杆塔的避雷线直接接地。测试杆塔所在线路区段中直接接地的避雷线上并联的杆塔数满足表1的规定。不能满足表1规定的不能用钳表法测量;
2)被测杆塔的接地装置应只保留一根接地引下线与杆塔塔身相连,其余接地引下线均应与杆塔塔身断开。对于杆塔各脚接地装置未联在一起的,应用导线将断开的其它接地线与被保留的接地线并联,将杆塔接地装置作为整体进行测试。当测试值明显偏小(小于1)时,应注意确认其余接地引下线是否与杆塔塔身完全断开,因为当有两根接地引下线与杆塔塔身相连时,钳表法测到的是两接地引下线间的回路电阻,而非接地装置接地电阻;
3)测量前应使用标配精密环路电阻对钳表进行自检,测量时应注意保持钳口清洁,防止夹入野草、泥土等影响测量精度。测试时应注意使接地线居中,并尽可能垂直于钳口所在平面。
12.1.2作业流序
作业流程见图3。
(1)步骤一:作业准备
包括测试设备准备及资料准备。
测试设备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检查测试设备是否在检定有效期内;开机检查是否正常;测试线、接地桩、皮尺、工具等准备、使用标配精密环路电阻对钳表进行自检;
2 适用范围…………………………………………………………………………………………………1
3 引用标准…………………………………………………………………………………………………1
4 支持性文件………………………………………………………………………………………………1
5 技术术语…………………………………………………………………………………………………1
若测试结果仍不合格,则应更换塔角接地点再次测量,若合格则说明原塔角接地引下线与地网连接不良,应开挖检查并处理。若仍不合格,则确认该基杆塔接地电阻不合格。需采取措施对接地网进行改造
测试过程中应注重相邻同土壤构造杆塔接地电阻值的比较,若发现测试值有明显偏差,应改变布线方向,进行复测。
12.1.3测试结果误差分析
资料准备工作主要包括:确定被测杆塔所在线路避雷线直接接地情况是否满足钳表法测试要求;确认被测杆塔接地装置放射线长度;
(2)步骤二:使用钳表测量
若测量结果合格,则进行下一基杆塔测试,若不合格进行步骤三;
(3)步骤三:使用0.618法测量
若测试结果合格,则判断是接地引下线与杆塔连接处缺陷,应对接地引下线作除锈处理,并拧紧连结螺栓;处理完毕后再次用钳表进行测试,若合格则进行下一基杆塔测量,若仍不合格,则判断是避雷线与杆塔接触不良,应在适当时候登杆检查。
7.2.2接地装置历史测试报告
7.3设备准备
7.3.1接地电阻测试装置一套、钳型地阻仪一套。
7.3.2测试装置及钳表必须经过法定的检定单位检定并在有效期内使用,其精度必须满足该项试验的要求。
7.3.3测量导线根据需要准备,对讲机、皮尺、铁锤、接地电极、扳手、锉刀等及常用工具。
8作业周期
进线段杆塔2年;其它线路杆塔不超过5年。
10 设备主要技术参数………………………………………………………………………………………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