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

1. 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相关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并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2. 教学系统设计有什么不同的层次

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次:

(1) 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最初是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开始的,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教材、教学包、网络教学系统等作产品来进行设计。

(2) 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多指课堂教学,它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习者,在固定的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系统设计。

(3) 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这里所指的系统特指比较大、比较综合、比较复杂的教学系统,这一层次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标的确定,实现目标方案的建立、试行、评价和修改。

3.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当代学习理论分为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在教学中采用小步子呈现教学信息,当学习者出现正确反应时应及时予以强化。行为主义学派重视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外显行为与强化的思想,以及尊重学习者自定步调的个别化学习策略。

认知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个体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学应该按照信息的心理加工顺序准备教学活动。

4. 建构主义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所持的知识观是主观主义的,即人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主观建构的,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建构主义关心加工结果,认为图式不但会影响信息加工的结果,而且会影响加工过程。

5. 教学系统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个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个子系统,而后一个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个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

①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

②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 反馈性原则。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6. 教学系统设计理论

(1) 加涅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他认为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学习条件又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2) 瑞格卢斯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框架:认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就是“教学科学”,教学系统设计是规定性的教学理论,他还提出了建立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知识库的构想。他率先把教学过程的变量分为教学条件、教学策略和教学结果,并进一步把教学策略变量细分为教学组织策略、教学管理策略和教学传递策略。

(3) 细化理论:早提出者是瑞格卢斯,它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该理论的基础是认知学习理论,如奥苏贝尔的认知结构学说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等。

(4) 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梅瑞尔首先提出了一个有关知识的描述性理论,认为知识可以按照行为水平和内容类型进行两维划分。它的水平维度是记忆、运用、发现,它的教学内容类型维度是事实性、概念性、过程性、原理性。

7. 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就是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运用系统的方法进行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简约形式。其实质是说明做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1) 肯普模式—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ID1的代表模式)该模式特点可以用三句话概括: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需强调四个基本要素;需着重解决三个主要问题;需适当安排十个教学环节。

(2) 史密斯-雷根模式—基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ID2),该模式较好的实现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结合,较充分体现了“联结-认知”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

(3) 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为主”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ID3):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情景创设;信息资源的设计与提供;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8.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 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大类。

(2) 动作技能目标分类:分为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

(3) 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评价、组织、价值与价值体系的性格化。

9.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1) 言语信息:言语信息作为一种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够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实物的描述等具体的事实,能够在需要时将这些事实陈述出来。

(2) 智力技能:智力技能作为一类学习结果,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3)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用以调节其注意、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

(4) 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操作的流畅程度与时间的精确程度,可以反映行为表现的内部组织程度

(5) 态度: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做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心理状态。

10.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新发展

最大的变化是将教学目标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认知过程维度,另一个是知识维度。认知过程与旧版类似,仍分为六大类,分别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11. 霍恩斯坦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该分类理论将全部教学目标分为四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行为领域。

12. 三维教学目标的描述:

(1) 知识与技能:知识指事实、原理、规律等,一般分为“了解,理解和应用”三个学习水平层次,各水平层次有对应的内容和相应的要求;技能是指观察、阅读、表述等技能,一般分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个学习水平。

(2) 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与方法,科学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的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态度,是指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成分构成。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影响人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

13. 学习者特征分析

1.智力因素:(1)认知能力分析:对学习者认知能力分析,主要是了解学习者在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所表现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特征。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演阶段。

(2)认知结构分析:所谓认知结构,是指每个人呢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积累在大脑中形成的知识与经验系统,它由每个人能回想起来的事实、表象、概念、命题、观点等构成。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影响当前有意义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即有意义学习的发生与习得意义的保持,其效果都会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影响

(3)学习者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分析:是指在学习某个特定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时所具有的与当前新内容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状况。

2.非智力因素:(1)学习者的学习态度:了解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和态度,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有重要的影响。

(2)学习动机分析: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和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能推动学习。

常见的学习动机分类: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ARCS动机作用模型四要素:注意力(attention),关联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

(3)学习风格分析:学习风格由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构成,它是反应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

与学习风格相关的理论模型:洋葱模型:(1)最外层—教学偏好

(2)中间层—信息处理方式 (3)最里层—认知个性风格

14.什么是支架式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的步骤。 支架式教学策略被定义为“应该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步骤: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照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进入情境(将学习者引入一定的问题环境)

3.自主探究(让学习者自主探究)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习者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

15.什么是抛锚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的步骤。

这种教学策略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类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

步骤:1.创设情境(使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

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择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

3.自主学习(由教师向学习者提供解决该问题的线索)

4.协作学习(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深化每个学习者对当前所要解决问题的理解)

5.效果评价(在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习者的表现)

16.教学媒体如何去选择选择的时候要考虑的因素选择的方法有哪些

1.(1)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每个知识单元都有具体的教学目标。例如要求学习者知道某个概念或者明白某种原理。

(2)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各门学科的内容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会有所区别,同一学科各章节的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也有不同的要求。

(3)依据学习者特征选择:不同年龄阶段学习者对事物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考虑他们的年龄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