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分析讲课教案

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分析讲课教案

中国社会物流成本分析一、社会物流成本概述1.定义社会物流成本又称宏观物流成本,是指指报告期内国民经济各方面用于社会物流活动的各项费用支出的总和。

包括支付给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费用;应承担的物品在物流期间发生的损耗费用;社会物流活动中因资金占用而应承担的利息支出;社会物流活动中发生的管理费用等。

2.划分社会物流总费用划分为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三大部分核算。

运输费用是指社会物流活动中,国民经济各方面由于物品运输而支付的全部费用。

包括支付给物品承运方的运费(即承运方的货运收入);支付给装卸搬运保管代理等辅助服务提供方的费用(即辅助服务提供方的货运业务收入);支付给运输管理与投资部门的,由货主方承担的各种交通建设基金、过路费、过桥费、过闸费等运输附加费用。

保管费用是指社会物流活动中,物品从最初的资源供应方(生产环节、海关)向最终消费用户流动过程中,所发生的除运输费用和管理费用之外的全部费用。

包括:物流过程中因流动资金的占用而需承担的利息费用;仓储保管方面的费用;流通中配送、加工、包装、信息及相关服务方面的费用;物流过程中发生的保险费用和物品损耗费用等。

管理费用是指社会物流活动中,物品供需双方的管理部门,因组织和管理各项物流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主要包括管理人员报酬、办公费用、教育培训、劳动保险、车船使用等各种属于管理费用科目的费用。

二、我国物流成本现状1. 物流成本总额大,增速高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不断上升,增速也有加快的趋势。

同时,社会物流总费用占 GDP的比重下降缓慢,6年间下降不到0.5个百分点。

1991年以来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相关情况见表1。

如表1所示,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由1991年的518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0984亿元,年均增长7%,并且增速总体上有加快的趋势。

同时,虽然2005年和2006年物流总费用增速相比2004年有所放慢,但受油价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2007物流总费用增速猛然加快至18.2%,使一度逐年下降的物流总费用与GDP占比出现回升。

表12. 物流成本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物流成本主要由运输费用、保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部分组成,其中,运输费用和保管费用是物流成本的主体,管理费用只占物流成本的很小部分,通常低于5%,但在我国,管理费用往往占物流成本的15%左右,远远高于发达经济体的水平,由此可见我国在物流组织管理活动方面的低效率。

中国物流成本结构如表2所示。

年份运输费用(%) 保管费用(%) 管理费用(%) 总计(%) 199155.56 13.3315.07 100 200151.53 31.27 17.20 100 2002 48.38 32.79 18.84 100 2003 56.17 29.53 14.29 100 200456.87 29.08 14.04 100 200555.26 32.14 12.60 100 200655.43 31.50 13.07 100 200753.87 32.77 13.36 100 200855.25 32.42 11.60 100 200955.62 33.15 11.80 100 2010 53.93 33.7112.36 100表2 运输成本比重是一国或地区物流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一般说来,该比重越高,说明该地区物流产业越发达。

发达经济体的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的占比很高,如 2005年美国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占 62. 9%,且近几年一直稳定在该水平附近。

但我国物流成本中运输成本的占比相对较低,近些年来基本上处50% ~ 55%的区间内,说明我国的运输平均速度还较低, 仍保持着原始的物流操作模式,从根本上说明我国的物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同时,管理成本比重可以反映一国或地区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一般说来,该比重越低,说明该地的物流组织管理效率较高,物流业发展水平越高。

发达经济体物流管理成本占物流总费用的比重基本都在10%以下,如美国常年维持在 5%以下。

而我国物流成本中管理成本的比例较高,从1991年以来一直处于10%以上,并且在2002年以前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2002年达到1991年以来的最高点18.84%。

这些现象说明我国物流业的组织管理水平比较低,物流业发展仍很粗放。

3. 运输和保管成本内部结构发生变化首先,分析运输成本内部结构。

2007年,在我国运输费用中,道路运输费用为15623亿元,同比增长17.9%,占运输费用的63.2%,比2006年上升0.1个百分点;铁路运输费用为2521亿元,同比增长11.3%,占运输费用的10.2%,比2006年下降0.6个百分点;水上运输费用为3403亿元,同比增长23.4%,占运输费用的13.8%,比2006年上升0.7个百分点; 航空运输费用为270亿元,同比增长26.5%,占运输费用的1.1%,比2006年上升0.1个百分点;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费用2643亿元,同比增长11.3%,占运输费用的10.7%,比2006年下降0.6个百分点。

从上述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道路运输成本在我国运输成本中的比重最高,达到 60%以上,接下来依次是铁路运输、水上运输等,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物流运输以道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和水上运输为辅的基本格局。

其次,分析保管成本内部结构。

2007年,在我国保管费用中,利息费用为6310亿元,同比增长16.6%,占保管费用的42.2%;仓储费用为3876亿元,同比增长19.9%,占保管费用的25.9%;货物损耗费用为824亿元,同比增长17.4%,占保管费用的5.5%;配送费用为562亿元,同比增长37. 6%,占保管费用的3.8%;包装费用为529亿元,同比增长38.2%,占保管费用的3.5%;流通加工费用为2628亿元,同比增30%,占保管费用的17.6%;保险费用为152亿元,同比增长19.3%,占保管费用的1%。

另外,2006年我国保管成本范畴中的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物流费用继续保持30%左右的快速增长,物流增值服务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其中,配送费用为408亿元,同比增长30.7% ,增幅比2005年提高3.8个百分点;流通加工费用为2022亿元,同比增长31.3%,增幅比2005年提高5.6个百分点;包装费用为383亿元,同比增长29.5%,增幅比2005年提高1.2个百分点。

随着物流增值业务的迅速发展,配送、流通加工、包装等费用在保管成本中的比重上升,而传统的仓储、损耗等费用所占比重下降。

三、我国物流成本现状的成因1. 产业结构偏重型化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非常高。

2006年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1.8%、48.7%和39.5% ,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最大,而发达经济体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普遍低于30%。

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最大的特点便是产品的有形化,这客观上增加了对于物流运输、保管等服务的需求。

同时,中国产业的重型化倾向正日益显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重工业增加值在工业总增加值中的比重在55%左右,至2006年已上升到70%。

一般说来,重型化产业对物流的需求强度要高于轻型化产业。

因此,我国物流总费用的快速上升便不足为奇了。

2. 物流服务矛盾加大物流相关设施投资长期滞后,导致物流总运力不足,同时,经济快速发展,物流运输需求快速增长,这样,物流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脱节日益明显,导致运输费用居高不下。

2004年和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70073亿元和886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8%和25.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物流相关设施投资增长分别为20%和27%,但交通、仓储等物流相关设施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分别为11.55%和11.47%,基础环节如此低的投资比重很难适应快速增长的物流需求。

运力不足的直接后果便是压港、压库现象严重,特别是2003年以来煤炭、石油、铁矿、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运输尤其紧张,近期虽然有所缓解,但这一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同时,供需数量缺口存在的同时,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很低,导致物流供给在满足物流需求时的时效、质量等存在非常明显的问题。

另外,各种物流基础设施之间的综合化运作水平和效率还较低,比如说在我国集装箱外贸进出口货物中,采用沿海和内河支线国际多式联运方式完成的箱量只占运输总量8.6%。

综合运输和多式联运体系建设任重道远。

3. 专业物流服务发展不充分,企业自营物流比重高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使客户公司将物流业务外包,裁汰冗余资产,降低运营成本,聚焦于生产经营的利基领域,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而第三方物流( 3rd party logistics)提供商在提供物流专业服务方面具有规模经济优势和专业运营优势。

在第三方物流充分发展的社会里,社会物流成本相对于社会物流收入来说是较低的。

而我国却恰恰相反,第三方物流刚刚起步,企业物流服务相当多地仍由企业自身承担,或是由自身成立的专业物流公司完成,这造成物流管理成本高,企业物流运作效率低下。

目前3PL企业的业务量占全部物流业务量的18%,而日本为80%,欧洲为76%,美国为58%。

不仅如此,中国现阶段的3PL企业发展面临很多问题,比如第三方物流商基本上是运输商,局限于提供传统物流服务,仍未成为真正意义上现代物流提供商;企业过多地关注企业规模,不考虑企业实际而盲目扩张;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现象严重,企业生存的整体环境恶化,等等。

这样,社会整体的物流运作效率极低,物流成本的比重很难下降。

4. 供应链管理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就是基于最终客户需求,以基于Internet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

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整个商业流程的低成本与高效率。

目前,国外关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探索和实务发展蓬勃兴起,而在国内,供应链管理的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即使部分企业注意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但在实务中仍没有很好地运用,这与中国物流发展所处的阶段有关,更与供应链管理中很难控制的牛鞭效应有关。

引发这种效应的主要原因无非有触发因素和加剧因素。

前者主要包括终端市场波动、需求的多样化等,后者主要包括失败的预测、限制性订货条件、随机促销行为、MRP的僵化运算、非限制性订货条件、经济订货批量、销售波动、计划失误等因素。

而引起加剧因素的主要原因则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缺乏必要的协作。

统计结果表明,53.97%的制造商很少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协作或沟通,只有46.03%的企业表示经常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协作或沟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