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言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有所了解,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二、学习目标:1.美读,走进桃花源,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四、教法学法:教法1.自主探究法。
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
2、点拨质疑法:通过教师的点拨,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
3、交流合作法。
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
4、创设情景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
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
5.直观形象法:利用多媒体(CAI)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才能。
学法: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习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训练思维等多种功能。
《桃花源记》是一篇美文,只有让学生熟读成诵,才可能习得语感,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优美意境。
2.想象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
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故事,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意图,评价桃花源社会。
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约2分钟)1.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这个成语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去领略桃花源的美景,感受作者陶渊明的情怀。
板书课题:桃花源记展示:学习目标美读,走进桃花源,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预习展示:文体常识:记,古代的一种文体。
内容可以记人、记事、记山川名胜、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简介作者: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
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园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后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
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二)活动一:美读,走进桃花源(约10分钟)1.朗读课文(1)学生听朗诵,学生要注意正音、节奏感;(2)学生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
(3)小组内互评,看谁读得最清楚、流利。
通过讨论比较优劣找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4)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
要求:语句流畅,发音准确。
读出节奏感。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1)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
(2)勾划难点,互相讨论,或向老师提问。
(3)教师大屏幕出示重要字词句。
3.梳理文章的结构。
文章是以什么顺序写的?线索是什么?可以分几部分?文章以()为顺序,以渔人的()为线索,可以分为()桃花源,()桃花源,()桃花源三部分,层次分明,故事性强,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
一(1.)、发现桃花源二(2.3)、探访桃花源三(4.5)、重寻桃花源(三)活动二:品读,感悟桃花源(约20分钟)1.欣赏桃源的自然美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思考:(1)渔人在河两岸以及从山口进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并要求学生找出写景的句子。
(2)桃花源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进行描绘。
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
2.品味桃花源社会美。
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1)“桃花源除了景美,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什么美?”(2)这里的统治者是谁?衙门在哪里?这地方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桃源中人乐不思蜀?小结:这里没有战乱,没有阶级,没有纷争,没有忧伤,处处恬静,人们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乐的美妙生活画卷。
(四)活动三:评读,超越桃花源(约6分钟)学生默读课文第四、五段,思考并分组讨论:(1)这么美的地方它存在吗?你有什么根据?如果不存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呢?(2)陶渊明的理想社会能实现吗?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社会?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现代社会人生的认识。
如:和谐社会的理念。
现代中国的崛起。
中国梦的实现。
现代农村的发展:取消农业税、小康家庭、城镇化社区、经济开发区等。
(五)归纳总结,(约1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谈学习这一课的感受,也可以谈学习方法等等。
(六)延伸拓展,达标训练:(约4分钟)写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
附、说板书设计:桃花源记陶渊明自然美: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人桃间花源乐社会美:和平恬静怡然自乐园《桃花源记》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虽然初步认识了文言文,有了一点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但是文言基础还很薄弱,因此,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还很差。
针对这种情况,应让学生在课前先自己预习,结合课下注释或其他工具书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扫清文字障碍,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经历。
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或许会较顺利些。
八年级学生正是由少年向青少年过渡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是有待形成时期。
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语言材料来促进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培养。
与此同时,他们处于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充满激情,富有活力,但是在阅读中往往缺乏理性,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吃不透、抓不准,有一种“于我心有戚戚焉”但就是“心中有景道不出”,缺乏阅读的技巧,对阅读中的感受还是处于表面的浅层次和被动的接受,这就是初中学语文学习普遍存在的“瓶颈”。
为此在教学中,应注重通过对学生阅读方法、技巧的培养,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思维的理性,突破阅读“瓶颈”,全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
《桃花源记》效果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美读,走进桃花源,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2.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3.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围绕三个学习目标,我紧紧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
从学生的活动效果和达标检测看,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较为明显。
活动一: 1.采用了直接进入文本情景。
2.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词义和文章的意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活动二:品读,感悟桃花源,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通过集体探究,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主题,深入领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活动三:评读,超越桃花源,评论现代社会人生。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现代社会人生的认识。
如:和谐社会的理念。
现代中国的崛起。
中国梦的实现。
现代农村的发展:取消农业税、小康家庭、城镇化社区、经济开发区等。
本课教学,教师是引导,学生是主体,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真正实现了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1、在探究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让学生提问,教师点拨,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上还稍嫌不足。
2、课堂上,教师营造的氛围还不够浓,学生体悟作者的心境还不够真切。
《桃花源记》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部编教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篇文言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
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教师应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追求美好的生活有所了解,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从而做到文道统一,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
《桃花源记》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也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无人问津,皆出自于此。
作品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虚构了一个与世隔绝、宁静安乐的理想社会,富有传奇色彩。
诗人所描绘的“春蚕收长丝,秋收靡王税”,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中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
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
《桃花源记》测评练习1、本文作者是( )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落英缤纷欲穷其林土地平旷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延至其家此中人语云处处志之诣太守便扶向路寻向所志欣然规往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3、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缤纷:开朗:阡陌:交通:俨然:怡然:妻子:邑人:绝境:外人:间隔:无论:不足:未果:问津:垂髫:4、文章第一段中间几句富有诗意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文章第二段写渔人初进桃花源所见,写出了桃花源的哪些特点?6、听了渔人的讲述,桃花源里的人为什么“皆叹惋”?7、“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中的“咸”“各”“皆”有什么作用?8、由《桃花源记》诞生了一条成语是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什么?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印象中的作者是怎样一个人?10、用原文回答:(1)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
(2)、写世外桃源社会环境平静安定的句子:,。
(3)、写桃源人生活恬静舒适的句子:,。
(4)、写桃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
(5)、《桃花源记》中写出渔人初进桃花源的感受的成语:。
(6)表达世事沧桑变化,浑然不觉的心境,今天常引用陶潜的《桃花源记》中的语句:,。
(7)、《桃花源记》中可以用来形容春色美妙景致迷人的成语:。
《桃花源记》参考答案:1、东晋陶渊明2、顺着、沿着遇到花瓣走尽开阔同“邀”邀请摆、邀请告诉作标记到顺着从前计划不久渡口3、繁多的样子开阔明亮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整齐的样子愉快的样子妻子儿女乡邻与世隔绝的地方桃花源以外的人隔断不用说,更不必说不值得没有实现访求,探求指小孩4、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写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