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终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例如人是肺吸虫的终宿主。
2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3保虫宿主:又称储存宿主,指某些脊椎动物也可作为寄生虫在人体内寄生阶段的寄生宿主,如犬、猫也作为肺吸虫成虫的寄生宿主。
4转续宿主:是指含有滞育状态的非适宜宿主,一旦进入正常适宜宿主,又能继续完成生活史发育。
5复发:即疟疾复发。
指经过药物治疗或免疫杀伤作用,患者红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疟疾发作停止。
若无再感染,经过数周至年余,又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
6再燃:即疟疾的再燃。
疟疾发作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又引起的疟疾发作,成为疟疾的再燃。
7生活史(life cycle)是指寄生虫完成一代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包括寄生虫的感染阶段经一定途径侵入宿主,在宿主体内移行和寄生,某一生活史时期离开宿主机体,以及发育过程所需的宿主及传播媒介种类和相应的环境条件。
8虫媒病:由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或寄生虫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
9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的(原虫):在宿主免疫功能正常时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免疫功能受损时,出现异常增殖,致病力增强的寄生虫。
10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的寄生虫病可以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
11兼性寄生虫:既可在外界环境营自生生活并完成生活史,又能在宿主体内营寄生生活的虫种,如粪类圆线虫。
12感染期(阶段性)/infective stage/,是寄生虫生活史过程中在进入人体后能够建立感染的阶段,寄生虫必须发育至感染阶段,才能在侵入宿主后继续生存,发育和繁殖。
13疫水:是指被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以及寄生虫所污染的,具有传染性的水源。
14夜现周期性:微丝蚴在外周血中表现为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两种微丝蚴出现的高峰时间略有不同,斑氏微丝蚴为晚上22:00至次日凌晨2:00,马来微丝蚴为晚上20:00至次日凌晨4:00。
15伴随免疫:原发感染继续存在而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的现象。
16带虫免疫:宿主感染寄生虫后虽可诱导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对体内已有的寄生虫不能完全清除,维持在低虫荷水平,这种免疫状态称为带虫免疫。
17世代交替,疟原虫,弓形虫及吸虫兼营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方式,才能完成一代生活史,其无性世代和有性世代交替进行,称为世代交替。
1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两个方面)?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包括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及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表现在:1夺取营养2机械损伤3毒性与免疫损伤宿主对寄生虫的抵抗作用包括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2寄生虫病流行特点及流行因素?
流行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
流行因素:(1)自然因素,(2)生物因素,(3)社会因素
3寄生虫感染方式?
1慢性感染2隐性感染3机会致病4多重感染和重复感染5幼虫移行症和异位寄生
4试述消化道寄生虫病的检查方式?
各种消化道寄生虫多可通过粪便检查获得病原学确诊,如多数常见的肠道线虫,吸虫和绦虫,以及一些消化道寄生原虫等,后者常可查见包囊,卵囊或滋养体等发育期。
对蠕虫而言,除
可从粪便标本中检获虫卵,偶尔可查见其他发育期,如线虫的成虫,绦虫的节片等
5弓形虫致病特点?
(1)弓形虫的致病力与虫株毒力,宿主的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2)速殖子是弓形虫的主要致病阶段
(3)缓殖子是慢性感染的主要阶段
(4)弓形虫的感染多为隐性感染
6猪带绦虫病与猪囊尾蚴病的感染方式,致病特点
人体猪带绦虫病是因为误食囊尾蚴引起,而囊尾蚴病是因误食虫卵所致,其感染方式有3种。
1:自体内感染2:自体外感染3:异体感染
致病特点: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的肠道,引起猪带绦虫病;囊尾蚴的治病较成虫严重,所致疾病称囊尾蚴病,俗称囊虫病。
囊尾蚴可寄生于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在寄生部位造成占位性病变,危害程度因囊尾蚴数量和寄生部位而不同。
7.血吸虫致病及防治原则
(1)致病:血吸虫各期均可致病,主要为免疫性疾病。
尾蚴导致尾蚴性皮炎出现瘙痒小丘疹;童虫在体内移行,出现一过性肺炎,咳血,发热等症状;成虫寄生于血管内,引起静脉内膜炎,代谢等物质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III型超敏反应,虫卵:引起虫卵肉芽肿,异位寄生引起异位损伤。
(2)防治原则:
1)控制传染源:人畜同步化疗,首选药物吡喹酮。
2)切断传播途径:灭螺,粪便管理;安全供水
3)保护易感人群
8.疟原虫生活史各期与致病的关系?
寄生人体的疟原虫生活史基本相同,包括在人体内和蚊内两个阶段。
疟原虫在人体内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内,在肝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在红细胞内,除进行裂体增殖外,部分裂殖子可形成配子体,为有性生殖的开始,在蚊体内,完成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疟原虫对人体的主要致病阶段是红内期裂体增殖期,红外期疟原虫对肝细胞有损伤,但常无明显临床症状。
红内期的裂体增殖可引起疟疾发作,贫血和肝脾大。
主要致病状态包括:潜伏期,疟疾发作,疟疾复发和再燃,贫血脾大疟性肾病
9.钩虫贫血及疟疾贫血的比较
钩虫贫血的原因是(1)钩虫吸取血液(2)虫体头腺分泌抗凝素和不断跟换咬附口,造成伤口不断渗血,,(3)钩虫吸入的血液不断从肛门排出,疟疾贫血的原因:1)红内期直接破坏红细胞2)脾脏巨噬细胞吞噬红细胞的功能亢进3)免疫溶血4)骨髓造血功能抑制
10.食源性寄生虫如何防止?
(1)控制传染源:控制流行区传染源的扩散
(2)切段传播途径:尤其是注意管好粪便和饮食卫生
(3)保护易感者
11神经系统的寄生虫有哪些?
直接寄生在神经系统的虫种包括:广州管圆线虫细粒棘球绦虫棘球蚴溶组织内阿粑滋养体,弓形虫,肺吸虫童虫,猪带绦虫囊尾蚴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布氏锥虫和克氏锥虫以及致病性自生生活阿巴等
并非神经系统寄生,但可致神经系统症状的虫种主要有疟原虫,旋毛虫,血吸虫,粪类圆线虫弓首蛔虫棘颚口线虫等。
12皮肤与组织寄生虫有哪些?
(1)主要有寄生于皮肤组织的虫种太少,如蠕形螨虱等
(2)见于皮肤与组织的虫种多为同时寄生于其他组织器官的虫种,如猪带绦虫的囊尾蚴,蝇蛆,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3)部分生活史过程中有幼虫经过皮肤侵入的虫种如钩虫,血吸虫等,以及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的虫种,(4)见于特定组织的虫种有旋毛虫(幼虫寄生于骨骼肌)弓形虫的(包囊阶段见于脑组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