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牛伊利新希望新长征四个大佬的乳业江湖

蒙牛伊利新希望新长征四个大佬的乳业江湖

蒙牛伊利新希望新长征四个大佬的乳业江湖四个大佬的乳业江湖中国乳业的江湖,有两句话特别适合:●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套在中国乳业身上恰如其分。

●英雄人物能够推动并加速历史的发展,这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一个共同论点。

在乳业江湖里,这个法则同样有效。

风云际会的四个草原大佬在内蒙古草原,50后的郑俊怀、牛根生,70后的潘刚、李成云,这四个人书写了中国乳业的过去,又决定中国乳业的未来。

历史曾让他们身处同一战壕,但命运最终拆散他们,使他们成为对手,割据乳业、争霸江湖。

现在这四个名字背后是伊利、蒙牛、新希望乳业三个乳业巨头,以及一个乳业新军————新长征。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这四个人与这四个企业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90年代郑俊怀和牛根生共同缔造了伊利传奇,而后世纪交替之际牛根生出走伊利创建了蒙牛,有了蒙牛奇迹,2002年郑俊怀下野后潘刚接班成为伊利掌门人,继续书写传奇。

2008年郑俊怀复出试图东山再起,创建“新长征”品牌,从名称上看,这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很有老骥伏枥和不甘心的感觉。

从目前的名气看,郑俊怀和李成云要逊色潘刚和牛根生,但打开郑俊怀的履历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被业内人士称之为乳业教父,在其带领下,1996年,伊利股票成功上市,成为全国乳品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

1997年,郑俊怀在全国率先打破牛奶企业区域经营格局,走出草原,走向全国。

1999年,郑俊怀又在业内掀起一场产品革命——上马液态奶。

来自大草原的奶,摆脱了时间、地域限制,结果三元、光明等城市乳企在草原铁骑下统统败落。

而1999年是伊利的分水岭,因为众所周知的“郑、牛矛盾”,一批人跟随牛根生创办蒙牛,一批人离开伊利自谋发展。

这两批人现在都风生水起,前一批代表人当然是牛根生,后一批代表人当属李成云。

人的名树的影,尽管郑俊怀因为曲线MBO入狱,但似乎都没有影响郑在牛奶行业的地位,好像大家都原谅了郑俊怀的失误,并将郑入狱归结为“体制内错误”。

不管怎么说,郑俊怀已于2008年9月3日提前刑满释放;而且传闻郑获得巨额资助东山再起,巨额有40亿元之多,这个重量级数字说明郑俊怀没有被忘记,他的影响力还在哪儿。

这么多年来,潘刚和牛根生经媒体铺天盖地宣传,他们的脸谱可谓妇孺皆知,就不用费笔墨絮叨了。

但李成云需要重点强调一下,因为他的故事很复杂也很传奇,而且李成云在四个草原乳业大佬中年龄最小。

李成云曾经在伊利“郑、牛纷争”中远走华龙,那时他仅27岁,在伊利担任供应部总经理,那一年,29岁的潘刚刚刚成为伊利液态奶总监。

但李成云并没有离开乳业很长时间,受牛根生邀请,他与2001年底回到内蒙古加盟创业两年的蒙牛,从起初的管理一家公司到五年后作为生产经营副总管理着蒙牛二十八个事业部、分公司。

在繁花似锦的时候,他于2006年10月毅然离开蒙牛,创建了非常牛乳业。

第一年就创造了4850万元的销售收入,比蒙牛第一年的4300万还要多。

李成云的乳业轨迹在2008年又发生了变化,他与中国首富刘永好走到了一起,李成云出任新希望乳业控股公司执行总裁,他和刘永好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鲜奶”之梦,自此,36岁的李成云踏上了创建“中国鲜奶第一品牌”的新征程,这是一条所有人都想但几乎所有人都没有勇气走到底的路。

目前,“草原双雄”牛根生的蒙牛、潘刚的伊利与李成云领衔的新希望乳业已经完全占据中国乳业半壁江山,重出江湖的郑俊怀不会安于寂寞,他的“新长征”想必也有一番作为。

来自草原的四个乳业大佬终于聚首了,只不过各为其主,为了忘却的纪念,为了尊重对手,为了中国乳业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四个大佬将全力出击展开一场新的波澜壮阔的纷争。

当然,四个大佬的表现形式不会一成不变,特别是牛根生。

老牛的蒙牛董事长一职转由中粮集团总裁于旭波接替,但大家相信牛根生作为蒙牛教父的地位不会改变,他将会像一个无形的影子密切关注着乳业江湖,看着他的老朋友郑俊怀、晚辈潘刚和李成云的江湖争霸,必要时还可能会复出,因为联想的柳传志都可以复出,牛根生为什么不可以,郑俊怀都豪情万丈,何况他比郑要年轻近8岁。

乳业江湖的门派之争“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

”2008年之前,伊利、蒙牛在国内“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未尝败绩。

潘刚的任务很简单,接过前辈郑俊怀、牛根生的枪,稳扎稳打别贪功冒进,因为郑俊怀和牛根生留给潘刚的家底实在太好了。

而蒙牛创业时一穷二白,不过蒙牛确实很牛,资本运营和营销手段远超行业,从奥运捐款,到航五发射,从超女选秀,到全国捐奶,蒙牛总是善于捕捉公众眼球。

2004年6月10日,就在郑俊怀被举报的同一个月,蒙牛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共募集资金13.74亿港元,牛根生以1.35亿美元的身价进入当年度《福布斯》的“中国富豪榜”。

牛根生获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两年后伊利的潘刚获得“2005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一切都似乎顺风顺水,但一个化学名词“三聚氰胺”的出现,让“草原双雄”蒙牛、伊利遭遇前所未有的“滑铁卢”。

三聚氰胺,一个与老百姓几乎绝缘的化学名词搞得中国乳业天翻地覆,创建于1956年的三鹿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轰然倒地,而蒙牛、伊利等国内一大批乳企不同批次产品检测出三聚氰胺,蒙牛、伊利遭受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产品退货、下架、亏损等接踵而至,牛根生发表“万言书”,呼吁“救援蒙牛”。

此时,郑俊怀复出的消息即传遍乳业同行,而且品牌命名为新长征,可惜的是截至今日新长征乳业仍然未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知情人透露“郑俊怀是准备大干一场的,可惜时机不太好”。

显而易见,“三聚氰胺事件”时不与我,直接打乱了郑的复出计划。

但随着三聚氰胺的烟消云散,近来有关新长征乳业全国招商的消息又传了出来。

草原大佬郑俊怀、牛根生、潘刚因为三聚氰胺而焦头烂额之时,李成云带领的新希望乳业却是另一番风景,新希望乳业销售高歌猛进,产品全线飘红。

出现行业冰火两重天的原因很简单,是否含有三聚氰胺,如果产品合格,未检测出三聚氰胺,企业将销量大增,反之,销量大减。

当然获益的不仅仅是李成云的新希望乳业,北京的三元,外资的奶粉如雅培、美赞臣等都受益多多。

此次三聚氰胺事件揭开了中国乳业两大门派的三大纷争:城市乳企PK草原乳企、“奶源第一”原则PK“市场第一”原则、鲜奶PK常温奶。

前则是新希望乳业、三元,后者的集中代表则是伊利、蒙牛。

“三聚氰胺事件”给“市场第一”原则好好上了一课。

相信潘刚和牛根生都对“市场第一”原则的功与过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种反思的结果是牛根生直接卖企业,引进资本,建设牧场,潘刚也同样加紧跑马圈地全国建设牧场。

牛根生和潘刚用行动证明他们第一产业不可逾越的规律——产区规律,而且这一法则不管对于草原乳业还是城市乳企同样有效。

第一产业的根本在于产区,如好产区产好酒,好牧场产好奶等统统说明这个道理。

而草原乳企最大的卖点在于天苍苍的草原一望无边,但是内蒙古的牛奶运输到海南去,单单是过路费就是一笔不菲的开支。

因此在没有牧场的情况下,只能通过设置奶站收购奶农的奶,实现异地经营,但这也给三聚氰胺掺入的机会。

第一产业的产区概念是无法逾越的。

李成云率领的新希望乳业则代表另一门派,即以鲜奶为主的城市型乳企,有点类似北京三元,但覆盖范围要大。

新希望乳业的城市乳企纵贯西南、华东、华北、华中等区域,收购云南蝶泉、昆明雪兰、河北天香、安徽白帝、四川华西、新阳坪等十多家家城市型乳企。

新希望乳业依靠城市乳企的自有奶源牧场做文章,深耕细作鲜奶市场,不像草原乳企的常温奶漫天飞舞,玩人海战术。

城市型乳企这样做需要很大的决心,有利的一面是给消费者提供最佳的鲜牛奶,对消费者负责,但是另一方面,鲜奶的发展受制于鲜奶保鲜的运输半径影响,导致新希望乳业发展比较慢。

这也是为什么新希望乳业和三元尽管在鲜奶上占尽先机,但规模上落后于蒙牛、伊利。

李成云和刘永好的结合,是资本和运营理念的结合。

新希望乳业战略定位“中国鲜奶第一品牌”,这个很有前途,因为鲜奶比常温奶有营养,如果那以理解的话,可以用新鲜水果和罐头来作比较。

为了推广自己的新希望鲜奶,更重要的为了突破伊利蒙牛的常温奶围追堵截,李成云和新希望乳业08年10月新希望乳业斥资三千万登陆央视,2009年又投入六千六百万拿下央视黄金强档总冠名,但“鲜奶第一品牌”并不是单纯的靠嗓子就能成功,否则凭借牛根生和潘刚的实力,早已就振聋发聩,鲜奶要靠硬功,靠基本功。

截止2008年,新希望乳业投资近20亿元收购城市乳企,其中相当大一部分资金流向牧场和奶源投资。

2009年新希望乳业对奶源基地的收购和投资约为3至4亿元。

“进攻鲜奶的方向是对的。

”乳业评论人士陈瑜对记者说,“在消费者成熟度高的欧美发达国家,鲜奶在市场上占据绝对份额,这也必将是中国乳业的发展趋势。

”考虑到乳业的周期性,由于牧场资源的限制,蒙牛、伊利短期内以常温奶为主,但随着他们牧场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鲜奶这个中国乳业的未来他们肯定不会放弃,潘刚、牛根生、李成云在鲜奶这个阵地上必有一争,而后来者郑俊怀也不会放弃乳业的未来——鲜奶。

乳业大佬的未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郑俊怀、牛根生先后都曾主宰中国最大的乳企,但他们毕竟是50后,三聚氰胺事件后,倘若没有强势财团支撑,郑俊怀的新长征很难走的太远,不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看看郑俊怀新长征的第一步怎么迈,毕竟现在仍藏闺中,变数太大。

而蒙牛的董事长也换成了中粮的干部,所谓的不在其位不谋其事,除非万不得已牛根生不会重出江湖,但牛根生作为超一流的乳业高级参谋,定会给中粮的干部“洗脑”,常温奶是蒙牛最大的业务,放弃常温奶等于放弃现在,没有现在就没有未来,而未来就是鲜奶,因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定抓常温奶,一手抓鲜奶,而鲜奶的发展靠牧场投资。

潘刚的思维与牛根生相差不会太远,因为潘刚在伊利两次大的危机风波中已经证明了自己,“郑俊怀风波”和“三聚氰胺”都没有太多影响潘刚和伊利的发展,而且越挫越强。

目前伊利对奶源的重视前所未有,投资也是前所未有。

随着蒙牛和伊利的战略调整,他们与新希望乳业终于在鲜奶这块阵地上对决起来。

但领先者仍然是占据先机的新希望乳业,不过对决才刚刚开始,他们对决的不是现在,更多的是未来。

李成云在资本雄厚的刘永好家族支持下,打造“中国鲜奶第一品牌”的战略不会发生变化,但是新希望乳业决策层透露出来的信息看,他的对手不是伊利、蒙牛这对“草原双雄”,而是消费者本身,消费者对鲜奶的低认知度等限制了鲜奶市场,如果鲜奶市场太小,李成云、牛根生、潘刚、郑俊怀的对决便没有意义。

因此在鲜奶这个市场上,四个人有可能合谋,一起市场教育,做大鲜奶。

但这样会损害伊利、蒙牛的常温奶业务,因此“草原双雄”的战略选择也是非常尴尬;而且伊利、蒙牛的全国牧场布局有限,其从常温奶到鲜奶的转型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常温奶的经验也很难照搬到鲜奶推广上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