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制种合理密植与精量播种技术论文

玉米制种合理密植与精量播种技术论文

玉米制种合理密植与精量播种技术【摘要】在制种过程中必须做到合理密植和精量播种才能很好地提高种子质量、产量和商品的价值。

【关键词】玉米制种;合理密植;静量播种技术 1.玉米制种合理密植技术
合理密植就是充分利用温、光、水、肥等资源,协调好玉米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矛盾,在群体达到最大的情况下,保证个体健壮发育,从而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玉米自交系植株较矮小,株型紧凑,单株生产力较低,在杂交制种中合理密植是增产的关键措施。

1.1合理密植的好处
(1)合理密植可提高群体土地、光能的有效利用率。

合理密植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土地,使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最多的玉米株数,生产出最高的产量,让有限的土地生产出最高的效益;合理密植,可以保证群体最大程度上充分有效的利用光能,保证个体植株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确保作物获得良好的产量和效益。

(2)使玉米叶面积指数大小和生长发育关系更合理。

玉米种植密度合理,叶面积指数前期发展快,散粉期叶面积指数即可达到最大值。

玉米叶面积指数达最大值后,稳定时间长,下降速度慢,到成熟期时仍可保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

实践表明,这种密度的玉米群体光合作用能力强,生产积累的有机物质多,品质好,利于玉米植株生产出最高的产量。

1.2合理密植增产的原因
1.2.1玉米对密度反应敏感原因有以下四点:
(1)玉米主要靠主茎结穗,自我调节能力较差;(2)玉米单穗产量高。

如小麦单穗粒重约1g左右,玉米单穗粒重约130-150g若667小麦少收1000个穗仅减产1kg,而玉米少收1000个穗就要减产130-150kg;(3)玉米具有植株高大,叶片平展,根系发达的特点;
(4)玉米是喜光、喜水、耐肥的高光效作物,密度增大会导致空秆率增加。

1.2.2有利于协调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
玉米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粒重构成的。

试验表明,玉米的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均受种植密度的影响。

种植密度过稀,不能充分利用土地、空间、养分和光照,尽管单株发育良好,穗大、子粒饱满,但单位面积穗数减少,从而造成群体产量不高。

种植过密,尽管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了,但因造成田间通风透光不良,严重抑制了单株的生长发育,造成空秆、缺粒、穗小,也降低了群体产量。

只有种植密度合理,穗数、粒数和粒重协调发展,才能增产。

1.2.3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增加密度可以增加叶面积,减少漏光损失,增加生物产量,但是密度过大,就会导致群体内的光照变差,最大叶面积所保持的时间变短,光合势下降。

因此,合理密植能协调叶面积指数合理发展,改善田间光的合理分布,提高光合效率。

1.2.4有利于协调田间小气候
密度过大,田间湿度增加,温差下降,易于倒伏、感病,使玉米生长不好。

1.3合理密植的原则
玉米制种田的合理密度受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土地状况、气候条件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确定适宜密度,应综合分析各因素,因地制宜,保证群体与个体协调发展,使单位面积穗数、粒数和粒重的乘积达最大值。

一般应重点遵循以下原则:
1.3.1根据品种特性确定密度
在同一地区同样条件下,如果母本株型紧凑,叶数较少,早熟品种可适当大一些,反之则要小一些。

1.3.2根据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确定密度
土壤肥沃,施肥水平高,种植密度要大一些,反之则要小一些,掌握“肥地宜密、薄地宜稀”的原则。

1.3.3根据光、温等生态条件确定密度
一般高温短日促进玉米发育,密度要大一些,反之则要低一些。

1.4合理密植技术
1.4.1选用高质量的自交系
高质量的自交系是保证密度的主要因素。

如果自交系种子发芽率低,纯度不好,子粒大小不匀。

播后易造成缺苗断垄,而且出苗速度、生长势、发育进程等都会产生差异。

当高密度种植时群体整齐度差,矮株、弱株会产生空秆,造成减产。

1.4.2增加播种量
任何一个自交系都很难保证100%的出苗率,一般在90%左右。

如果出苗率按90%计算,单粒点播缺苗率将是10%,双粒点播缺苗率将是1%,如果是3粒点播,缺苗率将降至万分之一,其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播种粒效应根据为计划密度的2-3倍。

例如,报单4号的干粒重按300克计算,计划密度为每6675000株,需下种1万-15万粒。

即3-4.5kg。

1.4.3适当缩小行距
实践证明.适当缩小行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制种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

试验表明,紧凑型玉米。

密度为每6675000株左右,35-60cm的行距,对产量影响不大。

一般矮秆品种比高秆品种的适宜行距要小一些。

有的地方习惯大小行种植,便于管理,大行距60-80cm,小行距30-40cm。

1.4.4严格定苗
点播的定苗时绰穴留1株,条播的按株距要求定苗。

如遇缺苗断垄,可在相邻株留双苗,注意双苗长势要-致。

1.4.5留5%左右的预备苗
玉米在田间生长过程中,由于种子大小的差异或下种深线的不一致,或病虫害等原因,常使一些植株生长落后或变成弱小植株,最后甚至形成空秆,同时制种田还有相当一部分杂株,它们都要争夺光照和水分、消耗地力,应在初期发现时及时拔除。

另外,在进行田间管理时,特别是机械作业.会损伤一些植株,因而造成收获穗数少于留苗株数,难于实现高产。

为了保证实收株数,可留一些
预备苗,一般在5%左右,在拔节至抽雄期间将病、弱、杂株去除后,既保证了实收株数。

又提高了群体整齐度,增产效果明显。

1.4.6割除父本
按粉结束后割除父本,是制种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也是实现合理密植的一个重要因素。

割除父本后,群休的通风透光条件得到改善、有利于玉米后期激浆。

适当密植与割除父本相结合.增产作用也十分显著。

2.玉米精量播种技术
玉米精量播种具有省种、省工、省时、增产、经济等诸多优点。

资料显示,采用精量播种比普通条播玉米增产6%-25%。

长期以来,玉米传统的播种方式以每穴2粒或3粒点播为主,造成播种量加大,出苗后挤苗现象严重,不利于间苗、培育壮苗,成本上升。

此外,玉米亲本种子昂贵,为了节约亲本用量,解决原种不足问题,降低播种成本,提高单位面积生产率,打造精品种子,要大力推行玉米精量播种技术。

田间试验表明,玉米自交系、杂交种随种子发芽率的提高和点播粒数的增加,田间出苗率随之提高。

当种子发芽率为95%以上时实施点播,对田间出苗率影响不大,有利于培育壮苗,降低成本;当种子发芽率为90%。

95%时,实现2粒点播较经济;当种子发芽率为80%。

90%时,3粒点播较安全;当种子发芽率为70%—80%时,3粒以上点播才可行,在种子充足时尽量不做种用。

玉米丰产保苗是关键。

田间出苗率不但取决于种子活力及其发
芽率高低。

而且与播种深度、土坡墒情、地温高低、土壤质地等因素关系密切。

因此,生产上在选择优良种子的同时,创造种子发芽出苗的优良土壤环境是采用单粒点播的必要保障。

如果气候、土壤环境的可变性强,种子质量较高时,采用2粒点播可达到降低风险,节约种子的目的,一般不提倡3粒点播,造成种子浪费。

【参考文献】
[1]于兵.辽西地区玉米制种抗旱增产播种技术[j].垦殖与稻作,1997,(01).
[2]蒋佰武,李素勤.玉米制种田父母本行比及垄向对产种量的影响[j].新农业,1987,(1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