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三吏三别赏析“诗圣”杜甫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由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这。
其中的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 )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石壕吏》的翻译: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抓人。
老翁急忙越墙逃走,老妇赶忙走出来查看情况。
差役吼叫得多么凶狠啊!老妇人啼哭得多么凄苦啊!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都服役去防守邺城。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二个儿子最近牺牲。
活着的人苟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远完了!我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裙,而且食不果腹。
老妇我虽然年老力衰,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好像听到隐隐约约的哭声。
天亮后,我登程赶路的时候,只能同那一个老汉告别。
《新安吏》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乾元元年,安庆绪退保相州,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个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人围攻相州。
自冬至春,未能破城。
九节度的军队大败南奔,安庆绪、史思明几乎重又占领洛阳。
幸而郭子仪率领他的朔方军拆断河阳桥,才阻止了安史军队南下。
这一战之后,官军散亡,兵员亟待补充。
于是朝廷下令征兵。
杜甫从洛阳回华州,路过新安,看到征兵的情况,写了这首诗。
•新安吏的译文: 旅客走在新安县的大路上,听到按户籍册点兵。
请问新安吏:“难道因新安县小,壮丁已抽完,才抓这些不成丁的青年?”“府帖昨夜才下达,并令没有壮丁就依次抽中男。
” “抽来的中男实在太小了,如可能守住王城呢?” 健壮的中男还有母亲相送,瘦小的由于父母在战乱中去世,可就孤苦伶仃。
河水日夜向东流,青山还留著哭声呢! “不要让眼泪哭乾,收住你们纵横的泪水。
眼泪哭乾了会露出头骨,天地都不能改变这悲痛的安排,终归是无情我们官军(指九节度使)攻取相州,日夜盼望收复其地。
可是贼心难料(指史思明已归唐,又支援安庆绪),致使官军溃败。
就去原先营垒就食(因离洛阳不远),练兵也依凭著洛阳。
挖掘壕沟也不会深得见水(指劳役不重),放牧军马的劳役也还算轻。
何况朝廷官军是符合正义的,一切必然顺利,爱护战士一目了然。
送行战士不要哭得那麼悲伤,长官(指郭子仪)本像你们的父兄。
”《潼关吏》乾元二年(759 )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
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
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
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
便写下了这首《潼关吏》。
潼关吏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百万化为鱼。
战,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乾元二年(759 )春,唐军在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阳)大败,安史叛军乘势进逼洛阳。
如果洛阳再次失陷,叛军必将西攻长安,那么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屏障的潼关势必有一场恶战。
杜甫经过这里时,刚好看到了紧张的备战气氛。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对筑城的士兵和潼关关防的总写。
漫漫潼关道上,无数的士卒在辛勤地修筑工事。
“草草”,劳苦的样子。
前面加一“何”字,更流露出诗人无限赞叹的心情。
放眼四望,沿着起伏的山势而筑的大小城墙,既高峻又牢固,显示出一种威武的雄姿。
这里大城小城应作互文来理解。
一开篇杜甫就用简括的诗笔写出唐军加紧修筑潼关所给予他的总印象。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这两句引出了“潼关吏”。
胡,即指安史叛军。
“修关”何为其,实杜甫是不须问而自明的。
这里故意发问。
而且又有一个“还”字,暗暗带出了三年前潼关曾经失守一事,从而引起人们对这次潼关防卫效能的关心与悬念。
这对于开拓下文,是带关键性的一笔。
接下来,应该是潼关吏的回答了。
可是他似乎并不急于作答,却“要(ydo邀)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从结构上看,这是在两段对话中插入一段叙述,笔姿无呆滞之感。
然而,更主要的是这两句暗承了“修关还备胡”。
杜甫不是忧心忡忡吗?而那位潼关吏看来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
他可能以为这个问题不必靠解释,口说不足为信,还是请下马来细细看一下吧。
下面八句,都是潼关吏的话,他首先指看高耸的山峦说:“瞧,那层层战栅,高接云天,连鸟也难以飞越。
敌兵来了,只要坚决自守,何须再担心长安的安危呢!”语调轻松而自豪,可以想象,关吏说话时因富有信心而表现出的神采。
他又兴致勃勃地邀请杜甫察看最险要处:老丈,您看那山口要冲,狭窄得只能容单车通过。
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八句,“神情声口俱活”(浦起龙《读杜心解》),不只是关吏简单的介绍,更主要的是表现了一种“胡来但自守”的决心和“艰难奋长戟(的气概。
而这虽然是通过关吏之口讲出来的,却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
紧接关吏的话头,诗人却没有赞语,而是一番深深的感慨。
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忘记“前车之覆”。
桃林,即桃林塞,指河南灵宝县以西至潼关一带地方。
三年前,占据了洛阳的安禄山派兵攻打潼关,当时守将哥舒翰本拟坚守,但为杨国忠所疑忌。
在杨国忠的怂恿下,唐玄宗派宦官至潼关督战。
哥舒翰不得已领兵出战,结果全军覆没,许多将士被淹死在黄河里。
睹今思昔,杜甫余哀未尽,深深觉得要特别注意吸取上次失败的教训,避免重蹈复辙。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慎”字意味深它并非简单地指责哥舒翰的无能或失策,而是深刻地触及了多方面的历史教训,表现了诗人久久难以消磨的沉痛悲愤之感。
与“三别”通篇作人物独白不同,“三吏”是夹带问答的。
而此篇的对话又具有自己的特点。
首先是在对话的安排上,缓急有致,表现了不同人物的心理和神态。
“修关还备胡”,是诗人的问话,然而关吏却不急答,这一“缓”使人可以感觉到关吏胸有成竹。
关吏的话一结束,诗人马上表示了心中的忧虑,这一“急”更显示出对历史教训的痛心。
其次,对话中神情毕现,形象鲜明。
关吏的答话并无刻意造奇之感,而守关的唐军却给读者留下一种坚韧不拔、英勇沉着的印象。
其中“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两句又格外精警突出,塑造出犹如战神式的英雄形象,具有精神鼓舞的力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者并称什么?《新婚别》杜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杜甫“三别”中的《新婚别,精心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
此诗采用独白形式,全篇先后用了七个“君”字,都是新娘对新郎倾吐的肺腑之言,读来深切感人。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三段,也可以说是三层,但是这三层并不是平列的,而是一层比一层深,一层比一层高,而且每一层当中又都有曲折。
这是因为人物的心情本来就是很复杂的。
第一段,从“兔丝附蓬麻”到“何以拜姑嫜”,主要是写新娘子诉说自己的不幸命运。
她是刚过门的新嫁娘,过去和丈夫没见过面,没讲过话。
所以语气显得有些羞涩,有些吞吞吐吐。
这明显地表现在开头这两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 新嫁娘这番话不是单刀直入,而是用比喻来引起的。
这很符合她的特定身份和她这时的心理状态。
“兔丝”是一种蔓生的草,常寄生在别的植物身上。
“蓬”和“麻”也都是小植物,所以,寄生在蓬麻上的兔丝,它的蔓儿也就不能延长。
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得依靠丈夫才能生活,可是现在她嫁的是一个“征夫;很难指望白头偕老,用“兔丝附蓬麻”的比喻非常贴切。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这是一种加重的说法,为什么这位新娘子会伤心到这步田地呢?“结发为君妻”以下的八句,正是申明这个问题。
“结发”二字,不要轻易读过,它说明这个新娘子对丈夫的好歹看得很重,因为这关系到她今后一生的命运。
然而,谁知道这洞房花烛之夜,却就是生离死别之时呢!头一天晚上刚结婚,第二天一早就得走,连你的床席都没有睡暖,这哪里象个结发夫妻呢?“无乃太匆忙”的“无乃是反问对方的口气,意即“岂不是”。
如果是为了别的什么事,匆忙相别,也还罢了,因为将来还可以团圆,偏偏你又是到河阳去作战,将来的事且不说,眼面前,我这媳妇的身份都没有明确,怎么去拜见公婆、侍候公婆呢?古代婚礼,新嫁娘过门三天以后,要先告家庙、上祖坟,然后拜见公婆,正名定分,才算成婚。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两句,点明了造成新婚别的根由是战争;同时说明了当时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守边”战争。
从诗的结构上看,这两句为下文“君今往死地”和“努力事戎行”张本。
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广大地区沦陷,边防不得不往内地一再迁移,而现在,边境是在洛阳附近的河阳,守边居然守到自己家门口来了,这岂不可叹?所以,我们还要把这两句看作是对统治阶级昏庸误国的讥讽,诗人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婉而多讽”的写法。
第二段,从“父母养我时”到“形势反苍黄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了。
她关心丈夫的死活,并且表示了对丈夫的忠贞,要和他一同去作战。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当年父母对自己非常疼爱,把自己当作宝贝儿似的。
然而女大当嫁,父母也不能藏我一辈子,还是不能不把我嫁人,而且嫁谁就得跟谁。
“鸡狗亦得将将”字当“跟随”讲,就是俗话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可是现在,“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你却要到那九死一生的战场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还跟谁呢?想到这些,怎能不叫人沉痛得柔肠寸断?紧接着,新娘子表示:“我本来决心要随你前去,死也死在一起,省得牵肠挂肚。
但又怕这样一来,不但没有好处,反而要把事情弄得糟糕,更复杂。
军队里是不允许有年轻妇女的,你带着妻子去从军,也有许多不方便,我又是一个刚出门的闺女,没见过世面,更不用说是打仗了。
真是叫人左右为难。
这段话,刻画了新娘子那种心痛如割、心乱如麻的矛盾心理,非常曲折、深刻。
诗的第三段,是从“勿为新婚念”到“与君永相望'在这里,女主人公经过一番痛苦的倾诉和内心剧烈的斗争以后,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更高的角度,把眼光放得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