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甫诗歌鉴赏专题

杜甫诗歌鉴赏专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秋,其时杜甫在成都。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

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

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

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

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何等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

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怀念。

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岂非有家等于“无家”!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

相形之下,韩十四似乎幸运得多了。

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现在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

所以诗人用了一个摇曳生姿的探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同时透露出际此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

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韩十四终于走了。

五、六两句,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

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

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

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

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

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目前。

所谓以静衬动,写得实在传神。

等到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

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

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

此二句一纵一收,堪称大家手笔。

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

此情此景,简直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

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

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

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

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能说得准呢?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

“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耽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窠臼。

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诗歌鉴赏杜甫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

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

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

此为第一首,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

轩,长廊;楹,柱子。

赊,远。

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

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

“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

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

燕子呢,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

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

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

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

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

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

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

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

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

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

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

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

”(《黄宾虹画语录》)高明的绘画如此,感人的诗歌更是如此。

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琴台》诗歌鉴赏杜甫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此诗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时所作。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起首凌空而下,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

司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这里以地名指代相如。

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一如当初,丝毫没有衰减。

短短二句,如仇兆鳌说:“病后犹爱,言钟情之至。

”(《杜诗详注》)还有人评论说:“言茂陵多病后,尚爱文君,其文采风流,固足以传闻后世矣。

”(《杜诗直解》)诗的起笔不同寻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

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弹《凤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

这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

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俩便开了个酒店,以卖酒营生。

“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即围裙,形如犊鼻),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

诗人对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赞赏。

“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景中有情,耐人寻味。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默默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暮霭碧云,心中自有多少追怀歆羡之情!“日暮云”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

这一联,诗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

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骋,而又紧相钩连,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

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

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

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

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结句“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

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

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

《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颉颉颃颃兮共翱翔。

”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

这里,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说后世知音之少。

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江亭》诗歌鉴赏杜甫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安定,有时也到郊外走走。

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象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

“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

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可惜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不妨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一下。

王维是自己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自己表示欢迎、依恋之意;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

“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

“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自己为难。

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杜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

真是“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

“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众荣独瘁的悲凉。

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

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所以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