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内科护理学-原发性肝癌

内科护理学-原发性肝癌

一、概述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简称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内胆管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我国为高发区,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中位居第三位,排位于胃癌和食管癌之后。

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以40-49岁为最多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大约为2:1-5:1。

(一)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完全肯定。

1.病毒性肝炎原发性肝癌病人中约有1/3有慢性肝炎史。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癌高发区人群的HBsAg 阳性率高于低发区,而肝癌病人血清HBsAg及其他乙型肝炎标志的阳性率也高达90%,提示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高发有明显关系。

研究提示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癌的发病也密切有关。

2.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者占50%-90%,主要是在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基础上发生,而在欧美国家肝癌则常发生在酒精性肝硬化的基础上。

3.黄曲霉素黄曲霉素中的代谢产物黄曲霉素B1有强烈的致癌作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在粮油、食物受黄曲霉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发病率也较高。

4.其他因素肝癌的发生还与遗传、水源污染、有机氯类农药、亚硝胺类、华支睾吸虫感染等有关。

(二)分型
肝癌按大体形态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和小癌型,按细胞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和
混合型。

(三)转移方式
肝癌的转移方式有血行转移、淋巴转移、种植转移三种。

肝内血行转移发生最早、也最常见,很容易侵犯门静脉分支形成癌栓,脱落后引起肝内多发性转移灶;肝外血行转移以肺多见,其次为肾上腺、骨、主动脉旁淋巴结等。

淋巴转移以转移至肝门淋巴结最多。

二、护理评估
(一)症状与体征
原发性肝癌病人起病较隐匿,早期多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一般是经AFP普查检查出的早期肝癌,又称亚临床肝癌。

中晚期病人主要表现有:
1.肝区疼痛为常见的首发症状,约占31%-74%。

多呈肝区持续性刺痛或钝痛。

当肝表面的癌节结破裂,坏死的癌组织及血液流入腹腔时,出现腹部剧痛和急腹症的表现,如出血量大,还会引起晕厥或休克。

2.胃肠道症状主要为食欲减退和腹胀,也可有恶心、呕吐及腹泻等。

3.全身症状可有乏力、进行性消瘦、发热、营养不良和恶病质等。

4.转移灶症状如咳嗽、咯血、气短,头痛、呕吐和神经定位体征等。

5.最常见的体征是肝脏呈进行性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节结或巨块,边缘不规则,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压痛。

黄疸常在病程晚期出现。

伴有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者可有脾大、腹腔积液、静脉侧支循环形成等表现。

(二)并发症
1.肝性脑病是肝癌晚期的严重并发症,大约的肝癌病人因此死亡。

2.上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约占肝癌死亡原因的,常因合并食管、胃底静脉
曲张,破裂时发生呕血和(或)黑便。

晚期还可因胃肠道黏膜糜烂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而有广泛出血。

3.肝癌结节破裂出血当癌结节破裂局限于肝包膜下,可形成压痛性包块,破裂进入腹腔可引起急性腹痛及腹膜刺激征。

4.继发感染原发性肝癌病人在长期消耗或因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导致白细胞减少的情况下,抵抗力减弱。

再加上长期卧床等因素,易并发肺炎、败血症、肠道感染等。

(三)辅助检查
1.肿瘤标志物的检测
(1)甲胎蛋白(AFP)测定是肝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肝癌的普查、诊断、判断疗效、预测复发等有重要作用,其准确率达98%左右。

AFP诊断肝癌的指标是:①>500ug/L 持续4周,②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③在200ug/L以上的中等水平持续8周。

(2)谷氨酰转肽酶同工酶Ⅱ(GGT-Ⅱ)在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的阳性率可提高到90%,特异性达97.1%,小肝癌中GGT-Ⅱ阳性率达78.6%。

2.超声显像超声显像可显示直径为2cm以上原发性肝癌,对早期定位诊断有较大价值,结合AFP有利于早期诊断。

3.CT 是诊断肝癌较常用的方法,阳性率达90%以上,可显示直径2cm以上的肿瘤,如结合肝动脉造影或注射碘油的肝动脉造影,对1cm以下的肿瘤检出率可达80%以上,故为目前诊断小肝癌和微小肝癌的最佳方法。

4.X线肝血管造影可显示1-2cm的癌结节,阳性率达87%,结合AFP检测结果,可检出早期肝癌。

5.MRI 对显示子瘤和癌栓有价值,能清楚地显示肝细胞癌内部结构特征。

6.放射性核素扫描能显示直径3-5cm以上的肿瘤,有助于肝癌与肝脓肿、血管瘤等相鉴别。

7.其他如肝穿活检、剖腹探查等方法均可作为肝癌的诊断手段。

三、治疗原则
原发性肝癌目前最好的根治方法是手术治疗。

诊断明确者应争取尽早手术。

如果剖腹探查肿瘤已不适宜于切除,术中选择肝动脉插管进行局部化学药物灌注或肝血管阻断术,也可以将二者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全身治疗。

还可以采用液氮冷冻或激光治疗。

有条件可以进行肝移植。

在CT或超声定位后,用直线加速或60Co作局部外放射,与化疗以及生物和免疫治疗等联合治疗效果好。

四、护理诊断及措施
(一)肝区痛
肝区痛与癌细胞侵犯肝组织,肝包膜被牵拉或肝动脉栓塞术后产生栓塞后综合征有关。

护理目标病人能正确应对疼痛,疼痛有所减轻。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注意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疼痛伴随的症状,如恶心、呕吐,有无发热等。

2.一般护理病人应卧床休息,适当活动,但要避免疲劳;病室环境要整洁、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应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适当热量、易消化饮食,避免摄入高脂肪食物。

3.对症护理根据医嘱采取镇痛措施。

最新的镇痛方式为病人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 analgesia,PCA),即应用特制泵,连续性输注止痛药;病人可以自行控制,采取间歇性投药;给药途径包括静脉、皮下、椎管内。

此方式用药灵活,可以克服投药的不及时性,降低病人对止痛药的要求,减少病人对止痛药的总需要量和对专业人员的依赖性,增强病人自我照顾和自主能力以及对疼痛控制的能力。

对有恶心呕吐的病人应遵医嘱应用甲氧氯普胺等。

4.用药护理
(1)遵医嘱给病人应用抗肿瘤的化学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及时发现和处理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要鼓励病人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并坚持完成化疗。

(2)对实施肝动脉栓塞化疗的病人,应做好术前及术后护理。

术前给病人解释有关治疗的方法、步骤及效果,使病人做到心中有数,从而减少病人对手术的疑虑,做好术中的配合工
作。

术后由于肝动脉供血量突然减少,可产生栓塞后综合征,即出现腹痛、发热、恶心、呕吐、血清白蛋白降低、肝功能异常等改变。

应做好相应护理:①术后禁食2-3天,逐渐过渡到流质饮食,注意少量多餐,以减少恶心、呕吐,同时避免因食物的消化吸收过程消耗门静脉含氧量;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注意局部有无出血,如发现肝性脑病前驱症状等,应配合医生及时加以处理;③术后应观察体温变化,高热病人应及时采取降温措施,避免机体消耗量增加;④鼓励病人深呼吸和及时排痰,预防肺部感染,必要时吸氧,以提高血氧分压,利于肝细胞的代谢;⑤栓塞术1周后,因肝缺血,影响肝糖原储存和蛋白质的合成,应根据医嘱静脉输入白蛋白,适量补充葡萄糖溶液。

准确记录出入量,如出汗、尿量和尿密度,以作为补液的依据。

5.心理护理要关心、体贴病人,首先要掌握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对饮食、生活、治疗及护理的需求并尽可能协助解决;要尊重病人,进行任何检查和治疗时须讲清目的和副反应,以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取得病人积极配合;对情绪紧张或忧虑消极的病人,应避免各种医源性不良刺激;对已了解自己病情且较乐观的病人,应教给有关的治疗知识,让病人参与治疗和护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加强与疾病做斗争的信心;同时,使病人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调动其内在的康复潜力,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完成疗程和提高疗效极为重要。

(二)有感染的危险
感染的危险性与化疗、放疗导致的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有关。

护理目标未发生感染,出现感染时能及时发现和控制。

护理措施
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询问有无咽痛、咳嗽、腹泻、排尿异常等不适。

2.一般护理病房应定期紫外线消毒,减少探视人员,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病人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病人应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热量、易消化饮食,多食蔬菜、水果。

3.对症护理指导或协助病人做好皮肤、口腔护理,注意会阴部及肛门部的清洁,减少感染机会;出现呼吸道、肠道、泌尿道等部位感染时应遵医嘱及时用药控制;各项护理工作应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进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

(三)其他护理诊断
1.营养失调营养低于机体需要量,与肿瘤消耗、化疗所致摄入减少有关。

2.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癌结节破裂出血。

3.恐惧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五、健康指导
1.帮助病人保持乐观情绪,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有条件者应该参加社会性抗癌组织活动,增强精神支持力量,以提高机体抗肿瘤功能。

2.坚持有规律的生活,防止情绪剧烈波动和劳累,以减少肝糖原的分解,减少乳酸和血氨的产生。

3.全面摄取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戒烟、戒酒,减少对肝脏的损害;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

4.按医嘱服药,忌服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

5.定期复查,根据病情发展不同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