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第一单元《祝福》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祝福》二. 学习目标1. 了解封建主义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是绞杀中国劳动妇女的四条绳索,从而憎恶罪恶的封建伦理道德,认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
2. 学习运用肖像描写,环境气氛渲染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的写作方法。
3. 掌握课文在结构上的特点,进一步领会倒叙写法的作用。
三. 学习方法1. 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2. 剖析人物性格特点3. 了解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4. 观影《祝福》四. 作品出处《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彷徨》的第一篇。
当时鲁迅还是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对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和其它一些重要问题,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进行分析,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和颓唐。
反映到创作上,《彷徨》就没有象写《呐喊》时那样地有意,使作品比较的显出,若干亮色。
但这时的鲁迅,虽然“彷徨”却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积极地求索,不懈地战斗的。
因此,这一时期创作的《祝福》等几篇小说,虽然常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却仍充满了巨大的愤怒,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他在《彷徨》的扉页上,特意题写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彷徨》共收十一篇短篇小说,写于1924至1925两年时间。
五. 时代背景这篇课文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依旧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加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鲁迅塑造祥林嫂这一艺术形象,并不只是一般地写出一个劳动妇女的悲惨遭遇,而是揭露了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吃人的本质,对封建宗法制度作了十分有力的控诉。
六. 重、难点(一)划出课文中表明时间的词语,并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时间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三个半月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两年五年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约两年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二)倒叙手法的作用(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小说将祥林嫂的悲惨结局在开始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为读者设置了一系列悬念: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呢?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造成了浓厚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被骂为“谬种”,这就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三)序幕部分有关的环境描写1. 景物描写作用(1)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想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风俗习惯依旧阶级关系依旧(2)形象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揭示了封建迷信思想仍然统治农村的社会现实。
2. 初析鲁四老爷形象直接介绍⎩⎨⎧)()(顽固、守旧思想:大骂新党封建思想身份:讲理学的老监生 间接描写⎪⎪⎩⎪⎪⎨⎧⎩⎨⎧⎩⎨⎧)()()()(不学无术,装点门面凌乱残缺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内容书籍虚伪内容懒散一边脱落对联小结:是一个迂腐落后、虚伪落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顽固地维护封建旧制度旧思想,是没落的封建阶级代表人物。
(四)祥林嫂三次肖像描写及多种多样的方法刻画形象本文结构上是倒叙情节,我们姑且把祥林嫂三次肖像一起分析。
1. 写她出场时的外貌是用精细的刻画,写她的身世和勤快是用简明的叙述;写她被卖改嫁时的反抗是通过卫老婆子的生动描述;写她对儿子的思念是反复用全段一字不差的对话;写她精神所受的打击,运用了不少的比喻,如“死尸似的脸”、“炮烙似的缩手”、“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直是一个木偶人”等。
2. 写眼睛显示性格特点和一次次不幸遭遇所造成的她肉体和精神的变化。
(1)初到鲁家“顺着眼”——安分善良性格(2)二到鲁家“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先前那样精神了”——一连串不幸给她带来了创伤,精神上受刺激极度悲伤。
(3)和柳妈谈话第二天“两眼上便都围着大黑圈”——阎罗故事使她感到极大的恐怖(4)捐完门槛回来时“眼光也分外有神”——迷信神灵,在无知虚幻中获得安慰(5)四婶不准动祭器第二天,她“眼睛窈陷下去”——希望破灭,精神受沉重打击(6)河边与“我”相遇,“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刻画出历尽人生苦难而临近死亡边缘时的可怕形象(7)问“我”灵魂有无时,“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且“钉着我”——渴望解答的心情,这正是她临死前最后挣扎3. 三次外貌描写的作用初见第一次:不幸却还健壮,暗示着抗争的希望再见第二次:悲惨但尚有生气,经过抗争还是回到了不幸的起点上最后第三次: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不幸的顶点。
(五)思考: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1. 鲁四老爷为何皱眉,有几次?发现祥林嫂被抢走说了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2. 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3. 祥林嫂被迫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答:说明旧社会劳动妇女没有地位,死了丈夫还得受制于婆婆。
祥林嫂的反抗,并不是因为她在读书人家里做过事,而是她的自发反抗,她要摆脱这任人宰割的命运。
(六)分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1. 再次做女佣。
2. 祥林嫂的痛苦悲伤成了人们咀嚼品味和取笑的材料。
3. 柳妈的恐吓和祥林嫂捐门槛。
4. 捐门槛后仍得不到解脱,最后沦为乞丐。
思考:1. 原来不爱讲话,为何现在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反应如何?答:因为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但人们却很少同情和怜悯,鲁四老爷家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镇上的人们很快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说明在那个封建礼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祥林嫂享受不到一个普通人的权利,要忍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2. 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何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她有哪些变化?答:柳妈是个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毒害的小市民。
她的话本身没有什么恶意,但却使祥思想上更痛苦。
祥捐门槛是她的又一次反抗和挣扎,她要顽强地活下去。
争取恢复一个普通女佣的地位。
她还以为从此可以摆脱厄运了。
3. 祥林嫂受到的致命打击是什么?答:四嫂在祭祀时的一句话。
其实是四嫂背后的鲁四老爷的话:“伤风败俗”,“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帮手”。
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阻断了祥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七)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鲁镇的人们社会婆婆、大伯家庭鲁四老爷封建礼教一步步把她推向绝境要做奴隶而不得,正是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造成了她的悲剧。
(八)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由回想到现实,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照应,渲染气氛反衬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结尾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九)小说起名《祝福》的含义答: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她在祝福中死去,反衬其悲剧命运。
另外,劳动人民在旧社会无福可祝,无福可言,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
(十)归纳人物形象祥林嫂——勤劳善良、朴实顽强、曾挣扎与反抗,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被吞噬的旧中国劳动妇女典型。
鲁四老爷——迂腐、保守、顽固、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我”——厌恶封建礼俗,同情祥林嫂,软弱无能,无力给以帮助,具有正义感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模拟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题。
工之侨①得良桐②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③。
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战?莫不然矣。
”注释:①工之侨:虚构的人名。
②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③太常:太常寺,掌管祭祀礼乐的官署。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1分)A. 弦.而鼓之弦:装上琴弦B. 期年..出之期年:期限,年头C. 抱以适.市适:往,到……去D. 易.之以百金易:买,交换2. 用原文中的一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1)文中描述工之侨制作的琴非常精良的一句是:(2)工之侨的琴遭到拒绝的原因是:3. 下列哪两项与后来工之侨的琴在乐官眼中成为“希世之珍”没有必然联系?(2分)A. 作断纹焉 B. 作古款焉 C.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D. 抱以适市E. 易之以百金F.(贵人)献诸朝4. 对本文结尾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2分)A. 工之侨对世风日下深感悲哀,发出慨叹。
B. 作者借工之侨之口抨击世人的见利忘义。
C. 作者借工之侨之口抨击世人的趋炎附势。
D. 作者借工之侨之口抨击世人只重表面,不辨真假。
试题答案1. B2.(1)金声而玉应(2)弗古3. DF4.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