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徽商的家庭教育_陶昱

明清徽商的家庭教育_陶昱

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包括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婺源县六县。

徽州地区自明清以来文风昌盛,徽州人民总体文化素质很高。

而这离不开“贾而好儒”的徽州商人的大力支持和努力。

徽州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精于商业贸易,但与其他区域名商相比,有着一个最大的特点即:“贾而好儒”。

徽州商人认为:从事商业活动是谋生的一个手段,但并非终极目的,而“业儒”以光耀门楣才是徽商孜孜以求的目标。

因而徽州商人大多博学多才,精通诗文,擅长书画,以致获得“儒商”的美誉。

徽商希望他们的子孙后代都能继承他们的传统和家业,并能光宗耀祖,所以他们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

一、明清徽商重视教育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一)徽州文化传统以及新安理学的发展徽州地区山多林多,因而相对封闭,较容易形成自身独特的区域文化。

西晋末年,特别是唐宋以降,一些中原名门大族纷纷因战乱、任职或自己的偏好等原因大规模南迁,渐渐的汉文化取代了山越文化,徽州地区崇儒重教的社会风尚逐渐形成,“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

明清时期更是达到顶峰。

这一时期,徽州商业、医学、建筑、戏剧等都达到了鼎盛。

因为有这种很深的文化积淀和文化氛围,才会人人注重子弟的培养。

这种文化环境为徽州发展教育提供了土壤,也是徽商注重教育的思想渊源。

明清时期,政府以程朱理学为官学,徽州理学思想更是大盛,徽州人一切以“朱子论定”为依归,恪守不渝,徽州被称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朱熹也自称“新安朱子”,在徽州更有大批推崇和支持理学思想的学者,这就为徽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学术基础,徽商经常与这些儒家交流并延请他们做自己子弟的老师,有的学者甚至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二)中国封建社会“重本抑末”、“重农轻商”的传统促使徽商极力寻求心理上的满足和解脱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极力遏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徽州地区山多田少,最初便是出于生存的目的,而逐渐地经商却成了一种传统。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赠程君五十寿序》中写到:“大抵徽俗;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

”徽商以其“徽骆驼”的精神以及儒雅的气质和经商之道,在商业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商业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商人的地位极其低下。

虽然徽州商人“富甲天下”,但仍处于社会的底层,他们具有很强的自卑感。

因而,他们希望下一代能够通过教育得到通往仕途大道的通行证,以光大门楣,实现他们未能如愿的理想。

(三)徽州地区宗法制度严密明末清初的赵吉士评价徽州地区的宗法制度道,“父老尝谓,新安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家,不动一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

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中国封建社会是以家国同构为核心的社会体系,具有很强的宗法色彩,注重家族的维系和延续。

徽州地区尤为突出,徽州人十分注重子弟能够光宗耀祖,甚至在族谱中规定,教育子弟要“养正于蒙”,闺门要进行“胎教”,“能言之教”。

稍长有“小学之教,大学之教”。

光宗耀祖是徽商热心于教育的最原始的动力。

二、徽商的家庭教育(一)徽商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徽州商人虽然“富甲天下”,善于经营,但他们是特殊的“儒商”。

虽然敢于打破传统,毅然从事最低贱的职业,弃儒从贾,但他们还是传统的商人,思想仍被封建儒家思想所禁锢,仍然供奉着儒家所建构的士大夫信条。

他们失去了当大儒、走仕途的机会,因而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实现其愿望。

休宁县汪太学教育儿子要刻苦学习,夺取功名,“此余未竟之业也;尔小子客一日缓乎!”歙商鲍相庭说过:“富而教不可缓乎也,徒积赀财何益乎!”他们长期在外经商还利用闲暇或书信的方式教育和督促子女学习,歙商凌顺雷,“尝置别业,暇则披览于其中,教诸子以读书为首务。

”(二)徽商家庭教育的举措1.养正于蒙,养教结合徽州人认为对子女的教育应从小开始,甚至认为应从“胎教”开始,徽州人对“养正于蒙”的道理有极其深刻的认识,故而在族谱、家规中反复宣传和强调蒙养教育的重要性。

休宁古林黄氏宗族在祠规中要求“为父兄者须知子弟之当教,又须知教法之当正,又须知养正之当豫。

”徽州人认为对子女要“养教结合”,养是指对子女的疼爱和照顾,教即是指教育、教导。

一方面要为子女的生活和学习创造安逸和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和教导子女,缺了这一点他们便认为再有钱,对子女来说都是不负责任的。

2.延请名师,兴办义塾徽商有强大的经济做后盾,不惜千金一掷,延请名师来教育子女和影响子弟。

以上讲的鲍柏庭为儿子“延名师买书籍,不惜多金”徽商对于自己的族内的教育亦十分重视。

歙县商人余文义设置“义塾以教族人知学者”。

祁门商人胡天禄捐置田产使“塾教有赖,学成有资”而且有的宗族还对“资质疑敏,苦志读书者,众加奖劝,量佐其笔札膏火之费,另设义学,以教宗但党贫乏子弟。

”3.言传身教,夫唱妇随徽商虽从商但十分儒雅,注重自己的修养和言行举止,对子女的教育主要是潜移默化的,他们对子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徽商汪拱年乾,经商三十余年,积累大量财富,但自己节衣缩食,勤俭节约,并告诫诸子不得鲜衣美食。

徽商方祥庆一件浣衣穿十余年不换,见里中纨绔子弟,告诫诸子曰:“丈夫生不能自食,窃父兄余焰夸毗乡党,此断椔被文绣者耳!吾不愿汝曹有此行也。

”封建时代蒙养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实现的。

徽州男子大多在外经商,无暇顾及家庭,“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认识者”蒙养教育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徽商妇身上。

而徽商妇在教育子女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令人惊叹的是,深居‘四塞之地’的徽商妇不仅高度重视对后代的教育,她们还能根据社会现实决定教子内容,并在教子过程运用高超的教育艺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见识。

”(三)徽商家庭教育的内容1.商业教育徽州地少人多,环境恶劣,不适宜耕种,连年天灾,在这种情况下,徽州人不得已远离故乡,到处以丰富的木材进行交易,最终发展到进行茶叶、盐等经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徽州人把经商作为谋生和自立自强的重要手段,所以这种优秀的传统、经验和巨大的家业明清徽商的家庭教育□陶昱(中国地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摘要徽州商人“贾而好儒”,特别重视子女教育。

徽州地区文化传统、中国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及徽州地区浓重的宗法色彩都是徽商重视教育的原因。

徽商家庭教育的内容广泛,包括商业教育、儒家经典经验和道德教育等,对于今天教育的发展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徽商徽州教育家庭教育中图分类号:G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08)03-045-02(下转第93页)需要有人传承。

有的徽商将年少的子弟带在身边边教边学边干,让他们在经商实践中学得知识、增长才干,如叶廷杰“幼时因贫乏随父贾景镇”,黄蛟峰“幼颖悟、善记诵、童时从父贾宣州。

”徽商的商业教育也使得徽商子弟在很小时就有了很强的生存技能,在科举考试落第时,仍然有其他道路可走,而不像一些儒家子弟到死都只能有一条路可走,最后在失意和贫困中终此一生。

商业在小农经济社会是低下的,徽商坚持自强自立,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封建统治和伦理道德的束缚,在思想上有反叛意识,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2.儒家经典教育与应试教育徽商富甲一方,“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尔”,但是他们仍然处于社会的低层,备受人们的歧视。

因而他们对做官的向往是十分强烈的,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走上仕途,以光耀祖宗,流芳百世。

所以他们特别注重儒家经典教育,即读四书五经,因为这是与科举紧密联系的,而徽商子弟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教育,这样,应应试的需要,大量书院相继产生,都是徽商资助建造的,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黟县的紫阳书院。

3.道德教育徽商十分重视对子弟的道德教育。

如鼓励子弟立志、养成勤俭节约的品格、孝敬父母长辈和奉献精神等。

绩溪商人章灿然临终前要求儿子为别人着想,为家族、为家乡的事业多作贡献。

歙商郑敬伟教子曰:“非勤无以生财,非俭无以足用,非礼无以立身,非义无以处事”,这就是徽商人的精神境界,胡适称之为“徽骆驼”的精神。

三、徽商的家庭教育现实意义徽商重视教育,重视兴办教育注意到了教育对人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作用,具有极其进步的意义。

而且徽商对子弟的教育方式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徽商敢于突破传统,不以从商为耻,并对子弟进行商业教育,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中国封建社会商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

并且徽商把子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重视道德情操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但是徽商重视教育的目的是想使子弟进入封建社会的上流阶层,居于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因而他们未能也不可能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参考文献:[1]罗愿[清].新安志[M].光绪本.卷一.[2]王世贞[明].赠程君五十序[M].弇州山人四部稿.卷六一.[3]赵吉士[清].寄园寄所寄[M].卷十一.[4]休宁西门汪氏宗谱[M].顺治十年刊本.卷六.[5]柏庭公传[M]//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支谱.清刊本.卷三[6]凌应秋[清].沙溪集略[M].抄本.卷四.[7]休宁古林黄氏重修族谱[M].乾隆刊本.[8]歙县新馆鲍氏著存堂宗谱[M].清刊本.[9]佘华瑞[清].岩镇志草·义行[M].精抄本.[10]黟县志[M].嘉庆刊本.卷七.[11]歙县先潭渡黄氏家训[M].[12]谢国桢.明代社会经济史料(选编中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100.[13]李攀龙[清].沧溟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4]歙县.棠樾鲍氏宣忠堂支谱[M].嘉庆十年刊本.[15]李琳琦,宗韵.明清商妇教子述论.华东师范大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5(9):74.[16]婺源县采辑·孝友,民国抄本.[17]歙县潭渡黄氏族谱[M].雍正刊本.[18]李琳琦.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220.开展化学实验是实施问题探究的两个重要途径。

(1)分析推理,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学生可以利用已有但未得到深化和运用的知识,积极思考,开展讨论,以达到共识。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中(如S+HNO3(浓)→H2SO4+NO2↑+H2O),学生采用的观察法是基于质量守恒定律,由于反应式中H、O原子个数无法同时确定,因此造成了思维障碍。

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有什么守恒关系可以利用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很容易发现氧化还原反应存在着得失电子守恒关系,学生将此定律应用于配平上,就可较顺利地配平方程式。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配平氧化还原方程式的原则、步骤及注意事项,从而顺利掌握这一配平方法。

(2)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主要手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利用这一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检查知识的科学性和严密性是化学探究的主要途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