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目录1政治史 (1)1.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1)1.1.1夏商周政治制度 (1)1.1.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1.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3)1.1.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4)1.2西方古代政治制度 (6)1.2.1雅典的民主 (6)1.2.2罗马法 (7)1.3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8)1.3.1英国君主立宪制 (8)1.3.2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8)1.3.3欧洲大陆民主政治立 (9)1.4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斗争 (11)1.4.1鸦片战争 (11)1.4.2太平天国运动 (11)1.4.3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1.4.4辛亥革命 (13)1.4.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14)1.4.6十年对峙 (15)1.4.7抗日战争 (16)1.4.8解放战争 (17)1.5早期共产主义运动 (19)1.5.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1.5.2俄国十月革命 (19)1.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21)1.6.1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1)1.6.2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22)1.6.3祖国统一大业 (23)1.7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24)1.7.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24)1.7.2开创外交新局面 (24)1.8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26)1.8.1两极格局的形成 (26)1.8.2多极化趋势 (26)1.8.3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27)2经济史 (29)2.1中国古代经济 (29)2.1.1农业 (29)2.1.2手工业 (29)2.1.3商业 (30)2.1.4古代经济政策 (31)2.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33)2.2.1新航路的开辟 (33)2.2.2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33)2.2.3第一次工业革命 (34)2.2.4第二次工业革命 (34)2.3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36)2.3.1洋务运动 (36)2.3.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6)2.4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39)2.4.1改革开放前 (39)2.4.2改革开放 (40)2.5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2)2.5.1物质生活与习俗 (42)2.5.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42)2.5.3大众传媒的变迁 (43)2.6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45)2.6.1经济危机 (45)2.6.2罗斯福新政 (45)2.6.3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46)2.7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47)2.7.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47)2.7.2战后苏联经济改革 (48)2.8经济全球化 (50)2.8.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50)2.8.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50)2.8.3经济全球化 (51)3文化史 (53)3.1中国传统文化 (53)3.1.1百家争鸣 (53)3.1.2汉代儒学 (53)3.1.3宋明理学 (54)3.1.4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55)3.2西方思想简史 (57)3.2.1古希腊哲学 (57)3.2.2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57)3.2.3启蒙运动(从王权下解放) (58)3.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60)3.3.1科学技术 (60)3.3.2古代文学 (61)3.3.3古代书法绘画 (61)3.4近代科学的发展 (63)3.4.1物理学 (63)3.4.2生命起源之谜 (63)3.4.3科技革命 (64)3.5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65)3.5.1从学技术到学制度 (65)3.5.2学思想 (65)3.6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67)3.6.1新三民主义 (67)3.6.2毛泽东思想 (67)3.6.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67)3.7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69)3.7.1科技成就 (69)3.7.2双百方针 (69)3.7.3新中国的教育 (69)3.8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70)3.8.1文学的繁荣 (70)3.8.2美术作品 (70)3.8.3音乐与影视 (70)1 政治史1.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1.1 夏商周政治制度1.夏:禹在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国家政权;“禹传启,家天下”用“父死子继”的王位世袭制取代了尧舜时代的禅让制。
2.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位继承上或者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
②通过占卜使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甲骨文的诞生)。
③初步建立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上授予方国首领侯、伯封号,但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社会结构,有很大的自主权。
3.西周制度:(1)分封制(权力的分配)。
目的:进行有效统治,拱卫王室,巩固政权。
对象:王族、功臣、古代贵族后人。
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掌握封国内的军政大权。
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封疆内实行再分封。
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政治秩序;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消极影响:封国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周天子权威的逐渐削弱,分封制瓦解,中国进入群雄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
(2)宗法制(权力的继承)。
目的:维护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权力继承问题。
内容:①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按父系血缘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礼乐制(权力的维护)。
对统治阶级日常政治、社会活动的规范,是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4.西周政治制度特点:①形成了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②族权与政权以宗法制为核心合二为一,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建国家政治结构。
④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政治。
1.1.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1)政治特征: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尤以商鞅变法为代表。
(2)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推广使井田制逐步瓦解)(3)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屡屡发生;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4)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统一六国。
2.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1)皇帝制度:①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②表现:皇帝集行政、立法、司法、军权于一身,主宰国家政治,缺乏其他力量的制约。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①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相,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往往空缺)。
②九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等。
③特点与作用:分工明确,互相牵制,军国大政完全操于皇帝一人之手,初步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行政体制。
(3)地方机构(郡县制):①内容:郡设郡守(行政)、郡尉(军事)、监御史(监察);县设县尉(军事和治安)、县丞(司法);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②特点:郡县长官定期向中央政府汇报工作,一概由中央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作用: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大一统政权。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①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秦朝的统治,强化皇帝专制权威,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③有利于封建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两条主线:中央和地方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1.中央集权:(1)汉朝郡国并行制:汉初一方面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另一方面又分封诸侯王(从异姓王到同姓王),称为“郡国并行制”。
郡设太守,国设丞相,分别作为最高行政长官。
同姓诸侯势力过大,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化王为侯,收归郡县管辖,逐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代中期,为适应疆域大大扩张的需要,在地方上设立总揽军、民、财权的节度使,经安史之乱后转变为半独立的“藩镇”,严重削弱中央集权,促成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3)北宋:抽调地方精兵组建禁军,一半驻京师,形成“守内虚外”的局面;派文官出任州郡长官,其下设通判负责监督;州郡赋税除小部分自用外,全部由转运使上缴中央。
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使国家“积贫积弱”。
(4)元:元朝幅员辽阔,为进行有效管理,在地方上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加强皇权(1)汉武帝改革:①由皇帝亲自选拔尚书令、侍中、常侍等组成“中朝”,作为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②在地方上设立刺史作为监察官,以小制大。
(2)隋唐三省六部制:①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执行机构)。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合称六部。
③作用: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保证了君权的独尊,相对提高了行政效率。
(3)宋代改革:①收精兵:将统兵权收归“三衙”(殿前司、侍卫步军司、侍卫马军司);将调兵权收归枢密院。
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最终由皇帝掌握军权。
②削弱相权:将调兵权归于枢密院;将财权归于三司使;变三省六部为中书门下(增加宰相人数以削弱行政权)。
③影响:加强了皇权专制,但造成了严重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问题。
(4)元朝:将三省合为一中书省,由中书省管辖六部。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3.选官制度①汉代:察举征辟制,举孝廉。
②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重门第。
③科举制:创始于隋,后不断完善。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地方权力向中央集中,中央权力向皇帝集中;相权逐渐削弱,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1.1.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1.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①过程:明初沿袭元制,设中书省;1380年,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为由,废丞相,由皇帝亲掌六部。
由于政务繁忙,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