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工程质量安全控制要点

隧道工程质量安全控制要点

隧道工程质量、安全控制要点1 审核方案,检查“三通一平”和各种设备准备情况 重点审核隧道场地布置方案、 地方料使用情况、 交通运输状况、 电力、通讯、 供水、进场施工设备和检测设备;1.1审核重点隧道施工场地总布置图方案 施工场地布置应结合工程规模、工期、地形特点、弃渣场和水源等情况,本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 合理布置、统筹安排的原则进行, 并符合下列要求:(1) 以洞口作业区为中心布置施工场地。

施工场地应事先规划,分期安排,并减少与现有道路交叉和干扰。

(2) 长隧道洞外应有大型机械设备安装、维修和存放的场地。

(3) 机械设备、附属车间、加工场应相对集中。

仓库应靠近公路,并设有专 用线。

(4) 合理布置大堆材料(砂石料) 、施工备品及回收材料堆放场地的位置。

(5) 生活服务设施应集中布置在宿舍、保健和办公室用房的附近,洞口段为 不良地质时,不应在洞顶修建房屋高压水池和其他建筑。

(6) 运输便道、场区道路和临时排水设施等,应统一规划,做到合理布局、 形成网络。

(7) 危险品库房按有关规定办理。

(8) 检查开工准备条件,审批开工报告。

1.2对地方料的使用进行审核 审查进场原材料质量证明文件。

建设单位供应的原材料质量证明文件 施工单位自行采购的原材料, 检查采购合同复印件、 生产厂家资质证明 通过外观检查、见证取样检测或平行检验等方式,按现行 “验标 ”的规 定对实物进行检查验收。

( 3) 检查原材料存放。

要求施工单位对原材料进场时间、产地、数量、批 次、品种、规格和检验情况分别作出明显标识。

(1) 应齐全。

等。

(2)1.3交通运输状况对重点隧道洞口施工作业区的交通运输状况进行审核,重点审核运输方式、运输道路、运输路线、运输管理及运输设备满足施工需要,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中的相互干扰。

1.4电力认真审查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用电组织设计方案,主要包括:所选的高、低压配电设备及变压器的容量、功能及电力配置是否合理并能满足现场施工用电的需要,其中所用元器件是否适应现场工作环境,如防爆、防潮等方面的性能是否达标,备用电源是否能在主电源停电情况下及时投入并保障主要用电设备的正常工作。

对外供电要求承包人与供电单位签定供电合同或协议,明确停电预报的条款;对承包人按合同约定所配置的发电设备的到位情况进行检查。

是否制订了现场施工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及措施,电气施工人员、安全员、电力维护人员是否配置齐全。

1.5通讯重点对通讯线路的安装、通讯设备的适应性进行审查,保证通讯畅通,以利于生产的指挥。

1.6供水重点对所选的水源地、供水方式及蓄水设备进行审核,保证生活用水符合卫生标准、施工用水符合耐久混凝土拌制的要求。

督促使用单位与水管部门办理用水手续,协助有关单位对供水管路、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施工用水。

1.7进场施工设备和检测设备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及合同的要求,对进场的施工设备和检测设备进行审核,重点审核设备的型号、状况及数量是否满足施工需要;审核设备的使用期限是否满足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规定,以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可靠性。

监督施工单位工地试验室按规定的频次取样,并按“验标”规定的频次见证试验。

2审查特殊或不良地质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系统的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2.1 超前地质预报(1)加强、督促做好施工地质素描,对开挖的围岩进行地质描述,注明相应里程。

(2)长距离的TSP203地质预报系统,预报距离100m 左右,可预测断层、软弱围岩、岩溶等不良地质,确保做到“防有措施、治有方案”。

(3)地质雷达,适用于30m 以内的短距离预测。

(4)红外线探水仪,探测距离为开挖面前方30m。

(5)超前水平钻孔,钻孔长度一般为30m,是对各种探测设备预测的不良地质的确认。

(6)平导探测,平导一般超前正洞200m 以上,探明正洞前方地质情况。

但在平导施工时,也需用探测前方的地质情况,以防发生突水、突泥等灾害。

2.2 高地应力下硬岩岩爆(1)强调光面爆破,使开挖轮廓线园顺,减少围岩浅层裂纹。

(2)可向围岩喷水,促使释放部分应力。

(3)及时撤出人员机具,待稳定后喷射钢纤维砼或锚网喷防护。

2.3 高地应力下软岩大变形在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抗压强度不够,易发生大范围的裂纹变形,须督促施工单位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预裂爆破,少扰动围岩,尽量保留围岩原有承载能力。

(2)长短锚杆结合,缩小锚杆间距,形成加固圈。

(3)尽早施工仰拱(必要时仰拱也用锚杆加固) ,形成围岩闭合结构。

(4)加强监控量测,及时反馈。

(5)预留足够变形量,支护采用可缩式钢架。

3审查溶岩发育地段岩溶注浆的施工方法及工艺流程根据设计所提供的初步地质资料,采用隧道地质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系统查明溶洞分布范围和类型,岩层的完整稳定程度、填充物和地下水情况,确定施工方法。

3.1 超前小导管注浆施工工艺(1)构造组成超前小导管施工前用喷射混凝土封闭掌子面,然后沿洞室拱部周边环向施做带孔小导管,根据不同的围岩采用不同的浆液形式,通过小导管向围岩内压注水泥浆或水泥—水玻璃双液浆,在坑道周围形成一定厚度的加固圈,然后在加固圈的保护下进行开挖作业。

其施工工艺流程见图4-1。

图4-1 超前小导管施工工艺框图(2)小导管布置和安装1)小导管采用φ42mm 普通钢管在构件加工厂制作而成,前端做成尖锥形,尾部焊接φ8mm钢筋加劲箍,管壁上每隔15cm 交错钻眼,眼孔直径为6~8mm 小导管加工示意见图4-2。

Φ 42mm普通钢管图4-2 注浆小导管示意图2)小导管布置:施工时严格按设计文件布设。

小导管仰角5~10°,水平搭接长度不小于1.0m。

3)小导管安装:采用风枪钻孔后,将小导管按设计要求插入孔中,外露20cm,外露端支撑于开挖面后方的钢架上,与钢架共同组成预支护体系。

(3)注浆机具及材料注浆设备采用KBY-50/70 注浆泵注浆。

针对不同地层的情况采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或水泥浆等浆材。

(4)注浆工艺1)小导管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工艺流程见图4-3。

搅拌机 泵口压力表 孔口压力表分浆器地层图 4-3 小导管注浆工艺流程图2) 对岩溶注浆的施工方法进行审核。

A 审查该段落施工的具体方案, 方案中确定注浆的施工配合比、 帷幕注浆、 开挖、初期支护、防水层、衬砌等施工工序应相互衔接。

B 对每一环的帷幕注浆(长约 25m ,开挖线外 4.5m )实施过程应进行检查 确认钻孔的布置、深度、角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C 严格按设计要求先外圈、后内圈,先近、后远,同一圈孔间隔施工进行 注浆。

注浆过程中应进行旁站监理,避免出现漏注、少注、注浆压力不足等达不 到封堵地下水效果的质量事故。

D 每环注浆完成后,只允许开挖 20m ,该距离检查无误后,方准开始下一 环注浆工序。

(5) 大、小导管超前预注浆加固地层施工质量控制 小导管周边超前预注浆, 既能将隧道周围岩体预加固,又能起到超前预支护的作用。

(6) 大、小导管注浆监理过程图:注浆效果检查(7) 对注浆效果进行及时分析总结,以指导工程的施工。

填写注浆质检单混合器小导管管路4 审查隧道现场施工流程4.1 隧道开挖超欠挖控制和初期支护施工(1)超挖控制及处理原则1)要求施工单位对连续较大超挖情况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2)监督施工单位对已经超挖地段按实际开挖断面进行支护,超挖回填处理应在支护施工完毕后进行。

3)边墙超挖应在防水板挂设前处理完毕;4)边墙脚至其上1m范围内用与衬砌同级混凝土回填,边墙脚其上1m 至起拱线之间的超挖部分可用M10 水泥砂浆砌片石或片石混凝土回填。

5)拱部超挖应采用与衬砌同级混凝土回填。

拱部发生塌方时,应组织变更设计并按批复的变更设计方案处理。

6)底板、仰拱超挖部分应采用同级混凝土回填,对处理过程旁站。

(2)欠挖控制与处理原则1)检查施工单位断面轮廓测量及记录,要求施工单位在初期支护前对欠挖部位处理完毕,施作支护前施工单位应测量断面轮廓。

2)隧道不应欠挖,如有,应符合规范允许范围,否则应在支护前处理完毕。

3)抽查隧底高程,隧底范围岩面局面突出每1m2不大于0.1 m2,侵入断面不大于5cm。

(3)初期支护1)审批支护施工方案,以及辅助坑道与正洞相连及其附近地段的支护加强措施与安全措施;2)复核施工放样测量资料;3)检查注浆材料、管棚、钢架、钢筋网、锚杆、锚固剂、喷射混凝土等原材料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对实物观察检查。

4)锚杆质量控制要点A 钻孔前检查施工单位设置的系统锚杆孔位标记位置和数量。

B 检查锚杆孔深、孔径、垂直度。

C 清点锚杆安装数量,检查锚杆垫板与基面密贴情况及锚杆安装偏差。

D 按锚杆类型的不同,确定质量检查的内容。

5)管棚质量控制要点:孔位、外插角、孔径;管棚搭接长度;检查注浆记录。

6)超前小导管注浆质量控制要点A 检查超前小导管的长度、纵向搭接长度、与支撑结构的连接。

B 抽查超前小导管施工偏差。

C 检查注浆浆液强度和配合比,以及注浆施工记录。

7)钢架(格栅钢架、型钢钢架)质量控制要点A 检查首榀钢架试拼效果。

B 检查钢架安装的位置、接头连接、纵向拉杆及立柱埋入底板深度。

钢架安装不得侵入二次衬砌断面,立柱埋入底板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钢架底部不得有虚碴。

8)喷射混凝土质量控制要点A 检查、控制喷层厚度标志埋设数量、标定长度及安装质量。

B 抽查钢架保护层厚度。

C 监理工程师检查、控制喷层厚度标志或按凿孔抽查测量厚度。

D 监理工程师按现行“钢筋混凝土与砌体工程”相关内容检查喷射混凝土质量。

9)钢筋网:宜在喷射一层混凝土后铺挂,检查钢筋网片铺设质量及搭接长度。

10)在软弱围岩地层中,应要求施工单位爆破后及时喷锚支护。

4.2 防排水设施施工(1)防、排水1)审批防、排水施工方案。

2)检查止水带、止水条,防水板及土工复合材料、注浆材料、盲管(沟) 材料等原材料产品合格证、试验报告,对实物检查并见证取样检测。

3)洞外防、排水:检查施工用高压水池位置及防渗处理;检查洞顶地表处理。

4)洞口防排水A 检查洞口边坡排水沟、仰坡坡顶截水沟结构型式和位置,以及洞内外排水系统的连接,应结合永久排水系统及早修建。

B 抽查洞口边坡、仰坡的排水沟和截水沟断面尺寸。

C 检查不铺砌水沟基底处理及缝隙填实情况。

5)洞内防排水A 检查底板和仰拱填充表面坡度、洞内水沟结构型式、沟底高程、纵向坡度,水沟外墙距线路中心线的距离,以及进水孔、泄水孔、泄水槽的位置和间距B 检查盲管、暗沟、泄水槽及其中配置的集水钻孔、排水孔(槽)和水沟组成的系统排水效果。

C 检查水沟断面尺寸及盖板规格、尺寸、强度、外观质量。

6)施工缝及变形缝A 检查边墙水平、垂直施工缝留置位置及处理;B 检查止水条安装质量。

遇水膨胀止水条安装前应检查是否受潮膨胀。

采用塑料、橡胶、金属止水条时,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位置准确、固定牢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