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消渴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①特征性的症状:口渴多饮、多食易饥、 尿频量多、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等。
②可能性的症状:病久出现肢体麻木、 眩晕、水肿、胸痹心痛、中风、雀盲、痈 疮等病症者。
③家族史:消渴家族史、饮食不节生活 史(供诊断参考)。
2、相关检查:
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 葡萄糖耐量试验 尿糖、尿比重 血尿素氮、肌酐 血酮 二氧化碳结合力 血钾、钠、钙、氯
胸痹心痛、中风等。
2、治疗原则:
治疗大法: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结合具体病情,做相应处理:
❖活血化瘀; ❖清热解毒; ❖健脾益气; ❖滋补肾阴; ❖温补肾阳。
3、证治分类:
⑴上消 ⑵中消 ⑶下消 ⑷伴发情况
⑴ 上消
肺热津伤证
肺热津伤证
主症:口渴多饮,口舌干燥。 兼次症:尿频量多,烦热多汗。 舌象:舌边尖红,苔薄黄。 脉象:脉洪数。 证机概要:肺脏燥热,津液失节。
《备急千金要方》:最先指出饮食调摄对本 病防治的重要性。
❖“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 面”
《宣明论方·消渴总论》:对其并发症作了 进一步论述。
❖“可变为雀目或内障。” ❖“夫消渴者,多变聋盲、疮癣、痤疿之类”
《三消论》:提倡三消燥热学说,主张治 三消当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要。
❖“饮食服饵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 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 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
❖“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 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 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 已。”
《证治要诀·消渴》:治疗注重益气,对 三消预后及并发症有新的发现。
❖“三消得之气之实,血之虚,久久不治,气尽 虚,则无能为力矣。”
❖“三消久而小便不臭反作甜,气在溺桶中滚涌, 其病为重。”
《证治准绳·消瘅》:在前人论述的基础 上,对三消的临床分类作了规范。
❖“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 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 谓肾消) 。”
《慎斋遗书·渴》:治消渴强调以调养脾 胃为主,特别重视养脾阴。
❖“盖多食不饱,饮多不止渴,脾阴不足也。”
❖“专补脾阴之不足,用参苓白术散。”
肾
房 事
肾 精
虚 火
虚 肺
消
不 节
亏 虚
内 生
燥 胃
渴
热
病因病机 小结
禀赋不足 精亏液竭 饮食失节 积热内蕴
阴津 亏损
情志失调 郁久化火 劳逸失调 肾精亏损
燥热 偏胜
肺 胃 消渴 肾
病因病机 小结
病 性: 本虚标实 病机特点:阴津亏损为本
燥热偏胜为标 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脾胃、肾,
尤以肾为关键。
①胃热炽盛证
主症:多食易饥。 兼次症: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 舌象:苔黄。 脉象:脉滑实有力。 证机概要:胃火内炽,胃热消谷,耗伤津液。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代表方:玉女煎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常用药:
❖生石膏、知母、黄连、栀子→清胃泻火 ❖玄参、玉竹、生地黄、麦冬→滋肺胃之阴 ❖川牛膝→活血化瘀,引热下行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辨病位:
❖上消: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为突出者; ❖中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 ❖下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
辨标本:
阴虚为本
燥热为标
初起——以燥热津伤为主
病久——气阴两虚为主
阴虚 阴阳俱虚。
辨本症与并发症:
❖本症: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 ❖并发症:痈疽、眼疾、耳聋、肺痨、水肿、
病因病机 小结
阴伤燥热 津液直趋下行 多尿
肺
上
肺不布津 口渴,多饮
消
脾胃失养,肾阴失润
燥热所伤 灼伤津液 口渴,多饮
胃
胃火炽盛 消腐水谷 多食善饥
中
脾不散精 水谷精微下泄 尿甜 消
肌肤失养 形体消瘦
上灼肺阴,下耗肾阴
病因病机 小结
肾阴亏损 上炎心肺 烦渴多饮
肾
中灼脾胃 多食善饥 消瘦 下
虚火内生 固摄失权 多尿
加减:
❖大便秘结不行→用增液承气汤润燥通腑,“增水 行舟”。
❖燥热内炎,热毒较盛,口舌生疮→黄连解毒汤
②气阴亏虚证
主症:口渴引饮,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 少。
兼次症: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 舌象:舌质淡红,苔白而干。 脉象:脉弱。 证机概要:气阴不足,脾失健运。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养胃。
代表方:生脉散合七味白术散加减。
❖“三消久之,精血既亏,或目无见,或手足偏 废如风疾,非风也。”
《医贯·消渴论》:力主三消肾虚学说, 提倡治三消当以治肾为本。
❖“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 其间摄养失宜,水火偏胜,津液枯槁,以致龙 雷之火上炎,熬煎既久,肠胃合消,五脏干 燥,……故治消之法,无分上中下,先治肾为 急,唯六味、八味及加减八味丸随证而服,降 其心火,滋其肾水,则渴自止矣。”
消
精微下注 尿甜
病因病机 小结
病理 阴虚,瘀血内生 (因虚成瘀,因瘀致虚)
脏腑虚损,变证百出
并发症
疮疡、痈疽——阴虚燥热瘀阻、气阴两虚,易感热毒
中风——肝肾亏虚,阴虚阳亢
胸痹——心失濡养,心脉闭阻 麻木——气阴两虚,血脉失养,经络不和
雀目、内障,耳聋——肝肾亏虚,瘀血阻滞,耳目失养 水肿,泄泻——脾肾阳虚,水湿泛滥 肺痨——阴虚燥热肺失滋养 昏迷脱厥——阳竭阴亡 脱疽——阴伤气耗,阴寒下注,经脉阻滞
❖“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 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 渴。”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 肾气丸主之。”
❖“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 坚,小便即数。”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初步认识到体 育疗法对治疗消渴的意义,并对其并发症有 所论述。
尿甜等症。
眼突,颈部一侧或两
侧肿大等症。
③消渴与渴病(尿崩症)(非教材内容):
消渴
渴病(尿崩症)
相同点
均有口渴多饮、尿频量多。
不同点
伴多食易
饥、消瘦、尿
甜等症,尿糖
阳性,血糖升
高。
多奇渴狂饮,饮水不止, 一日断水可死亡;尿量多, 日排尿量少者2500ml,多者 可达10000ml以上;尿清如水, 尿比重在1.010以下,尿糖阴 性,血糖正常。
3、范围:
糖尿病
尿崩症
【病因病机】
1、病因:
①禀赋不足 ②饮食失节 ③情志失调 ④劳逸失度
①禀赋不足
先
天 禀
精 气
肾 不
精 亏
消
赋 不
不 足
藏 精
液 竭
渴
足
②饮食失节
过
食
肥
甘
脾
醇
损
胃
积
消
酒
伤
运
热
谷
消
厚
脾
化
内
耗
味
胃
失
蕴
液
渴
司
辛
辣
香
燥
③情志失调
郁
怒
伤
消
肝
郁
火
灼
消
久
热
肺
化
内
胃
劳
热
燔
阴
渴
心
津
竭
虑
④劳逸失调
❖尿量多而混浊者→加益智仁、桑螵蛸、覆盆子、 金樱子等益肾收摄;
❖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加党参、黄芪、黄精补 益正气;
❖阳虚畏寒者→酌加鹿茸粉0.5g冲服,以启动元阳, 助全身阳气之气化。
❖阳痿→巴戟天、淫羊藿温肾助阳 ❖肢体麻木,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活血通络→黄
芪桂枝五物汤或补阳还五汤 ❖痰瘀互结→瓜蒌、薤白、半夏
⑷伴发情况
①瘀血 ②并发症
①瘀血
消渴多伴有瘀血的病变。
上述各种证型,尤其是对于舌质紫暗,或有瘀 点瘀斑,脉涩或结或代,及兼见其他瘀血证候者, 均可酌加活血化瘀的方药。
常用药:丹参、川芎、郁金、红花、山楂等, 或配用降糖活血方。
②并发症
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 时,积极治疗并发症。
临床特征:“三多一少”。
2、历史沿革:
《内经》:首载消渴之名,认为五脏虚弱, 过食肥甘,情志失调是引起消渴的原因, 而内热是其主要病机。
❖《素问·奇病论篇》:“此肥美之所发也,此 人必数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 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灵枢·五变》:“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 血气逆留,髋皮充肌,血脉不行,转而为热, 热则消肌肤,故名消瘅。”
《四圣心源·消渴》:认为消渴之病责之 于肝,成为本病从肝论治的理论依据。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 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 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
《医醇賸义·三消》:补充发展了化痰利 湿的治法。
❖“上消者,……当于大队清润中,佐以渗湿化 痰之品,盖火盛则痰燥,其消烁之力,皆痰为 之助虐也,逢原饮主之;中消者,……痰入胃 中与火相乘,为力更猛,食入即腐,易于消 烁,……清阳明之热,润燥化痰,除烦养胃汤 主之;下消者,肾病也,……急宜培养真阴, 少参以清利,乌龙汤主之。”
常见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疮毒痈疽、 肺痨、水肿、中风等。
雀盲、耳聋→滋补肝肾,益精补血→杞菊地黄
丸或明目地黄丸或石斛夜光丸
糖尿病肾病 肾脏损害逐渐加重直至肾衰竭
肾脏早期损害 微量的蛋白尿
肾脏损害加重 大量的蛋白尿
肾 衰竭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力进行性下降直至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