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工程系港口物流管理专业201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学制及招生对象1.学制:三年,学习年限二至五年。
2.招生对象:高中毕业生。
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港口物流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专门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能从事港口物流仓储业务,外轮理货、库场理货,泊位、船舶、库场生产调度,国际船舶代理,国际货运代理,港航企业保险与理赔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职业岗位工作分析四、人才培养规格要求1.专业能力(1)掌握船舶理货、库场理货业务流程、单证以及操作技能,熟练运用外轮理货英语,能够胜任外轮船舶理货和港口库场理货操作。
(2)掌握港口生产业务管理知识,熟练运用英语与计算机专业软件操作,能够制定码头生产计划、胜任泊位、船舶、库场生产调度组织工作;能够完成闸口业务操作和港口商务业务处理。
(3)掌握国际贸易和国际货运基础知识,掌握国际船舶代理和货运代理业务,熟练运用英语与计算机,完成货运代理操作、船舶代理操作。
(4)掌握国际货运保险与理赔业务知识,能够完成港航企业保险与理赔业务操作。
(5)能进行仓储的入库、在库保管和出库作业的操作。
(6)能分析港口物流业务工作流程。
(7)具有解决港口物流实际问题的能力。
(8)具有港口物流管理创新能力。
2.方法能力(1)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
(2)通过自学获取港口物流新技术的能力。
(3)具有利用网络、文献等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4)具有外语应用能力,达到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B级或以上水平。
(5)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河北省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以上水平。
3.社会能力(1)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具有与人协作、交流、沟通与协调的能力。
(3)具有较好的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4)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
(5)具有节能环保意识。
五、职业技能考核说明在第五学期考取助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
六、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1.人才培养模式描述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是根据港口物流产业及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以培养仓储管理员、运输调度员、外轮理货员、船舶代理、报关员、报检员、保险理赔及货运代理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并实施了“五双协同,工学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五双协同”是指(一)双主体协同,即学校和港口物流企业作为两个主体,协同参与教育、教学及科研过程;(二)双带头人协同,即聘用港口物流管理行业有影响的企业专家和校内带头人,协同负责专业建设;(三)双师队伍协同,由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协同完成课程的开发建设与实施;(四)双环境协同,即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两种教学环境,协同完成基于港口物流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与实训;(五)双角色协同,即学生学习拥有校内模拟与校外顶岗的“双重角色”,两种角色在工学结合的不同的实习实训环境中发生转化,协同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学习。
“五双协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在校企双方共同育人的过程中,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校内外双带头人共同主持专业建设及核心课程开发,专兼职教师联合对学生的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进行教学与指导,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实训资源,学生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完成由学生身份向“职业人”“社会人“的转换。
2.课程体系设计从社会需求出发,以港口物流行业职业能力为基础,根据港口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和技术标准,形成以专业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包括:(1)大类基础课程。
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培养学生的素养,建立一个知识面较宽广、技能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知识平台。
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英语、大学语文、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体育与健康、大学生职业指导、入学教育及军事训练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国际贸易实务、会计基础、货物学、国际经贸地理、听力与口语、航运政策与法规等。
(2)学习领域课程。
港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采取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自我建构、学做一体”教学模式,结合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进阶式的课程设置,瞄准了高职学生的特点,使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在循环中得到强化和提升。
主要课程包括:港口物流管理、港口机械与装卸工艺、集装箱运输业务、船舶原理与配载、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港口理货业务、专业英语、物流仓储管理、集装箱码头与堆场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等。
(3)综合实践课程。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符合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
实践教学环节根据职业能力的培养顺序,采用了阶段集中实训、实习的方式,第二学期开设了专业认识实习,第五学期设置了港口物流综合实训,第六学期设置了顶岗实习。
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现场教学、课内实训、专项实训、综合实训以及专业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等。
积极发展校企教育合作,企业和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提供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机会,达到提高职业技能与素质和就业率的人才培养目标。
(4)选修课程。
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要,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平台。
主要课程包括: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运筹学、演讲与口才、管理学、公关礼仪、电子商务等。
七、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简介及达到的教学目标1.港口物流管理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主要讲授和实训港口物流概述,船舶与货物进出港、集装箱进出港、货物进出口拼箱拆箱、报关、报验、包装、货物通关等港口物流的基本业务与操作流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港口物流的基本原理及业务操作流程。
2. 国际货运代理实务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主要讲授国际货运代理人及其法律地位,国际海上货运基础知识,国际海运班轮货运代理实务,提单、海运单及其相关业务,国际航空货物运输基础知识,国际航空货运代理实务,国际货运代理运费计收实务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货运代理基本原理及业务操作。
3. 物流仓储管理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主要讲授和实训入库作业组织、货物在库保管组织、出库作业组织、货物盘点、仓储设备选择、仓库货位规划、仓库总体布置、库址选择。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识别并养护仓储设备;能完成进出库组织与作业;能进行仓库分拣作业;能进行仓库规划与布局;能进行储区安全及防范。
4.港口机械与装卸工艺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港口机械与装卸工艺》内容包括:港口与港口装卸工作,港口装卸工艺概述,件杂货装卸工艺,集装箱装卸工艺,木材装卸工艺,煤炭和矿石装卸工艺,散粮装卸工艺,散水泥(化肥)装卸工艺,液体货装卸工艺。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船舶装卸各类货物的工艺流程及相应的机械设备。
5. 船舶原理与配载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主要讲授和实训船舶基础原理,船舶营运技术性能,船舶载货能力,船舶配载实务。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船舶基础原理,船舶营运技术性能及船舶载货能力;能够对船舶进行合理配载。
6. 港口理货业务本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
主要讲授和实训理货工作程序,理数和理残,理货交接,溢、短货物处理,签证与批注。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理货工作程序及原理,能够正确进行理货业务操作。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理货工作程序及原理,能够正确进行理货业务操作。
7. 集装箱码头与堆场管理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内容包括集装箱运输系统的构成、特点与发展概况;集装箱及其箱务管理;集装箱货物及其货运站管理;集装箱船舶及其运行组织;集装箱码头及其经营管理;水路集装箱运输进出口业务;公路、铁路、航空集装箱运输;国际集装箱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费计算;国际集装箱运输代理业务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集装箱码头与堆场相关的业务操作。
8.供应链管理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
主要讲述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供应链顾客服务、供应链需求管理与预测、供应链网络规划与设施选址、供应链库存管理、供应链运输管理、供应链采购管理、供应链生产物流管理、供应链绩效评价与改善、供应链物流管理的财务分析、供应链信息管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系统分析了物流管理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人才规格、知识、素质与技能,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具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的能力,掌握物流高级化发展必须具有的理念、技术、手段和策略。
学习领域课程分析表八、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介绍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旨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经验的养成,培养学生将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运用于工作的能力,利用感性认识激发和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兴趣。
主要包括由入学及毕业教育、军事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公益劳动、专业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及答辩等内容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1.入学及毕业教育入学及毕业教育是学生认识所学专业、规划大学生活及职业生涯的重要前提。
本专业新生入学时需接受学院统一安排的专业教育及系组织的专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辅导员进行全程的就业指导和教育,使其正确认识所学专业,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并结合专业特点做出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
2.军事训练军事训练是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加强纪律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常识,培养其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精神。
军事训练由学院统一安排,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
军事训练的考核由学生管理部门协助军训人员共同实施,参加军事训练并经过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学分,考核不合格或未参加军事训练不计学分。
3.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业务操作能力和增强岗位适应能力的重要手段。
本专业技能训练包括基本能力训练、核心能力训练和扩展能力训练三部分。
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校内实训课程、职业技能比赛、校内外实训基地参观学习以及业务实习的方式展开。
4.社会调查社会调查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它不仅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而且使学生通过对关键、焦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圆满完成学习计划,实现教学目标。
社会调查由专业带队教师负责组织及选题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
学生根据选题列出调查提纲(包括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作好采访笔记,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经审核合格后以学分方式记入成绩档案,成绩合格计1学分;没有参加社会调查工作、未交调查报告者或成绩不合格不计学分。
5.公益活动公益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和劳动意识。
公益活动可以由学院统一安排也可以由系团总支组织安排。
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参加一次学院或系组织的社会性公益劳动。
公益活动的考核由学生处实施,参加学院的公益劳动可取得相应学分,未参加公益劳动不计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