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人名地名拼写必须使用汉语拼音

中国人名地名拼写必须使用汉语拼音

教育部:中国人名地名拼写必须使用汉语拼音 2008年01月25日15:50 中国新闻网评论0条教育部官员称街路标志牌滥用英文缺乏文化自信中新网1月25日电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王登峰在今天举行的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指出,中国的人名、地名拼写必须使用汉语拼音。

王登峰指出,《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们国家的标准,也作为国际标准,它是拼写中文人名、地名唯一的、排他的标准。

就“北京”的拼法,法语里面用法语部门来拼,英语里面用英语部门来拼,德语里面用德语部门来品,讲出来都是北京,但是拼法不一样。

有了《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全世界要拼北京就要用一个方法,这是国际标准。

王登峰称,今年要在北京举行奥运会,很多人对我们的运动员在国外参加比赛的时候,他们衣服上背的姓名的汉语拼音拼写有很多的意见,按照国家标准,用汉语拼音来拼写中文的人名的时候,是姓在前,名在后,现在很多人在自己的名片上,包括我们的运动员衣服上的名字,都是把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而且缩写也极不规范。

这些其实都是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执行的一些表现。

另外包括现在很多的街道名称,建筑物的名称,他把应该用拼音的都用成的英文或者外文,这都是在现代汉语拼音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王登峰说,之所以重申,也是因为很多群众提出了这样的一些意见,这是我们中国运动员的人名、译名按照我们自己的习惯来写。

其实如果把姓放在后面,严格意义上来讲,把中国人的人名给改了,特别是把姓给改了。

过去我们开个玩笑讲,中国人是做不改名,行不更姓。

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很多人还是更多的为了照顾外国人的习惯,而没有考虑我们自己的国家标准。

在汉语拼音使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和新闻界作深入的分析和报道,帮助我们更好地推用汉语拼音的使用。

王登峰指出,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很多的原因,包括英语现在在国内很多民众中使用的越来越多,很多人都在学习英语。

同时,可能也还存在着一些观念上值得注意的问题。

有些人可能认为,我们在我们的人名、地名里面采用了英文或者外文越多,越表明我们的国际化水平越高。

比如我们把街道的街名、地名,把能用英语的地方全部写成英文,甚至不能用英文的地方也都改成英文,这是为了方便外国人,或者为了表明我们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但是实际上不管是国际化的还是什么化的,首先要遵守的是国家标准,而且国际化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也应该是遵守国际标准。

在这些问题上,可能在实际的现实应用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的。

(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教育部:外语对中国青少年影响正在超越汉语教育部官员:英语强势成导致汉语水平下降要因人民日报:一些年轻人汉语水平开始向无知程度倒退特别策划:汉语,在自己的国度迷失?教育部:外语对中国青少年影响正在超越汉语 2007年08月22日09:27 中国新闻网评论0条中新网8月22日电据新华网消息,教育部官员王登峰对外来词的渗透性影响提出了警示。

他说,中国的基础教育强调外语教学,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外语,尤其是英语,对青少年的影响正在超越汉语。

中国教育部首次公布了171条来自人们最新日常用法的生造词汇。

“房奴”“晒客”等被列为使用频度最高的新词。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说,这些新词反映了近年来社会、文化领域的迅速变化,也显示了新理念在百姓生活中的渗透。

李宇明说,这些新词是从最近两年收集的语料库里筛选得来的。

语料库共有9亿多条使用频率较高的新词。

自2005年起,教育部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对在新闻媒体和网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些日常词汇进行跟踪调查,并着手分析它们的社会学、心理学以及语义学意义。

语言学家说,这些新词并不一定就能被收入词典,它们仍然需要经历时间的积淀才会被选用。

2005版《现代汉语词典》修订组负责人晁继周说:“新词典增加了6000条新词,去掉了2500条过时的词汇。

”在历经时间考验的新词进入词典之前,它们还必须经过由权威语言学家组成的评审小组的仔细研究和审定。

(俞铮杨樱)教育部官员:英语强势成汉语水平下降重要原因 2007年08月16日13:11 中国新闻网评论0条教育部谈学外语争论:勿把母语和外语对立教育部官员:不要把“火星文”看得太严重教育部:上海话等方言没有想象得那样面临危险中新网8月16日电教育部官员今天指出,英语强势成导致汉语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该官员认为这是一个民族自信心的问题,对我们的语言的自信心的问题。

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要重新树立民族自信心,我们自己的语言是最美的。

教育部今天就《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王登峰司长在发布会上作出了如上表述。

王登峰表示,现在英语确实是强势,去年《中国青年报》报道,科学院的专家做出的科研成果,80%以上是用外文发布的。

实际上,现在很多地方在评职称、评定一个人的水平的时候,要看他的文章是在什么样的杂志上发表。

甚至有的单位的负责人讲:“你们不要拿中文发表文章,发了也没用,不看这些。

”这是一个导致汉语水平下降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王登峰说,外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工具,我们要了解外部世界,学习人家先进的东西,我们需要去了解、去学习外语,很多情况下也需要使用外语。

但是不要把工具当成你自己的东西。

王登峰指出,这次中小学新课标改革的时候,数学组的老师提出,中文水平差,数学学不好,因为看不懂应用题。

这也反映了语文教学里对汉语水平的重视程度,从学生本身到社会各界、到家长,都是不够的。

如果要改变这个状况,是要通过全社会的努力才能实现的。

很重要的一点,还是要重新树立我们的民族自信心,我们自己的语言是最美的,我们要把它学好、用好,要有这样一种指导思想。

(据中国网文字直播)教育部谈学外语争论:勿把母语和外语对立 2007年08月16日12:14 中国网评论0条教育部官员:不要把“火星文”看得太严重教育部:上海话等方言没有想象得那样面临危险我国公布171条汉语新词晒客学术超男等入选2007年8月16日9:30分,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向新闻界介绍“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有关情况。

以下为答问部分实录。

[上海东方卫视记者]:刚才听到咱们国家语委讲到很多数据,第一个问题,前两天有个消息,全世界都在学汉语,只有中国人在学英语,我们也知道国内有很多跟英语有关联的专业,大家为了能上这个专业都要学英语,所以有不少抱怨。

作为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对英语强势的这种地位究竟抱什么样的态度,会不会帮着这些有抱怨的人进行协调,弱化英语的强势?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王登峰司长:关于外语的学习问题,这几年争论很多,05年的新闻发布会和这次的发布会,在我们的书里都有涉及,只是发布时间很短。

我们现在认为,中国人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母语,要学好母语,一个人能够创造的最高点——建立创新型国家,是要靠母语的训练,没有母语的训练,一个人是不能达到素质的提高的。

爱因斯坦如果不是用母语——德语来思考,是达不到它的高度的。

中国要发展、要建设,必须要有一大批掌握母语的人才。

英语很重要,“小语种”也很重要。

我们所谓的“小语种”,在世界上都是很大的,很多语言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

所以我们希望中国人不仅要学自己的母语,而且根据每个人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外语进行学习。

外语也是中国一个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我们不能仅仅把外语看作外国人的,它也是中国人必须有的文化素养。

在西方,很多时候他们把学习母语、学习外语都作为自己学习的一种素质要求。

我们感觉到,不要把母语和外语对立起来,我们中国人应该为我们的智慧,为我们未来的发展多掌握一种语言,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掌握了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多掌握一种语言,就多了一种渠道,多了一种了解世界的方法。

当然,人们学习语言的能力不一样,有些人学习能力很强,有些人学习能力很差,特别是到了一定的年龄以后,你再强铺他学习外语,也不是很好的办法。

我希望这位记者先生和我们一起思考,共同研究中国为了走向未来,怎么处理好我们的语言问题。

谢谢。

这位记者先生讲到,现在全世界都在学汉语,学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其实这个现象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多人要去学英语。

也就是说,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英语的强势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反映了英语为代表的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占的优势。

现在很多中国人学英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对从业人员的英语水平要求比较高,还有一个方面是大家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比较高,认为学了英语可以找到比较好的工作,工作收入比较高,可以到教育比较发达的美国或西方世界去留学,这是一个积极性的原因。

第二方面,国家语委近期很重要的一个工作就是要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包括我们的母语和外语的关系,我们讲的是要“构建”,这说明目前的语言生活还不是那么和谐,至少在英语的学习和使用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比较“过”的问题。

我们对目前的全国大学生进行了调查,一个是大学生的汉字应用能力水平,我们最近推出了一个汉字应用水平等级能力测试大纲。

同时,我们也作了一些调查,了解大学生学外语的时间、学习汉字汉语的时间,结果发现,大学生用他们全部学习时间的1/4以上学外语的比例很高,有的人是全部,有的人是3/4,有的人一半,占1/4以上的可以达到65%以上。

另外,大家对汉语和英语的重要性的比较,认为“都重要”的占60%以上。

我非常同意这位记者的观点,对外语在工作中的重要性,还是应该结合职业的需求,很多职业对外语基本用不到,对这些政策的调整,国家语委只能去呼吁,具体政策还要相关部门来制定。

这是国家语委的一个非常重要汉语为何“墙外开花墙内不红” 2005年12月30日10:50 新华网评论()为促进世界汉语教学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中国语言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前不久,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在京举办“世界汉语大会”。

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官员以及大学校长、汉学家和汉语教师等聚集一堂,围绕“多元文化架构下的汉语发展”进行广泛的交流研讨在此背景下举行的这次世界汉语大会,最大限度地凝聚国内外合力,使汉语更快更好地走向世界。

这次大会在携手发展多元文化、共同建设和谐世界的旗帜下,达成了多项共识。

与会者一致认为母语国传播本民族的语言,不仅是本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世界发展的需要,是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帮助和支持。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泰国公主诗琳通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她说,中国语言文化历史悠久,唐诗宋词言简意赅。

正是由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她从1981年开始学习汉语;正是由于学习了汉语,当她到世界各地访问的时候,大大方便了她与当地中国人的交流。

然而,就在中国大陆领导人在刚刚落幕的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上表示中国将“调动全社会力量支持对外汉语教学发展”之际,中国国内汉语水平的下降却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