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毫针基本操作技术毫针,是针体微小而细,针尖锋利的一种针具,是《内经》“九针”中的第七种针具。
古代九针经过几千年的医疗实践,某些针具逐渐弃置不用,而毫针逐渐成为针刺的主体,一直流传至今。
当今我们临床上讲的针灸,其中针刺主要指毫针。
毫针因其针体微小而细,《内经》中又称之为“微针”、“小针”;民间俗称“银针”。
当使用毫针在周身腧穴(经穴、奇穴、阿是穴)针刺时,称为“体针”;当使用毫针在耳穴、头穴线等某一特定部位针刺时,又叫“耳针”、“头针”。
前者属于大针灸系统,后者属于微针系统。
毫针的基本操作技术,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留针法、出针法等毫针的基本操作过程及其技法。
是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
每一种刺法,都有它的操作规程和具体要求,必须刻苦学习,勤奋实践,才能掌握。
第一节毫针的结构与规格一、毫针的构成(一)制针材料大家知道,最早的金属针具是青铜针、铁针,因其容易生锈,弹性与韧性较差,容易断针,逐渐为金针、银针取代。
金针、银针虽然传热、导电性能好,但强度、韧性较差,容易弯针,而且价格昂贵,于是,又研制出不锈钢针。
不锈钢针特点:1.强度高,韧性与弹性好:不容易弯针、断针。
2.针体挺直光滑:容易进针与操作。
3.耐高温,防锈蚀:可用来温针、烧针,不容易腐蚀生锈而断针。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毫针主要是不锈钢针,但也有采用金针、银针者。
(二)毫针结构(图2-1)针尖:针身的尖端锐利部分。
是刺入穴位的关键部位。
(针芒)针身:针尖与针柄间的主体部分。
是刺入穴位的主要部分。
(针体)针根:针身与针柄连接的部分。
是观察针刺深度与提插幅度的标志。
针柄:针根至针尾部分。
是持针、行针、温针的操作部位。
针尾:针柄的末端部分。
是观察捻转角度的标志。
(针顶)结构针尖:锋利适度,刺入顺利针身:光滑挺直,富有弹性要求针根:衔接牢固,没有松动针柄:衔接牢固,没有松动(三)毫针的分类(图2-2)由于针柄、针尾的构成形状不同,毫针又有环柄针、花柄针、平柄针、管柄针的不同。
环柄针:针柄由金属丝绕成环形,又叫圈柄针。
花柄针:针柄由两股金属丝绕成盘龙状,又叫盘龙针。
分类平柄针:环柄针去尾而成。
管柄针:针柄由金属薄片制成管状者。
环柄针是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的针具。
花柄针便于运针,但体积大,不便存放,适用于持续运针者。
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进针管辅助下使用。
二、毫针的规格毫针的规格,主要根据针身的粗细和长短来区分。
(一)粗细毫针的粗细,过去用“号数”表示,现在用法定单位毫米表示,其对应关系见表2-1。
(教材表2-1有错误,见下表)表2-1 毫针粗细规格表从号数与毫米的对应关系可知:号数越大,毫米值越小,针越细。
临床上以28号~30号(0.32mm~0.38mm)的毫针最为常用。
粗针多用于四肢、腰臀部穴位,以及瘫痪、麻木等针感迟钝者;细针多用于头面、眼区穴位,以及小儿、体虚患者。
现在有些制针厂家不用“号”,只用毫米表示粗细,如:0.30mm(细);0.35mm(中);0.40mm(粗)。
(二)长短长短旧规格为英寸(制针厂家惯用),新规格为毫米,其对应关系见表2-2(改正教材表2-2错误)表2-2 毫针长短规格表旧规格与新规格采用相对值对应:即1英寸=25毫米,0.5英寸=15mm,以此累加。
临床上以1~3寸(25~75mm )的毫针最为常用,其中又以1.5寸(40mm )者用得最多。
长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深刺或透穴;短针多用于肌肉浅薄部位浅刺,如头面部穴位、耳穴。
三.毫针的选择(一)针具质量选择根据针具的“质”与“形”选择针具。
1.质:质量选用国标指定的优质不锈钢制作针具,即根据国家标准《不锈耐酸钢技术条件》中规定的铬18鎳或氧铬18鎳之不锈钢制作的针具。
2.形:形状、造型针尖:端正不偏,光洁度高,锐利适度。
(不易发生钩毛;进针顺利而不痛;不锐则难进针,过锐则进针痛)针身:光滑挺直,富有弹性。
(进针阻力小,便于进针与运针;不容易弯针与断针)针根:牢固,无剥蚀、伤痕。
(不易断针)针柄:缠绕均匀牢固,长短粗细适中。
(不易松脱、断丝;便于持针、运针)(二)针具规格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年龄、体型与体质、病情、腧穴部位选用不同规格的针具。
年轻体壮、肥胖、实证、肌肉丰厚部位——粗针、长针。
老幼体弱、瘦小、虚证、肌肉浅薄部位——细针、短针。
四.毫针的检查每次用针前后,都要严格检查针具,通过修整后可以使用的必须修理,形状 规格修理不好的必须剔除不用。
(一)检查针尖捻转捏握体会法:右手持针柄捻转,左手拇食指捏住针尖体会,有刺痛者表示针尖有钩。
棉团提插捻转法:手持针柄在棉团内作捻转提插,若针尖带棉絮者,表示针尖有钩。
肉眼观察法:将几支毫针针尖向上,在阳光充足处观察,若针尖有白点者,表示有钩毛。
(二)检查针身肉眼观察法:弯曲、折痕、锈蚀。
桌面滚动法:将针放在平坦的桌面上滚动,不能贴紧者为有弯曲。
针身拉擦法:两手拇食指夹持针身,上下左右拉擦,有不平滑处,便是折痕,锈蚀处。
△临床上主要用肉眼观察法。
(三)检查针根肉眼观察针根有无折痕、锈蚀。
手持针柄与针身牵拉,有无松动,脱落。
△针根处的损伤容易发生断针,切切注意。
(四)检查针柄注意金属缠丝有无松动,可一手持针柄,另一手捏住针身,双手用力拉开或合拢,可发现松动。
五.毫针的保养和维修(一)维修针尖 针身检查针具时若发现明显的折痕、缺损、剥蚀,为防止断针,应丢弃不用。
一般的弯曲,轻度锈蚀,可按以下方法修理。
1.针尖变钝或有钩,可用细砂纸磨至锐利适度。
2.针身弯曲,可用手或竹片理直,锐角弯曲者丢弃不用。
3.针身有轻微锈蚀者,用细砂纸擦净锈斑。
(二)保养1.毫针使用后用消毒棉球擦干净,防止生锈。
2.毫针放在针盒、针盘里,必须垫一层纱布;放在针管内,接触针尖的部位必须塞上干棉球。
3.毫针不用时放在干燥的地方,不要放在潮湿之地。
第二节毫针操作基本功俗语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拳师和歌手必须经常练习,才能保持技艺超群。
针灸是一门技术,只有经常练习,操作手法才能娴熟,才能达到进针不痛,行针自如,疗效显著。
下面介绍基本功训练方法。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一)练意练气意指意念,气指内气、气功。
通过练太极拳与气功训练,可以增强内气,蓄积元气,健身防病;还可以增强指力,便于控制经气,提高疗效。
1.蓄积丹田之气以增强周身之力(蓄气增力)通过气功练习,意守丹田,气沉丹田,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小腹微微发热,所谓“少火生气”。
长期坚持,就会使真气充盈,经络畅道,周身之力增强。
随着丹田之气的蓄积,使上肢大小关节力量增强,指力提高,便于针灸治疗时驾驭经气。
(容易进针,容易得气)。
2.调自身之气机以利于控制经气太极拳的要领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用意不用力,通过意念控制形体运动。
长期练习,可以调理自身的气机,增强体内元气。
全身气机通畅,有利于调控经气,增强得气针感。
3.去浮躁以练清静之功作为针灸医生就要忌浮躁,练气功、太极拳可以帮助你入静,去掉浮躁。
达到清静状态之后,有利于辨针下之气,随气用巧。
(二)练针、练指1.纸垫练针法(1)纸垫制作用松软的草纸或卫生纸折迭成2厘米厚,5~8厘米宽、长的纸垫,用棉线呈“井”字形扎紧。
(2)练针目的指力和捻转手法。
侧面可以作提插练习。
(3)练针方法(图2-3)左手拿住纸垫,右手拇、食、中指持针柄,针尖垂直抵达纸垫后,三指交替捻转针柄,边捻边压,待穿透纸垫后,另换一处练习。
(4)操作要求与技术要点:①捻转角度均匀:180º~360º,勿时大时小。
要求②捻转频率一致:150次/分左右,灵活自如。
③用力轻重一致:勿时轻时重。
①持针稳固,不向下滑②手臂悬空,没有依托③针身垂直,不摇不弯④进退轻巧,灵活自如开始练习时,用1~1.5寸短针,当指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可用2~3寸长针练习。
开始用右手练习,以后可用左手练习,以适应临床持续运针的需要。
2.棉团练针法(1)棉团制作 取棉絮一团,用纱布包紧,做成外紧内松,直径6~7厘米的圆球,外包一层白布缝制。
(2)练针目的以提插为主,包括捻转、进针、出针等毫针操作手法的模拟动作。
(3)练针方法(图2-4)①提插:将针刺入棉球后,在原处作上提下插动作。
幅度一致:5~10mm ,幅度均匀,勿时深时浅。
频率一致:150次/分左右,快而均匀。
轻重一致:用力均匀,勿时大时小。
针身垂直:不倾斜。
②提插与捻转配合练习提插幅度一致捻转角度一致技术要点要求要求操作频率一致动作灵活自如③进针与出针的模拟练习3.纸板练针法①练针方法:用1寸26号(0.45mm)毫针在普通包装纸箱板上练针。
要求:沉肩、垂肘、悬腕,凝神于手下,聚力于指端。
针孔均匀,针行平直,每天练半小时以上。
②练针目的增强指力、腕力、臂力,达到进针不痛的效果。
4.守神练针法将毛边纸1~2张用图钉固定在木框上,在毛边纸上隔3cm扎一下,扎满一行后换下行继续扎。
要求针眼横竖成行。
本法要求全神贯注于针与纸之间,心定神凝,体察针感。
5.自身练针法在纸垫,棉团上练习到一定程度,指力和手法较为熟练时,可以在自己身上练针。
(1)目的:亲身体验针刺的感觉,指力的强弱,手法的熟练程度。
(2)要求:①无痛或微痛进针,刺入顺利。
一次进针,针直不弯。
②捻转提插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
③边练边体会针感。
包括穴位的感觉、持针手指的感觉,仔细体会针感与手法、指力的关系。
6.相互练针法在自身练针比较熟练的基础上,两人一组,轮流在对方身上练习。
练习时可从临床实际出发,按照规范操作进行。
二.基本功训练效果1.增强指力,使手法熟练,便于进针、行针。
2.增强指感,帮助了解穴位的得气反应(如沉、紧、涩、轻、缓、滑等)。
3.排除浮躁,以利于全神贯注,控制针感,驾驭经气。
第三节针刺前的准备一、患者的体位(一)常用体位仰卧位:前身部的穴位(头面、胸腹、四肢)(图2-5)俯卧位:后身部的穴位(后头、肾、腰臂、四肢)(图2-6)侧卧位:侧身部的穴位(侧头、胁肋、臀、四肢)(图2-7)常用体位仰靠坐位:头面、颈前、上胸、四肢部分穴位。
(图2-8)俯伏坐位:头顶、枕项、肩背、上肢部分穴位。
(图2-9)侧伏坐位:侧头、面颊、颈侧、耳穴。
(图2-10)图5-5仰卧位图5-6侧卧位图5-6俯卧位由于仰卧位自然、舒适、持久、不易疲劳。
对初次针刺者,精神紧张惧针者,体虚病重者宜首选仰卧位。
(二)选择体位的原则与意义1.原则医生:取穴准确,操作方便。
患者:自然舒适,持久留针。
2.意义体位选择适当,取穴准确,操作方便,病人能持久留针,并能防止针刺意外;如果体位选择不当,则取穴不准,操作不方便,病人不能持久留针,病人因不适而移动体位还容易发生弯针、滞针、断针、晕针等针刺意外。
特别是对体虚病重、紧张畏针者,体位选择尤为重要。
(三)选择体位的注意要点1.对初诊患者作好宣传,消除紧张情绪,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