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一、中医药预防菌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可通过饮食水、日常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
多发生于夏秋季。
此病起病急,患者往往表现为突发高烧,阵发性腹痛,大便次数增多,每天可达十几次至几十次,全身乏力,食欲减退。
其中中毒性痢疾是细菌性痢疾中最严重的一种,患者体温可达摄氏40度以上,表现严重的中毒症状,精神萎靡不振,嗜睡、昏迷、抽搐,会迅速出现循环及呼吸衰竭。
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防菌痢有相当长历史和显著疗效,中医药在预防菌痢方面有一定的特色。
在中医整体调摄,因人、因地、因时三因防治,注重非特异性预防的原则指导下,积极应用中医药手段可以取得良好的预防效果。
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的理论实践核心,不仅要考虑人体正气强弱、体质及精神状况、对病邪的易感性,还应包括人体与外界大环境的融合状态。
立足于这种综合的考虑,兼顾整体与个体,有必要实施中医药预防。
二、在菌痢好发季节,以宣传教育、预防为主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向公众的宣传和健康教育工作,让公众掌握菌痢的预防知识,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
1.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常剪指甲,勤换衣服。
2.讲究饮食卫生:平素要十分注意护养脾胃,忌吃生冷、油腻、肥厚、辛辣、过甜等物;慎用煎、炸、烙、烤、炙者,进食宜定时定量,避免饥饱不匀.不喝生水,菜要烧熟煮透;水果要洗净、削皮;其它食物要煮熟再吃,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过夜,食用时应重新回锅加热,不吃变质腐败的食品;对碗筷等餐具应经常煮沸消毒;不要去大排挡就餐和购买无证经营的盒饭,不要自办大型聚餐活动;不吃被苍蝇、蟑螂等叮咬或爬过的食物。
3.加强锻炼,增强体质:运动要由静到动,由动到静,动作由慢到快,由易到难,逐渐过渡。
可行散步、慢跑、打羽毛球,爬楼梯、登山、蹬车、健身训练、广播操、太极拳等,但要适可而止,选用何种方法,活动强度是否可以承受,应以自身的身体条件为前提。
概括起来,预防菌痢有十二字真经: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涤,强体质。
三、菌痢流行时,易感人群的预防易感人群包括医务人员、家属和体质虚弱者等,前者由于和患者接触相对较密切,后者免疫力下降,所以更加容易感染。
1. 常晒被子、衣服、生活用品,因为痢疾杆菌在日光直接照射30分钟,摄氏50-60度10分钟即可杀灭,对高温和化学消毒剂很敏感。
2. 可服用生大蒜,每天可吃一两颗蒜,连吃五到七天;或用马齿苋、铁苋菜、石榴皮、杨树花煎汤100ml,一日两次服用,可以预防痢疾的发生。
3. 家属与患者餐具要分开,每天对餐具进行消毒,接触的衣物进行煮沸杀菌,居室用香醋每日进行熏蒸。
4. 家中若有痢疾病人一定要送医院治疗。
除了对病人用过的餐具、马桶进行消毒外,病人的内衣内裤、被单、床褥等最好也要进行消毒。
四.菌痢流行、暴发时中医辨证施治(一)辨证治疗1湿热痢症状: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肛门灼热,小便短赤。
舌脉:苔腻微黄,脉滑数。
处方用药:芍药汤加银花治则:清热解毒,调气行血。
加减:白头翁汤。
如血瘀阻,腹痛绞较甚者,酌加地榆、桃仁、赤芍、丹皮等以凉行血2疫毒痢症状: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较湿热痢为甚,或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舌脉:舌质红绛,苔黄燥。
脉滑数处方用药:白头翁汤。
治则:清热凉血解毒3寒湿痢症状: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身重困。
舌脉:舌质淡,苔白腻。
脉濡缓。
处方用药:胃苓汤。
治则:温化寒湿4阴虚痢症状:瘌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粘稠,脐腹灼痛,虚坐努责食少,心烦口干。
舌脉: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红乏津。
脉细数。
处方用药:驻车丸治则:养阴清肠5虚寒痢症状: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隐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
舌脉:舌淡苔薄白。
脉沉细而弱处方用药:桃花汤,或真人养脏汤。
治则:温补脾肾、收涩固脱6休息痢症状: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倦怠怯冷,咰卧,临厕腹痛里急,大便夹有粘液治见赤色舌脉:舌质淡苔腻。
脉濡软或虚数处方用药连理汤。
治则: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细菌性痢疾的中医食疗【饮食原则】l、发热、腹痛、腹泻者,宜流质及半流质。
2、慢性痢疾或恢复期则予以半流质或软食。
3、宜少食多餐,饮食要易消化、富营养。
4、有足够的蛋白质、热卡、维生素。
【宜食】鸡蛋、瘦肉、鱼、鸡肉、豆制品。
【忌食】l、粗纤维、油腻、乳类制品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2、豆类、薯类等产气食品。
3、瓜果、冷饮等生冷食品。
【推荐食谱】除忌食食物外,正常饮食。
【食疗方法】l、山楂、红糖各60克,白酒30ml,文火将山楂炒至略焦时,火加酒搅拌,再置火炉上炒至酒干即可,服用时将焦山楂加水200ml,煎15分钟,去渣加入红糖再煎至沸,趁温一次服下,每日1剂,服数次。
能清热止痛。
2、木耳15克、红糖60克、用水一碗半煮熟,连渣服,每日1次,可连服数次。
能凉血、缓急止痛,治疗痢疾便血腹痛者。
3、红菱壳不拘多少,晒干研末,每次空腹服15克,每日1~2次,服5天为一疗程。
能清热涩肠,治疗痢疾。
(注:红痢用黄酒送服,白痢用米汤送服)。
4、大蒜马齿苋粥:大蒜30克,新鲜马齿苋切碎、粳米30克,先将大蒜马齿苋煎煮去渣取汁,加入粳米煮粥,每日早晚温热食用。
适用于急、慢细菌性痢疾和肠炎。
5、鸡冠花粥:鸡冠花30克、粳米50克、白酒少许,将鸡冠花煎煮去渣取汁,加入粳米煮成粥,再入白酒焖1分钟即可,每日早晚温热服用。
适用于赤白下痢、妇女崩中、赤白带下或咯血吐血。
6、莲子生姜粥:带衣莲子100克、生姜25克、粳米50克、共煮成稀粥,每日二次温热食用。
适用于痢疾不思饮食。
7、姜茶乌梅粥:生姜10克、乌梅肉30克、绿茶5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将前三味煎煮,去渣取汁,入粳米煮粥,粘稠时加入红糖焖煮2分钟,每日二次温热食用。
适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
8、柿饼粥:柿饼3枚、粳米100克,将柿饼切碎,同粳米共煮,做点心或早餐食用。
适用于久痢便血,小便血淋、痔漏下血。
肝炎的中医食疗【饮食原则】1、急性期:饮食宜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适量的蛋白质、蔬食。
2、慢性期:注意蛋白质的摄入,并补充足量维生素。
3、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低糖、低热量。
4、饮食应定量、定时,适量、稳定。
【宜食】l、各种主食、脱脂牛奶、瘦猪牛羊肉、兔肉、鱼、鸡、蛋清、面类。
2、蔬菜、水果、豆制品。
3、米仁、西瓜、冬瓜等。
【忌食】1、肥腻厚味、不消化之食物。
2、烟、酒、海腥发物、辛辣刺激、生冷之品。
3、油炸、硬固不易消化、粗纤维的食物。
【少食】全脂牛奶、香肠、火腿、成肉、鸭、鹅、动物脂肪、蛋黄、甜食。
【推荐食谱】早餐:主食(随意),脱脂牛奶1袋,煮嫩鸡蛋1个。
午餐:主食(随意),清蒸鱼200克,豆腐干炒油菜250克。
晚餐:主食(随意),瘦肉丝炒蒜苗250克,加餐:甜豆浆1碗。
【食疗方法】1、胡萝卜2根、大枣12个、黑豆15克、茵陈31克,加水适量煎煮,饮汁,每日1剂。
2、大枣100克、茵陈3 0克、夏枯草9克,加水煎煮,饮汁,每日1剂。
3、红茶20克、葡萄糖粉60克、白糖50克,用沸水冲泡至600ml。
频频饮用,7天为1疗程。
片。
4、米醋10mI,每日3次,并口服Vit B125、鲜香茹、瘦猪肉各100克、共煮,加食盐调味后食用适用于慢性肝炎。
6、绿豆、粳米各25克、同煮粥,熟后加糖2匙后食用。
适用于肝炎恢复期。
7、枸杞予20粒入沸粳米粥内,加麦芽糖一匙后食用肺结核的中医食疗【饮食原则】l、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吸收,避免油炸,厚味等难以消化的食品。
2、忌烟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鳖、黑鱼。
【宜食】肉、禽、水产、乳类、蛋、豆类制品,各类蔬菜和水果。
【忌食】胡椒、辣椒、芥末、生姜、韭菜、洋葱、毛菜、菠菜、大葱、肥肉、奶油、巧克力、烟、酒。
【推荐食谱】一日量早:加糖牛奶1袋,煮鸡蛋1个,主食(随意)。
中:砂锅豆腐碗,肉丝炒蒜苗250克,米饭(随意)。
晚:溜肝片150克配黄瓜,馄饨150克,加餐牛奶1袋,水果200克。
【食疗选方】l、乌骨鸡肉100克,冬虫夏草9克,淮山药50克、共煮汤,常食用,有滋肺、补肾、健脾功效。
2、鸭梨2000克(去皮核),白萝2000克,鲜藕2000克、生姜250克。
克,炼乳250克、蜂蜜250克、梨、藕、萝卜、姜洗净切碎,分别绞渣取汁,先将藕汁、梨汁、萝卜汁共置锅中用文火熬成胶稠状,然后加入姜汁,炼乳及蜂蜜,继续加热煮沸后冷却装瓶,每日2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
3、银耳50克、百合30克、两味用清水浸发后洗净,加水用文火炖汤至稠粘为度,加入适量的冰糖,用于干咳低热者。
4、鲜白果500克(带壳),放入瓶中,用生菜油浸没后将瓶密封,埋于土中,5个月后方可取用(越陈越好),每次取白果一个,剥取肉用温开水送服,用于肺结核咳嗽,气喘者。
5、活黑鱼1条、蒜20克、黑鱼去鳞及内脏,清水冲净,锅中清水先煮沸,而投入黑鱼及蒜,用文火煮2小时,再加入盐及味精等调料,佐餐用,用于潮热盗汗,消瘦乏力者。
6、百合粥:百合100克(干百合30克)、红枣10枚、糯米50克、冰糖适量,先将红枣煎煮2 0分钟,热后加入百合糯米共煮熬成粥,入冰糖焖煮数分钟,每日二次,温热食,适用于肺燥咳嗽,痰中带血,具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作用。
7、功劳叶、白木耳粥:功劳叶15克、白木耳15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
功劳叶煎煮10分钟后去渣取汁,白木耳浸泡2小时,将药汁与白木耳同煮2小时,然后加入红枣粳米煮成稀粥,加适量冰糖也可。
适用於肺痨病阴虚内热,咳嗽痰中带血,以及慢性便血。
上海中医药防治手足口病指南肠道病毒EV71感染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
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在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2008版)》等防治技术方案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建议临床医生根据实际情况,参考使用以下中医药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
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脾、心三脏。
基本病机为外感时邪疫毒,卫表被遏,肺气失宣,症见发热、头痛、身楚、咳嗽、流涕等,由于湿热内蕴、心经火盛,内外交争,心经之火上蒸于口舌,脾胃湿热熏蒸于四肢,则发为疱疹;如果毒邪没有及时祛除,耗伤气阴,可出现心悸、胸闷、气短;邪毒炽盛,逆传心包,内陷厥阴,可出现壮热、神昏、抽搐等危象一、中医药预防:运用具有清热解毒,生津化湿之功能的中药,适用于易感人群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