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 4 章 空气动力学基础

第 4 章 空气动力学基础


汽车系统动力学
一、风洞试验
风洞试验首先要做出车辆模型,然后安装在风洞
的人工流场中,用仪器测量作用在模型上的力和 力矩,以及用喷烟或气流染色或贴丝线等办法来 观察模型附近流线的变化。
风洞一般由动力段、收缩段、试验段以及扩散段
组成。(图4-13/14分别为两种常见的风洞形式)
汽车系统动力学
1、直流式风洞(埃菲尔式风洞)
第四章 空气动力学基础
汽车系统动力学
第一节 概述
当汽车在空气中运动时,会受到空气的作用
力,空气动力随车速的增加而迅速增加,从 而对汽车高速行驶时的动力学性能有着显著 的影响。 研究的主要内容:对车外流和对车内流 研究的目的:减少风阻、提高侧风稳定性、 提高发动机进气管道的效率等等。
汽车系统动力学
2、空气密度随压强的变化
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空气压力直接与大气压力
成正比关系,因而天气状况或海拔的改变将引起大气 压力的改变。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空气密度越低
汽车系统动力学
二、空气粘度
粘度用来表述流体的粘性,流体粘性力由
气体的粘性和内部速度梯度共同决定。粘 性力在流体间相互传递,通过依附于固体 表面很薄的边界层作用于物体表面。
汽车系统动力学
由于沿着平板流动的空气会产生边界层,边
界层的厚度随着离前缘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如图4-16所示:
汽车系统动力学
二、雷诺数
满足模型和实际汽车流体特性相似(即具
有相似的摩擦力和惯性力关系)的基本条 件是,二者应具有相同的雷诺数。 雷诺数常用Re来表示,定义如下
Re vL
在车辆设计的初期,空气动力学试验通常在规模较小、
成本较低的风洞中进行模拟测试。但以下两个问题值得 注意: 1、现代汽车的车底净空间很低,因而车身底部和其相邻 四周的气流称为影响升力与俯仰力矩大小的关键因素。 2、关于“流体相似性”或风洞试验中与全尺寸车辆模 型有关的流体特性的模拟问题。
汽车系统动力学
由图4-11所示的风洞试验可知,只有在图总
所示的扩散角α<100的情况下才会膨胀并贴 紧边界面。
汽车系统动力学
如果α角过大,那么气流就会从风洞壁上脱离并伴有随
机湍流生成。车辆车身较短,且为非流线型,因而上述 现象常出现在车辆后部。图4-12a所示的烟雾说明了这 类的分离情况。
汽车系统动力学
由于空气连续沿物体表面流动,湍流边界层会因边
界层能量在表面摩擦力作用下变小而进一步增厚。 边界层厚度可采用下列公式近似计算:
k5
4 v 5 x v
式中,k为比例系数,与物体形状和表面特性有关;v 为运动粘度;v∞为来流速度;x为沿物体长度方向 上的距离。
汽车系统动力学
汽车系统动力学
3、压力能。由于流束位于边界表面具有一 定静压力的流体内,且静压力在各向均匀作 用,因而流体内部必须有相等的压力来保持 平衡,如图4-3所示。
流体微元的压力能等于它克服外界压力保持自 身体积所需的功,即外部压强P乘以自身体积V0
汽车系统动力学
综上所述,所讨论的流体微团总能量为压力能 与动能之和,即:
汽车系统动力学
当气流与物体相对运动时,环绕物体的气流
总会被分成两个或更多的方向流动,如图4-4 所示的分流点O为驻点,其压力等于静压与动 压之和,称为驻点压力。
汽车系统动力学
第四节 压力分布和压力系数
一、压力分布
由伯努利方程可知,如动压增加,则流体的静压必定 减小,反之亦然。翼剖面就是一种利用压力变化来产 生动力的装臵,如图4-5所示。
汽车系统动力学
第二节 空气的特性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由于气体分子的
运动,各气体微团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根据产 生方式的不同,作用力可分为两种:
法向应力:两微团相互碰撞时交界面上没有相对滑动发生
切向应力:微团间相互滑动,存在分子间的动量交换
汽车系统动力学
两种不同形式的相互作用力如下图所示
1 ( pV0 ) ( V0 v 2 ) 2
汽车系统动力学
为便于处理,通常以单位体积计算其总能量,等 于: 1 2
p
2
v
上式第一项为静压,通常以气流压强表示静压, 第二项定义为动压q。
汽车系统动力学
伯努利方程表达了在理想流场中沿流束
的能量守恒定律,即流体静压和动压之 和为常数:
p q H 常量
设流束是一个由理想不可压缩的流体组成的 独立系统(即无流体通过边界),因此系统 总能量沿轴向保持恒定,只是存在的形式可 以不同,能量的形式可以是以下三种:
汽车系统动力学
1、势能。与流体高度变化有关,与流体密度 和高度成正比,对车辆空气动力学研究来说, 可以忽略不计。
2、动能。其表达式如下:
1W 2 1 2 1 EK v mv V0v 2 2 g 2 2
空气动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可概括为: 通过车身外部造型、流体控制和内部流通管道 的设计来减小车辆的空气阻力。 在空气阻力一定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向下的 气动压力以提高轮胎附着性,但同时减小对轮 胎侧偏力的影响。 比例模型或全尺寸车辆空气动力学试验,以及 对试验结果的分析。 研究空气动力与底盘设计及汽车使用情况之间 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汽车系统动力学
第六节 空气动力学试验
在研究车身这类非流线体特性时,空气动力
学试验已成为一种标准方法。风洞测试中, 可采用整车模型或比例模型进行试验,也可 进行道路实车试验。通过模型试验确定设计 车辆的空气动力特性,对某些设计环节或部 件进行改进,完善设计。 本节首先讨论风洞试验和雷诺数,然后介绍 各种用于实车试验的测试技术,最后对空气 阻力和力矩系数进行介绍。
现根据相对运动原理来研究空气动力 学问题。在下面的推导中,假设空气 流动。
汽车系统动力学
图4-2所示的一根空气管道可看作是由若干流 线(表示定常连续流体的流向,流线越密的区 域标识流速越大)构成的流管。
汽车系统动力学
由于管道表面无气流穿过,其表面就相当于 固体边界。流管中微小流束的速度可由伯努 利方程来描述。
流体越粘,流体传至物体的力也越大。

汽车系统动力学
粘度分为:动力粘度 和运动粘度

动力粘度会随温度缓慢变化,通常随温度的增加
而增加。定义温度为15℃时的空气动力粘度为标 准值,大小等于1.822×10-5Pa· s 运动粘度定义为动力粘度与密度的比值 即: / 单位为m2/s 在标准状态下,空气的运动粘度为 1.428×10-4m2/s
汽车系统动力学
第三节 伯努利方程
当理想不可压缩流体作定常运动时,可采用 伯努利方程来描述其力学特性。 伯努利方程以理想流体和能量守恒为基础而 建立,它忽略了空气重力的影响,用于描述 流体速度和压强之间的关系。
汽车系统动力学
物体边界层以外的流体简化为非粘性流体,所
以空气各微团间主要以法向压力相互作用。对 以亚声速行驶的车辆来说,空气密度变化通常 不大(散热等内流场情况除外),因此在车辆 空气动力学研究中,通常可以忽略车身周围气 体密度的变化。

v L
是动力粘度, / L是随流体层距离改变的速度变化率 式中,
汽车系统动力学
根据单位面积的摩擦力,可计算出实际面积的摩擦
力为
v 2 L vL L
所以,惯性力与摩擦力的比值正比于雷诺数
即:
v 2 L2 vL vL Re vL
汽车系统动力学
二、压力系数 C
p
设车身某点的局部压力位p及速度为v,远处气流 的压力及速度分别为p∞、v∞,由伯努利方程有:
1 2 1 p v p v2 2 2
p q p q
p v 1 ( )2 q v
若定义 p / q 为压力系数Cp ,可得C
汽车系统动力学
由伯努利方程可知,气流的动能转化为静压。静压在
表面施加作用力,就可以产生升力(或下压力),其 大小由所能得到的动压值决定,与速度的平方和空气 密度成正比。若要将动压有效的转化为静压和升力, 还取决于物体的形状。 例如,当翼剖面形状与理想气流流向一致时,如图 48所示,对产生下压力是非常有效的。
汽车系统动力学
根据前面对空气不可压缩和连续性条件的假定
,通过翼前端附近横截面的空气体积要等于流 过翼后端横截面的体积。因此,在翼剖面较厚 之处流管变细,空气流速增加,典型的情况如 图4-6所示:
汽车系统动力学
由图4-6可见,流管特性表现出“弹性”特性,即由
于空气速度的提高而导致静压下降,从而流管截面变 小。当流向翼剖面后端的空气速度减小后,流管便在 压强增加的情况下扩张,这就是所谓的“压力恢复” 。这种情况下,若翼剖面顶部的压降大于大部压降时 ,则形成升力,此时顶部空气流动更快,相对负压力 的分布如图4-7所示:
汽车系统动力学
通常情况下,两种形式的应力同时存在,只是所 占的比例不同。与压应力相比,物体周围大部分 气流中的剪切力都很小,空气微团间相互作用力 垂直于接触面,表现为法向压力。
汽车系统动力学
一、空气密度
空气做不规则运动,其能量受温度的影响,温
度越高,分子速度越高,移动距离越远。若单 位体积内分子数目保持不变,则空气质量和压 强也将保持恒定。因而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量 也随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单位体积内空气质量 和空气密度会随温度发生变化。

v 是气流速度;L是适当选择的描述 式中, 流体特性的长度; 是流体的运动粘度。
汽车系统动力学
2 对雷诺数Re的物理解释如下:动态压强等于 v / 2 ,是运
动粒子与物体相撞后动能转换为压力所引起的单位面积 受到的力。所以,惯性力和动压的作用面积之积成正比 ,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