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教学大纲该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和“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两部分。
其中,建筑设计根据开课年级/学期划分为“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2”、“建筑设计3”、“建筑设计4”四部分;公共建筑原理分为1,2两部分。
具体教学大纲如下:建筑设计1课程编码:JZ0271课程名称:建筑设计1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方式:理论+实践适用专业:建筑学、风景园林先修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基础、画法几何、阴影透视、美术总学时:112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授,结合具体设计题目的设计训练,使学生了解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的原理,掌握建筑设计从环境调研、题目分析、资料搜集、方案构思到设计表达全过程的基本过程和方法,着重培养学生对公共建筑的功能分析、空间组织、设计表达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对于空间形态的把握。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1)通过对建筑空间形体构成规律的学习与训练,重点掌握建筑空间形体构成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2)通过建筑设计的过程训练,初步掌握在设计中如何综合解决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功能安排、交通组织、空间组合、形象塑造、以及相关的技术性环节问题的方法。
(3)结合设计题目及相关建筑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建立生态建筑的概念。
2、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解决空间的处理问题。
即从单一空间,到单元空间,再到复合空间,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进行系统的训练。
本课程的难点是在空间处理的基础上,同时兼顾建筑功能、空间、技术、形象塑造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学生各种矛盾和制约中找到平衡点;另外,审美眼光及专业素养的培养以及各种造型手法的合理运用也是这一阶段训练的难点。
3、学时分配:一般设计题目分为六个教学环节进行:(1)集中授课(10学时)(2)课题(题目)分析与调查分析(8学时)对设计题目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出初步方案打下基础。
要求:实地勘察和实例收集(临摹或描绘设计实例,一般至少十个);用草图表达对设计环境的评介。
(3)设计方案的初步构思(32学时)在课题(题目)分析与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方案的初步构思,并进行构思方案比较(至少两个)要求:徒手草图和工作模型表达设计构思。
(4)设计深化与整合阶段(30学时)确定设计构思方向,综合解决功能组织、构造细部等设计问题,完善设计形象。
要求:1/100~1/200工具绘制正草图。
完成透视草图、局部构造节点。
辅以工作模型帮助推敲空间。
(5)方案表现阶段(20学时)正式表达设计思维的阶段,包括正式方案表现图、模型、设计说明书等,应能清楚地表明设计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要求:平、立、剖面图、总平面图——水彩单色渲染、彩色渲染、工具线条;透视或鸟瞰图——水彩渲染、水粉;模型——制作仔细、色调单纯;设计说明书——字体工整、能简明扼要表达设计意图。
图纸规格一致、色彩、字体编号统一、图面整洁、均衡美观。
(6)设计之后的评价与反馈(12学时)针对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的答辩与讲评。
内容与进度安排:本课程周学时10,每学期112学时。
具体安排祥见附表:练,根据需要灵活组合。
三、能力培养要求学会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公共建筑空间处理及造型手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建筑的环境、功能、技术等其它因素进行建筑设计。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修订缩印本.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同济大学主编.建筑形态设计基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黎志涛.建筑设计方法入门.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五、有关说明本课程是本专业学生二年级的第一学期,是专业学习的重要入门阶段,通过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安排若干个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逐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法,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形式及结构形式有基本的了解。
六、课程建设与改革摘要使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正确的设计方法,培养综合分析及设计能力。
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总体到局部、由内到外、各有侧重、不断调整、循序渐进的设计原则。
强调环境(包括地域因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环境入手进行建筑设计的意识。
培养学生在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与相关技术手段的结合,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节能、建筑材料等。
建筑设计2课程编码:JZ0272课程名称:建筑设计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方式:理论+实践适用专业:建筑学、风景园林先修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基础、画法几何、阴影透视、美术、绿色建筑概论总学时:112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授,结合具体设计题目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在第一学期空间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建筑设计从题目分析、资料搜集、环境研究、方案构思、深入设计到设计表达的设计过程,着重解决在具体环境中处理建筑的功能组织、空间塑造、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1)通过建筑设计的过程训练,初步掌握综合解决建筑问题的能力,包括建筑的功能关系、交通组织、空间组合、形象塑造、以及相关的技术性环节问题的方法。
(2)在全面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重点解决建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包括自然环境和城市街区环境,强调建筑与地域环境及地域文化的结合。
(3)建立生态建筑的意识,并结合设计题目加尝试。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本课程的训练,使学生在建筑设计中能够结合环境要素处理问题,同时综合解决好建筑功能、建筑空间、建筑技术、建筑形象塑造、建筑表达等方面的基本功训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具体地域环境的制约下进行建筑创作的能力以及综合处理功能、空间、技术、材料、生态等各种问题的能力。
3、学时分配:一般设计题目分为六个教学环节进行:(1)集中授课(10学时)(2)课题(题目)分析与调查分析( 12学时)对设计题目及有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为提出初步方案打下基础。
要求:实地勘察和实例收集(临摹或描绘设计实例,一般至少十个);用草图表达对设计环境的评介。
(3)设计方案的初步构思(32学时)在课题(题目)分析与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方案的初步构思,并进行构思方案比较(至少两个)要求:徒手草图和工作模型表达设计构思。
(4)设计深化与整合阶段(30学时)确定设计构思方向,综合解决功能组织、构造细部等设计问题,完善设计形象。
要求:1/100~1/200工具绘制正草图。
完成透视草图、局部构造节点。
辅以工作模型帮助推敲空间。
(5)方案表现阶段(20学时)正式表达设计思维的阶段,包括正式方案表现图、模型、设计说明书等,应能清楚地表明设计内容,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
要求:平、立、剖面图、总平面图——水彩单色渲染、彩色渲染、工具线条;透视或鸟瞰图——水彩渲染、水粉;模型——制作仔细、色调单纯;设计说明书——字体工整、能简明扼要表达设计意图。
图纸规格一致、色彩、字体编号统一、图面整洁、均衡美观。
(6)设计之后的评价与反馈(8学时)针对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的答辩与讲评。
内容与进度安排:本课程周学时10,每学期112学时。
具体安排祥见附表:附表:熟练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培养在特定环境中进行小型公共建筑的空间处理、功能及交通组织、形象塑造等方面的的基本训练。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张文忠.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建筑设计规范大全修订缩印本.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同济大学主编.建筑形态设计基础.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黎志涛.建筑设计方法入门.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五、有关说明本课程是本专业学生二年级的第二学期,是学生在第一学期建筑训练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的重要阶段,通过不同类型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立,使学生逐步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手法,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同时对不同类型的建筑形式及结构形式有基本的了解。
六、课程建设与改革摘要重在培养综合分析及设计能力,养成正确的设计方法和工作习惯。
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总体到局部,循序渐进,各有侧重。
培养学生从环境入手进行建筑设计的能力,特别要结合一定的地域特征进行建筑设计。
使学生建立生态建筑的意识,并在建筑设计中结合相关建筑构造、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知识加以应用。
建筑设计3课程编码:JZ0273课程名称:建筑设计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方式:理论+实践适用专业:建筑学先修课程: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基础、画法几何、阴影透视、美术、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2总学时:112学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1.本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通过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授,结合具体设计题目的设计训练,使学生了解公共建筑设计的原理,掌握公共建筑设计从题目分析、实地调研、资料搜集、方案构思到设计表达全过程的基本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城市环境要素、地域环境要素及建构表达的影响,并结合设计课题讲授相关的设计原理和技术、规范知识。
2.本课程的主要任务1)通过建筑设计的过程训练,掌握在设计中如何综合考虑城市环境要素、地域环境要素及建构表达的影响,综合解决建筑的功能安排、交通组织、空间组合、形象塑造、以及相关的规范和技术性环节问题的方法。
2)通过各种方式的调研及有针对性的讲授,培养以专业的模式分析设计方案所存在的多种可能形式的方法,进而锻炼合理并且有创造性地独立完成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及学时分配1.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1)通过建筑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授,重点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原理,以及合理地利用相应原理完善建筑设计。
2)在建筑设计的训练过程中,结合特定环境以及现代建筑技术的制约与限定,培养综合把握建筑设计中各类制约因素的能力。
2.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了解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相应的技术、规范。
即掌握公共建筑设计从题目分析、实地调研、资料搜集、方案构思到设计表达全过程的基本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在设计中综合考虑城市环境要素、地域环境要素及建构表达的影响,并结合设计课题讲授相关的设计原理和技术、规范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