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总复习资料第一板块文言实词一、异读字异读字是一种特有的读音现象,它是指一个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表示的意义相同的字。
文言文异读字有三种情况:破音异读、通假异读和古音异读。
破音异读,又叫“读破”。
它是采用改变汉字通常读音的方法来表示该字词性和意义的改变。
如:越人语.天姥(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句中没有谓语动词,因此“语”转化为动词,讲为“谈论”,在习惯上把它读作yù,以表示和作名词的“语”(yǔ)的区别。
所谓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句中“生”是“性”的通假字,因此,就应该读成它的本字“性”(xìng),而不能再读shēng音了。
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民族称呼、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木兰诗》),句中“可汗”是对我国古代北方部族首领的称呼,应读为“kèhán”,而不能读为“kěhàn”。
二、通假字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莫春者,春服既成。
”中“莫”本义“傍晚”,后借以表否定,而另造“暮”表本义。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如“君子生非异也”中“生”通“性”。
(2)通假字的种类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座)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陇——垄)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慧)三、古今异义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如一些表事物的名词“天、地、山、水、人、树”;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
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1)词义扩大。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
这种词义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
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A.程度减弱。
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
B.围缩小。
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
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
主要有以下几种: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
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
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的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围。
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
它所表示的围就由表示事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事物的味道。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
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主要有三种情况: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
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
如“乖”,原指偏执、不顺服(行为偏僻性乖);现在是“听话”“”之义。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
又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卑鄙”也指地位低、见识浅。
四、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
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
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
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
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
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皆刑其长吏《涉世家》)。
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
如“窝”的本义、基本义都是“鸟兽昆虫居住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产生出的比喻义,即“坏人居住的地方”。
五、偏义复词: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1.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2. 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②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③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六、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1)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在古汉语里很普遍。
一般地说,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后,就表示与名词有关的动词意义。
如:①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③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④左右欲刃.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⑥齐军已过而西.矣。
(《膑》)上述例句中,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②“水”,例③“军”活用作动词后,可在它前面加一个相应的动词来理解,“水”可以译作“游水”,“军”可以译作“驻军”;例④“刃”是刀刃,这里指刀,与例①“蹄”一样,像这类表示行为动作的根据的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可在它前面加一个介词“以”,在它后面加一个表示这一工具作用的动词来理解,“刃”可译作“用(以)刀杀害”,“蹄”可译作“用(以)蹄踢”;例⑤“籍”是户口册子,活用作动词后,虽不便或不必加字来理解,但可根据它所代表的事物的作用引出一个动词来,“籍”可译作“登记”;例⑥“西”是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可以前加介词,后加动词来理解:“西”可以译为“向西走”、“向西进”等。
一个名词是否活用作动词,必须从上下文和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识别。
同时,还可以参看它和哪些词结合,构成什么样的语法关系。
一般讲,处在以下语言结构中的名词,常常活用为动词:⑴.代词前的名词。
如“蹄.之”。
⑵.副词或助动词后的名词。
如“非能水.也”、“欲刃.相如”。
⑶.用“而”和动词连接的名词。
如“过而西.矣”。
⑷.用在表处所的词语前的名词。
如“军.霸上”。
⑸.两个或两个以上名词连用,它们之间既非偏正关系,也非并列关系,又不能构成判断句,那么,其中必然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籍.吏民”。
⑹.特指代词“所”后的名词。
如:“乃丹书帛曰‘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
(《涉世家》)(2)一般名词作状语①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廷”。
②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
如“失期,法皆斩”(《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③表示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转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④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
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
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
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
(5)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作名词。
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
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
如: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转化为名词。
(1).表示与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①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
(《涉世家》)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例①“坚”“锐”,例②“大”“小”,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
“坚”“锐”分别作“被”“执”的宾语,表示与它们所表示性质有关的东西。
“坚”指坚固的甲衣;“锐”指锐利的武器。
“小”“大”分别作分句的主语,表示与它们所表示的性质有关的事。
“小”指小道理,“大”指大道理。
(2)表示这一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状态的名称。
如: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②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