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
语文是一门生动而富于情感的学科,每篇文学作品、每首诗歌除了优美的文笔,还具有丰富的情感。
但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学会学习的方法,可是在领会作品中的情感上却存在难度。
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
从平时的教学经验中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要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
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
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和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
比如《春》当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钻”要读出小孩子的顽皮与可爱,“嫩嫩”,“绿绿”要用一种欣喜与喜爱的口气。
总之,要让学生感受到春天到来时的无比喜悦。
再如《出师表》,诸葛亮北伐前,对早逝的先帝极尽缅怀,对无能的后主谆谆告诫,举贤荐能,情辞恳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千古不灭的忠义形
象跃然纸上。
如果不感情朗读,如何感受这一代奇人的忠贞之情。
二、要创设情感氛围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穿越时空去再现课文中的情景,但我们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类似的情感体验。
比如我在教学《珍珠鸟》一课中,为了让学生体验“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整堂课进入尾声,我讲述了一个关于蓝丝带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爱、信赖的故事。
并且,我使用了事先准备好的数十条蓝色的丝带。
我告诉他们,我将送给他们一条丝带,代表我对他们的信赖,并请同桌的同学互相系上。
课堂气氛达到了最高点。
被人信赖的感觉是如此的美好。
课后,许多学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都系着那条丝带,并且许多学生制作了更多的丝带,送给他们信赖的亲人、朋友。
这样的情感体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本身的理解,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生活。
他们在点滴的实践中积累,慢慢学会爱别人,学会宽容,学会珍惜。
三、要有真实的情感体验
朱自清的《背影》中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是较为深刻的。
父亲买橘子一事对作者情感触动很大。
但学生却认为这很平常没有什么感人之处。
我恍然,现在许多孩子由于从小在蜜罐里长大,早就习惯了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他们认为受到这些照顾是理所当然的。
忽然叫他们去发现身边关心自己的人,当然是没有头绪。
于是,我在课堂上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说说班上哪些同学曾经帮助过你,而且要点出姓名、事件。
最开始,学生一片沉默。
终于有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
谁谁曾借给她洗衣粉,却换来一片笑声。
我鼓励了这个女孩子,并引导学生,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橡
皮就是帮助。
这下,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生病受到了照顾、辅导自己学习、帮助打扫卫生……学生们发现,在平凡的生活中,有过这么多帮助过自己和自己帮助过的人。
下课之后,我布置了作业:1.完成一篇写人的作文。
2.到帮助过你的人面前,真诚的说声“谢谢”。
我们常说“以情动人”,有情才能打动心灵。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让学生在情中读,在情中学,在情中写。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树立全新的观念,让我们的课堂
多彩起来,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动人”起来。
作者单位: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中学。